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策略
作者:未知一、优势分析1.湖南的交通优势。截至目前,湖南建设建成京广线等七大铁路干线,铁路复线率超过50%,形成“三横两纵”铁路运输网,在全国交通运输系统中承担着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重大功能。更有京广客运、沪昆客运两大高速铁路干线,同时,公路网密度大大加强,极大地提升了湖南省交通运输能力,加上地处中部,又有湘江、洞庭水系等水运通道,使之具备天然的交通优势,现已基本形成长沙、株洲、衡阳、怀化等四大铁路中心。
2.湖南已初步建立起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基础。早在2010年,湖南就出台了《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先进装备制造、新型材料、文化创意、生物、新能源、信息、节能环保等七大产业作为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
3.支撑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自2003年以来,围绕科教兴湘,建设创新型湖南等战略方针的实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已初步营造了有利于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其中以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湘南承接产业转移试验区、衡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一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的落成发展,先行先试、创新发展的优势在中部各省中取得的优势进一步凸显。
二、劣势分析
1.产业关联度不强。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地理分布相对较为分散,大规模企业较少,各个行业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尚未形成集聚所带来的规模效应。
2.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湖南省很大一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目前受经济条件影响,如何有效低成本融资,也成为了产业集群内各个企业十分关切的问题,也必将成为各产业园区健康发展的瓶颈。
3.高素质人才缺乏。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其集群的发展是建立于大量的高新技术人才上,受经济发展程度、高等院校规模等基础因素影响,湖南省对于人才培养及吸引力远不及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与此同时湖南省对于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伴随湖南辖区内各市产业园区的规模扩张,高素质劳动力的匮乏显然也影响到了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现有的人力资源已很难满足目前及今后的发展需求。
三、机遇分析
1.珠三角企业内迁。伴随珠三角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城市居住成本等诸多因素大幅上涨影响,尽管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能提供较高的附加值,但仍然为了降低生产和服务成本,纷纷选择内迁。另外,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珠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典型范例,其企业内迁为湖南省带来了巨大的机遇,所带来的技术、资金、管理经验等诸多资源,必将为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提供巨大的动力支持。
2.金融危机后期时代发展的机遇。宏观经济的调控使得湖南省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内相关企业能保持较为良好的发展态势,在融资方面令其新项目、新科技的推进相对容易,经济因素制约相对较小。
3.政府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引导和支持力度。湖南省政府为了促进湖南战略新兴产业飞速发展,印发《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新型工业化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作为湖南省支柱型产业扶持和培育。由于低耗、高效、高科技等特征,对湖南省建设长株潭“两型社会”,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突出意义,因此,湖南省各区县地级市十分重视。
四、挑战分析
1.受其他省招商引资竞争挑战。就当下而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日益繁荣,由环渤海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地区等地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包括湖南在内的中部各省,在争夺新兴产业企业上极具威胁。湖南要依靠自身特色,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统筹规划,打造一个具有强力竞争能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2.管理服务水平不高。经?^走访调查、资料翻阅和分析,湖南省众多企业仍处于家族式管理方法,企业决策、战略决定、制度执行等重要权力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管理人员缺乏系统培训,也不具备欧美、日韩、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区的先进生产经营管理经验,仅仅依靠短期的利润追逐,未将企业发展置于整个市场大格局上看待。
3.资源浪费和环境保护的挑战。目前,湖南省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普遍规模较小,龙头企业屈指可数,且地理分布相对分散,不利于各企业间的相互沟通与合作,同时,也对省内有限的资源高效供给与利用带来了巨大挑战。
五、推动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建议
1.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发展。湖南北承以武汉城市圈为核心的长江经济带,南接广州、深圳、珠海为核心的珠三角经济圈,区域位置关键,受到各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程度较高、新兴经济较发达地区的经济辐射,充分利用现有位置在地理区位中的优势,发挥应有的集聚效应,挖掘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潜力。借助现有资源,对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成功发展经验要广泛吸取和学习,还要积极参与到周边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交流与合作,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索符合湖南省实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途径。
2.打造湖南省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示范工程。贯彻落实以应用为导向的发展,推动产业相关高新技术和产品在技术开发、工程化、标准制定、市场应用等环节,打造重大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发展示范工程,大力倡导“互联网+”在经济活动中的广泛应用,推动“智慧湖南”的落成,重点发展绿色产业。围绕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信息安全、新能源新材料研发、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开发,结合市场需求,宏观调控创新产业相关基础设施和生产研发中心的地理布局。充分发挥产业集群集聚优势,利用现代互联网、物流现代化优势,推动各个领域的融合和深度创新,利用互联网技术在各个行业和领域的促进作用,推进产业组织、管理制度、商业模式、供应链协作创新,继而达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保量。此外,还应该依托节能环保产业所开发的技术,开展实施湘江保护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开展环境综合治理的示范性工程,提升电力、钢铁、水泥等传统污染重点行业污染防治水平,倡导节能减排,强化工业污染治理,利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技术协同创新以提升传统产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能力。
3.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内的企业相互间协同创新和联动发展。通过利用区域特色和基础优势,发挥京广高铁经济带沿线地区高端装备和承接产业转移比较优势。目前,应将湖南省内已有的配套基础设施充分利用,合理规划产业园区,要突出各个产业园区的发展特色,同时制定相关入园标准,简化入园审批流程因重复建设和功能重合造成的资源投入浪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有实力的、有知名度的、发展前景良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企业入驻园区,给予税收减免、生产补贴等相关财政政策优惠,提高鼓励产业园区内的企业相互间协同创新、联动发展,积极促进依托各类产业园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充分发挥产业园区的集聚效应。实现新兴产业企业批量化、规模化、科技化、质量化发展,促进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规模效益的提升,增强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综合实力。
4.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创新主体发展机制。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中小企业专项培育计划制度,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和科技创新能力;帮助中小型企业建立自己的科研技术创新机构,鼓励中小型企业积极参与产业集群中的技术研发、标准制定,也支持产业集群中的科技创新成果向中小型企业普及推广;建立面向产业集群主体服务的公共服务平台,帮助其做好科技创新、检测标准、信息服务等公共服务;提高产业集群中各个创新主体的融资担保能力,建立合理有序的信用担保体系,加快信用担保制度建设;建立中小企业与高校、职业院校定向、定单式人才培养机制,实现技能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紧密对接。从而培育孵化出一批具有可靠、能干、有基础的中小型企业。[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基金立项课题“湖南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创新的供给侧改革路径研究(16YBA137)”、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立项课题“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创新策略研究(项目编号:XSP17YBZZ011)”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