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国内抗逆力知识图谱研究进展
作者:未知摘要:本文以2018年CNKI收录的527篇国内抗逆力文献为分析数据,运用citespace可视化文献分析工具,从四个方面总结我国抗逆力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热度越来越高;作者合作关系密切;不同机构间合作较少;抗逆力研究进展呈现以下趋势:研究领域不断拓展、视角与方法不断创新、模型与范式不断完善。
关键词:抗逆力知识图谱
引言
抗逆力(resilience),又叫心理弹性、心理韧性、复原力或压弹,对于抗逆力的概念目前尚未达成一致意见,对其认识有三种观点结果论、过程论、特质论,但是无论在概念上有何差异,但在理解上还是有共识的:即对个体在遭遇逆境时获得的良好适应。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社会急剧变迁,我国社会风险增多,如何抗击风险成为社会和学者的关注的重点,而抗逆力作为其关键内容也成为重要的研究议题。
文献综述
在国外研究中,抗逆力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西方心理学家发现有些暴露在高危环境中的儿童和青少年,在遭遇风险之后能够消减风险,健康成长。国内抗逆力的研究也不过20多年时间,2006年5月8~10日,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在北京举办“跨越文化背景的抗逆力途径――中国的研究”工作坊与学术研讨会,这是中国大陆首次以“抗逆力”为主题举办的学术研讨会,以期推动中国的抗逆力研究的发展。2008年,汶川“5.12”地震后,心理学学家、社会工作者将抗逆力理论运用到地震后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康复和恢复正常生活秩序的能力建设上,获得良好实践效果。此后,钟宇慧、谢明辉先后发文介绍香港旨在帮助青少年抵御逆境、迎接挑战、提升适应力的、系统的抗逆力辅导服务的“成长的天空计划”,“成长的天空计划”从2001年起开始为期3年面向部分学生的先导计划,后扩展到教育统筹局开始大范围全方位学生辅导服务,在香港获得了正面积极评价。之后,由南京民政局建邺区民政局支持、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工作教育中心负责实施的,旨在增进流动儿童提升抗击风险能力、健康成长的“抗逆小童星”项目,获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随着抗逆力理论在实践领域的成功应用和迅速发展,在学界也方兴未艾并产生了大量丰硕成果。不少专家学者对抗逆力理论的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变量因子、理论转型、模型建构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详细介绍。比如,乔倩倩,贾志科梳理了学界关于抗逆力的概念、内涵、视角、范式与方法,以及如何培养抗逆力,对抗逆力研究现状述评进行了总括性的文献综述。刘玉兰则对西方抗逆力的转型、演进、争辩和发展进行了梳理。田国秀则对当代西方五种抗逆力模型进行了比较。席居哲,左志宏则从抗逆力培育的影响因子变量入手,深入探查压力/逆境因子、抗逆力相关因子及心理社会功能与发展因子间盘根错节的关系。另有一些学者按照研究对象的不同进行了文献梳理,比如陈香君,罗观翠对西方青少年的研究、田国秀对家庭、教师抗逆力、纪文晓的家庭抗逆力研究。通过上述整理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对抗逆力的综述研究既有前沿的理论动态介绍,又有实践领域的应用分析,可谓全面精准,但是尚未有运用citespace知识图谱以抗逆力为研究对象,以图像形式显示其发展进程和结构关系。
citespace知识图谱是指通过数据挖掘、信息分析、科学计量和图形绘制等一系列处理来可视化地展现某一学科领域的知识的方法,具有“图”和“谱”的双重性质与特征,可以实现“一图谱春秋,一览无余;一图胜万言,一目了然”。通过citespace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可以显示抗逆力理论的各知识单元、知识群之间网络、结构、互动、交叉、演化或衍生等诸多这些复杂关系,能直观的展现抗逆力的知识特征、研究热点及研究趋势。国内对citespace知识图谱软件应用广泛,研究领域涉及图书情报学、经济学、计算机软件、社会学等,在抗逆力研究领域则鲜有涉及。基于此,本文尝试用CiteSpace知识图谱辅以文献计量分析工具,整体把握我国抗逆力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以期为国内抗逆力的研究提供借鉴。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文数据来源于CNKI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全文数据库,以“抗逆力”为主题词或者关键词进行精确检索,文献来源类别为期刊和硕博论文,检索时间为2018年8月20日。??检索出的文献进行整理后得到样本527篇,其中期刊374篇,硕士论文149篇,博士论文4篇。通过对文献发表数量和刊物进行统计,形成对国内抗逆力发展的初步认识。
由图1可知,从1998年至今,我国抗逆力研究文献数量逐步增长,这表明抗逆力的研究热度越来越高,研究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并且有3次小的高峰期即2007年、2012年、2017年。374篇期刊主要分布在30种期刊上,其中,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1篇)、社会工作(19篇)、中国青年研究(12篇)、思想理论教育(7篇)、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篇)。
二、国内抗逆力研究概况
(一国内抗逆力研究作者群的分析
通过citespace生成期刊作者合作网络如图2,共形成节点N=35个,连线E=17条,网络密度D=0.0286,网络连线较少,网络密度偏低,说明作者之间联系密切度较低。分析图2发现,我国抗逆力研究领域形成了一些实力较强的科研团队,但大部分作者合作关系并不明晰。有田国秀、韩丽丽、周海明等为核心的以抗逆力理论、方法、模型等研究的学术团队;有时勘、朱厚强等以研究组织抗逆力、及心理弹性等研究的方向的学术团队;彭华民、刘玉兰、同雪莉以关注特殊儿童为研究方向的学术团队;郝艳华、胡曼、郑彬等以关注医疗公共卫生事件和医疗应急管理为研究方向的学术团队。
为了衡量抗逆力领域文献分布规律,根据普赖斯定律,将抗逆力研究高产作者发文数量22篇带入普莱斯公式,得M=4.69,说明发文4篇以上的作者是核心作者。通过对文献进行分析,得到发文4篇以上的作者仅有5位,这5名作者共发文50篇,占总样本量的13.3%,远低于普赖斯定律“半数的论文为一群高生产能力作者所撰”即50%的标准,这说明核心作者群尚未真正形成。(二)国内抗逆力研究机构分析
通过citespace生成期刊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如图3,共形成节点N=28个,连线E=1条,网络密度D=0.026,网络连线较少,网络密度偏低,说明之间联系密切度较低。分析图3发现机构合作呈现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不同?C构间合作关系弱。机构与机构之间连线非常少,这说明机构间联系非常少,不利于知识的传播和创新,机构之间合作有待加强。而在同一机构内机构合作关系密切,比如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与教育学院联系密切。二是实力较强机构多为高校、社科院等科研院所,这说明高校、研究院是抗逆力研究的核心阵地。
三、国内抗逆力研究进展
关键词是一篇文章的核心,是对文章主题的高度概括,对关键词分析可以抗逆力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通过citespace生成期刊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如图4,共形成节点N=46个,连线E=6条,网络密度D=0.0232。分析图3发现,该网络中心的高度密集呈现以关键词抗逆力为中心的核心词,围绕抗逆力分散着高频词所组成的热点词: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家庭抗逆力、脆弱性、青少年、流动儿童等,而在核心关键词外有众多更小更分散的关键词,这代表我国抗逆力研究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体系。
通过对抗逆力关键词的知识图谱分析和文献梳理,国内抗逆力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领域不断拓展。表现为研究对象群体的扩大、学科间的交叉发展、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齐头并进。抗逆力研究范围由早期的关注逆境中儿童、青少年的发展到关注贫困群体、暴露在压力下的成人;并且开始突破“个体优势动力机制”的束缚,在中观层面,从对微观个体的关注逐渐转向个体与家庭、社区、文化等外在生态环境的关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由早期的心理学、生物学,逐渐延伸到社会学、经济学、计算机技术、管理学等学科,并且学科间的融合日益广泛。比如从基因-环境互动的角度来寻找基因-逆境之间的调节因素。
(二)视角与方法不断创新。研究视角从问题视角向优势视角转换。早期的社会工作实务中,社会工作专业人士一般将案主理解有问题或疾病,并带着这样心态为案主进行诊断和治疗,认为案主之所以有问题是案主自身的问题,而忽视了案主的生活环境对案主的影响,这就导致在提供其在提供服务时存在权力的不平等和言语歧视,会进一步加深案主脆弱性和无力感。而优势视角则强调人在面对压力、挫折时潜能的激发和自我超越。社会工作专业人士帮助案主寻找其自身存在的优势和潜能从而以更加人性化的手段达到目的。抗逆力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对于定性研究,学者们采取半结构化访谈、参与式观察、入户调查、质性研究方法、生活随访等方法对处于困境中的个体进行研究,探寻帮助其走出困境的保护性因子和策略。对于定量研究,则多采取量表测量、问卷调查和模型建构的方式来进行调查研究。
(三)模型与范式不断完善。田国秀、同雪莉等学者比较了西方五种抗逆力模型:抗逆力行为目标模型、抗逆力层次模型、环境―个体策略模型、环境-个体互动模型、身心灵动态平衡模型的区别和联系;梳理了抗逆力的起点、作用机制和作用结果;认为Richardson的身心灵动态平衡模型是其集大成者,他从身心灵平衡状态―平衡状态的瓦解―重构:抗逆力的结果三个方面作为抗逆力的研究重点,为我国抗逆力研究提供了有益借鉴。Masten总结了对抗逆力的研究一般有以变量为中心和以被试为中心两种研究范式。以变量为中心通过考察个体内外各种因素与发展结果之间的联系;以变量为中心以被试为中心的研究按照一系列标准来比较不同被试组个体的特点,从而确定是什么因素将心理韧性个体与其他个体区别开来。
参考文献:
[1]席居哲,桑标,左志宏.心理弹性(Resilience)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心理科学,2008年.
[2]田国秀,曾静.关注抗逆力: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领域的新走向[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3]谢明辉.香港推出“成长的天空计划”[J]思想理论教育,2010年第6期
[4]钟宇慧.香港抗逆力辅导及启示[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8期
[5]郑继佳.小组工作方法介入下的流动儿童抗逆力增进研究--以南京市某外来工子弟学校“抗逆小童星”项目为例南京大学[D]2012年5月14日,
[6]乔倩倩,贾志科.“抗逆力”研究现状述评与展望社会工作[J]2014年第5期.
[7]田国秀,邱文静.张妮当代西方五种抗逆力模型比较研究华东理工大学学报[J]2011年12月
[8]席居哲,左志宏.抗逆力(Resilience)研究需识别之诸效应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4年第1期
[9]陈悦,陈超美,刘则渊,胡志刚,王贤文.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年2月
[10]刘则渊.知识图谱的科学学源流[R].第三期科学知识图谱与科学计量学方法与应用高级讲习班PPT,2013-08-25.
[11]陈悦,陈超美,刘则渊,胡志刚,王贤文.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年2月
[12]乔倩倩贾志科,社会工作,2014年第5期,“抗逆力”研究现状述评与展望
作者简介:李园园(1983-),女,籍贯:河南偃师,单位:毕节市委党校文化与社会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社会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