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作者:未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把能源工作放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位置,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实现绿色发展。下面,我围绕能源高质量发展谈几点看法。深入理解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十九大报告强调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能源被称为“工业的血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原料和基础产业,能源还是影响生态环境的关键因素,要实现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能源的高质量发展。我认为,能源的高质量发展,至少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标是满足全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当前我国人均GDP接近9000美元,人均居民消费在2700美元左右,与发达国家人均20000美元左右的消费水平相比还存在显著差距。随着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到2035年我国人均GDP有望达到2万美元,居民消费能力也将持续提高,人民的主要需求将从满足温饱全面升级为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对各类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品质会不断升级,对清新空气、清洁用水、美丽生态环境的支付意愿会从弱到强,对电力、热力、燃气等高品质能源服务的需求将越来越大,对其供应的可靠性、灵活性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能源领域一定要认清这个大趋势,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对高品质能源的需求为根本目标,推动能源生产更加经济、高效,能源品质更加清洁、低碳,能源供应更加安全、可靠,让人民共享能源高质量发展带来的红利。
第二,能源高?|量发展的核心内涵是打造清洁低碳、经济高效、安全可靠的现代能源系统。
在传统发展模式下,能源领域形成了分别以煤炭、石油、天然气、可再生能源等部门为核心的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和产业链条。如煤―电(热)供应系统,2017年仍有50%左右的煤炭用于发电,全社会用电量中约65%是煤电。这些集中的“点―线”式供应系统经过长期建设,对内不断强化上下游之间的刚性关联,对外又相对独立,久而久之形成了“能源竖井”。“竖井”系统为保障供应安全,通常设置过高的备用率,且下游用户基本无选择权,最终不仅导致系统整体效率偏低、污染排放普遍偏高,还成为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障碍。
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对高品质能源的需求,做好能源经济这篇大文章,需要打破传统模式,推动能源行业全面升级,打造高质量发展的能源系统。这个高质量发展的能源系统应具有以下三方面特征。
一是清洁低碳。所谓清洁,是指能源的生产、转化、传输和消费的全生命周期都是低污染的,要尽可能减少由能源生产和消费引起的各种污染物排放。所谓低碳,是指能源系统的碳排放要保持较低水平并持续下降。虽然二氧化碳本身不属于污染气体,但对气候变化有重要的影响,中国政府已经就碳排放向国际社会作出了庄严承诺。能源系统是碳排放的主要部分,低碳无疑应该成为高质量能源系统的重要特征。
二是经济高效。经济,是指能源价格应具有国际竞争力。当前中国正处于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时期,能源成本是实体经济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质量能源系统应能提供具有价格竞争性的能源产品。所谓高效,是指能源的生产、转化、传输和消费等各环节均能够充分吸收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成果,做到集约、节约、高效、协同发展。
三是安全可靠。所谓安全,是指能源保障的高水平和供应来源多样化,并能有效应对各种自然灾害或地缘政治等内外部条件的变化。所谓可靠,是指在当前可再生能源占比不断提高的情况下,能源系统能有足够的灵活、适应和调节能力,为国民经济提供有质量保证的能源供应。
在过去的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受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体制机制不顺等因素的影响,能源清洁低碳、经济高效、安全可靠三者之间的相互制约大于相互融合。比如,清洁能源往往伴随高成本,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但随着能源技术革命的发展,现在清洁能源的成本也在迅速降低,能源系统对光伏、风电等不稳定和间歇式能源的消纳能力也在增强,所以,清洁低碳、经济高效和安全可靠这三方面已经有可能从矛盾的对立面逐渐转化为矛盾的统一体,能源发展的协调性、平衡性将持续增强。另外,我国的经济社会转型也为能源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支撑。随着经济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以高耗能行业为代表的传统增长动能逐步减退,新动能主要来自需求升级带动、低耗能的高新高端产业和服务业,这就使经济增长不再过于依赖能源数量的增长,或者说,经济结构越优化,经济增长越有助于促进能源结构更加清洁、能源综合利用更有效率。
再如,新能源汽车及上下游产业正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对传统燃油车的替代速度可能比预想的还要快,使得交通用能有望以更快速度从以油为主转向以电和氢燃料为主,传统的石油进口风险有望随着新能源应用领域广度和深度的拓展而得以缓解,同时也有利于支持国内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消纳,可谓一举多得。
第三,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以深化改革促进构建现代能源治理体系。
我国能源管理与监管体制改革长期滞后于行业发展,管理分散、多头管理、管理越位、监管缺位等现象依然存在。“十三五”期间国家制定了能源、电力、天然气、可再生能源、水电等多项规划,但各类电源之间、电源与电网之间仍然有许多需要统筹协调的问题。监管职能相对较弱,监管效率偏低、效果偏弱,对天然气、可再生能源、能源互联网等的专业性监管力量明显不足。能源领域长期存在的市场体系不完善、价格形成机制不科学等问题,说到底,还是有许多体制性障碍始终难以破除。
建立现代能源治理体系是实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提出的推动能源体制革命要求,建立现代能源治理体系应重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加快推进价格改革,理顺能源价格,形成主要由市场决定能源价格的机制;二是创新能源科学管理模式,建立健全能源法治体系,解决政出多门,管理缺位、越位的问题;三是强化市场监管,建立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等等。坚定不移地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
当前,全球能源技术快速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在日益增长,这些变革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为实现能源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技术可行性。当前,要重点从五个方面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推进能源节约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随着世界各国纷纷签署《巴黎协定》,节能和提高能效作为“第一能源”正在成为全球共识。国际能源署(IEA)的研究结果表明,要实现到本世纪末将全球温度控制在上升2℃以内的发展目标,全球的节能和提高能效的贡献率要达到4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单位GDP能耗累计降幅已超过80%。但随着越来越多重点耗能行业的能效已逐步接近世界先进水平,过去以重点工业企业为主节能降耗的空间正变得越来越小。未来我国新增能源需求将主要来自服务业和居民生活,预计2015―2035年的增量将占终端能源需求总量增长的60%左右。因此,必须更加关注交通、商业、公共服务和居民生活等领域的节能和提高能效。要继续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理顺管理和监管体制,加快建立完善统一、开放的市场化体系,还原能源商品属性,用价格机制引导企业、居民和全社会自觉注重节能、提效。
二、坚持体制机制改革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并举促进天然气行业发展。
虽然风电光电等清洁能源发展很快,但从各类能源的规模和清洁能源发展的国际经验看,把天然气培育成为主体能源之一,是建设清洁低碳现代能源体系的必要条件。我国天然气市场经过了2014和2015年的低迷之后,2017年重新回到年均增长两位数的快速发展轨道,且有望在未来一段时期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但类似2017年入冬以来京津冀地区天然气供应偏紧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对人民生活造成较大影响,也影响了天然气行业的健康发展。为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发展起来以后”的用气新期待,要坚持问题导向,以“气荒”事件为鉴,进一步统一认识,全国“一盘棋”,深化天然气体制机制改革,加速建设基础设施,尽快形成“一张网”,探索构建具有高质量发展示范意义的天然气市场体系,尽快建成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三、坚持发展完善集中式与分布式相结合的能源综合利用模式。
“互联网+”智慧能源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能够推动能源生产与供应模式更加多元化,实现储能设备以及可控负荷之间的协调优化控制,平抑分布式可再生能源间歇特性对局部电网的冲击,为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接入提供了可行的技术路径。但也要看到,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的能源综合利用模式对当前的能源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下地质勘查、管道、电网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规划必须与城市规划同步推进;城镇范围内的电力、燃气、供热、热水的输配和售卖不能再局限于特许经营、独家垄断的商业模式。为此,要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等,着力解决清洁智慧能源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的问题,加快电力市场、天然气市场和热力市场建设,建立多主体供需、多市场交易平台,尽快实现电价、气价、热价形成机制的市场化。要积极推进将清洁能源发展规划纳入城乡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等规划中,实现清洁能源与城市整体发展的规划同图、建设同步。
四、坚持推动地热能利用尽早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地热能的开发利用正在引起广泛关注。作为蕴藏在地球内部的热能资源,地热能开发利用具有供能持续稳定、高效循环利用和可再生等特点,可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改善生态环境,有望成为城镇分散能源供应、促进能源结构转型的新动能。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完成的全国地热能资源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内地336个主要城市浅层地热能年可采资源量折合7亿吨标准煤,可实现供暖(制冷)建筑面积320亿平方米,其中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最适宜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水热型地热能年可采资源量折合18.65亿吨标准煤,广泛分布在华北、松辽、苏北、江汉、鄂尔多斯、四川等平原(盆地)以及东南沿海、胶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等山地丘陵地区,可用于供暖、工业干燥、旅游、康养和种养殖等。当前中国地热能产业体系已显现雏形,但在地热能资源的精细勘查评价和科学研究方面仍十分欠缺,对地热能产业发展初期扶持的政策不充分、地热能资源管理制度仍不健全。为此,应加快推动地热能资源高效勘探、开发技术的进步和利用水平的全面提升。以解决冬季取暖、防治雾霾等重大问题为抓手,为中国地热能快速发展汇集多方力量,凝聚广泛共识,加速推进中国地热能健康发展。
五、坚持推进国际能源合作和构建国际能源治理新体系。
一是要深度参与现有国际能源治理机构的合作与改革。随着我国全球影响力的提升,应尽早深度参与到全球能源治理体系中。实施集“多层次的国际能源合作对象、多渠道的国际能源合作形式、多元化的国际能源合作方式、多领域的国际能源合作内容、多任务的国际能源合作进程”等为一体的国际能源合作战略,顺应全球能源格局的变化,在促进全球能源向清洁低碳、经济高效、安全可靠方向的转型过程中,推动中国能源体系的高质量发展。
二是寻求G20框架下支持协调全球能源治理和气候治理的新机制。推动G20将能源转型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通过作出一系列?明和承诺以及共同努力目标,推进国际社会实现低碳、绿色、安全的能源转型。
三是大力加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深度能源合作。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开展低碳、绿色、安全能源转型的合作方面发挥好引领示范作用。打造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我国各个地方情况多样,发展水平不一,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不同,面临的问题也不尽相同。比如,不少东部地区发展水平高,采用清洁能源的意愿强,主要面临的是能源、特别是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保障供应的问题;有的地方发展水平较低,本地消纳能力弱,主要面临的是弃风弃光等问题。这些地方推进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路径肯定也应有所不同。因此,推进能源高质量发展,需要坚持先行先试,率先打造一批全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地区,从而为各个地方更好地推进能源高质量发展提供可以学习的榜样。
首先,在雄安新区等条件较好的地区可以高起点高标准推行能源高质量发展示范。
一些东部发达城市和雄安新区等起点较高的地区具备绿色能源的供应基础,应发挥自身优势,能源供应以地热等清洁能源为主,光伏、生物质能、外来绿色电力、天然气和氢能等绿色能源多能互补,近期实现近零碳排放,远期实现完全零碳排放目标。
一是以能源互联网为基础全面建设“四个协同”的能源供应系统。四个协同是:多种能源协同、源网荷储协同、集中式与分布式协同、规划建设与运维管理协同。二是以“生态圈”建设为目标实现能源系统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创新搭建能源与企业、能源与交通、能源与家居、能源与市政等生态圈,延伸能源系统综合服务范围,提升终端用能体验与大众参与度,构建能源与城市和谐共生的聚合体。三是以“未来理念”为引领构建能源大数据云平台的数字虚拟世界。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的统筹规划理念,建设包含地上能源供需、近地表地下综合管廊及综合体、中浅层水文地质系统、中深层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的大数据云平台。
其次,在其他样板地区可重点通过法制建设、市场主导、政府监管、政策引导“四位一体”促进能源高质量发展。
着力构建现代能源体制机制,为能源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一是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加快推进国有能源企业改革创新,完善市场准入规则,在能源产业的各领域、各环节引入各类投资主体,构建有效竞争的能源市场体系。按照“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原则,放开竞争性环节市场价格,形成由市场决定的价格机制。有条件的地区可建立与国内国际市场联通、具有重要定价能力和影响力的全国绿色能源市场交易中心。二是创新能源管理和监管体制,着力建设“政府管理和监管中心”。按照大部制原则,在试点城市建设统一的“政府管理和监管中心”,统筹电、热、冷、气、水等领域的审批和监管。规范简化审批程序,继续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创新能源管理和监管方式,广泛运用大数据、信息化技术,实现数字化能源综合管理和实时在线监管。三是充分发挥能源领域财政、税收和金融政策的引导作用。加强财政政策作用,将生物质能、氢能、充电站等新能源产业纳入补贴范围;加大对地热能、氢能等先进能源技术的政策扶持,支持关键技术研发;创新补贴模式,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手段将财政补贴直接补给终端消费者。创新能源税收政策,推进资源税改革,试点征收碳税,对可再生能源实施税收优惠。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我们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戮力同心、凝聚共?R,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能源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持续推进能源转型,加快实现“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能源革命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