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过高质量发展的品牌、人才坎
作者:未知关于人才的选拔,最为重要的两个标准就是能力和态度,当然任何企业都希望人才能力和态度两方面都达到优秀,但现实情况是,我们不得不在能力和态度上做出取舍。可以说,好的人才70%靠选、30%靠培养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18年的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已成为热门话题。那么,高速增长和高质量发展阶段,对企业来说到底会有什么不同?举个简单的例子,一条街上只有一家火锅店,随着经济进入高速增长阶段,老百姓有钱去消费,火锅店的生意开始变得火爆,每天有很多人在店外排队。更多商家注意到了这个商机,便在这条街上开了第二、第三家火锅店……由于经济在持续高速增长,即便火锅店质量有高有低、口碑有好有坏,大家都能够活下来。但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产生质变,当这条街上的火锅店数量超过了需求,消费者就会选择口味更好、服务更好、更具有品牌影响力的火锅店,那些没有竞争力的就会逐渐倒闭。就是说,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企?I要生存就必须提高发展的质量,而其中品牌和人才是两大关键性支撑,企业家应该在这两方面多操心发力,带领企业迈过这两道坎。用品牌筑成一道护城墙
高质量发展应该是更高效益的发展,想要在竞争愈发激烈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就必须用品牌筑成一道护城墙。我在国外逛街时常会感叹,同样材质做工的服装,国产品牌和顶级奢侈品品牌的售价有数量级的差异,这就是品牌溢价的可怕之处。2018年9月,苹果公司最新的手机定价,体现了巨大的品牌溢价。时至今日,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然而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是,尽管中国已经是当之无愧的制造大国,但中国企业的品牌影响力在世界范围来看并不强劲,尤其是在顶级品牌的较量中,我国企业依然处于弱势,企业要高质量发展,品牌是绝对绕不过去的大坎。
品牌的作用存在于任何行业和领域。比如武汉汉阳龟山脚下建设的汉阳造创意园,这片土地被称为知音故里,源自俞伯牙和钟子期的典故。“汉阳造”可追溯到晚清时期的汉阳兵工厂,见证了中国近代史的苦难与光荣;也曾是国营大型企业的大本营,是一座城市的工业革命史的象征。当这些文化和历史元素叠加在一起,便成为了一种文化的烙印,也形成了一个文化园区品牌的灵魂所在。因此我们在建设运营园区时,选择通过保留老工业基地的风貌,对独特的红砖瓦墙旧式厂房进行保护性开发利用,打造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文化品牌,并通过不断的升级改造,形成一座集文化艺术、创意设计、商业服务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创意产业园。近年来,武汉创意产业像雨后春笋一样不断涌出,但汉阳造的品牌影响力已经使园区在众多文化产业园中独树一帜,成为一种文化地标,以差异化特色品牌推动高质量发展。好的人才70%靠选、30%靠培养
企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做到与时俱变、不断创新。一般来说,创新都要依赖于人的创造力,这一创造力主要取决于人的思维和能力。特别是随着智能化和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和应用,粗放式的工作将逐步被智能机器所替代。企业效率要提升,就要依靠专业技术人员通过终身学习来实现技能的创新和提高,以高质量人才支撑起高质量的发展模式。
如今,我国的各大城市都将人才引进作为城市发展的重点,出台了吸引人才的相关政策,但将人才引进来才只是人才战略的第一步,如何留住人才,让人才发挥最大的效益,才是人才战略的重点。对企业来说是同样的道理。企业要引进创新人才,首先要转变以往的管理模式,主动学会管理新型的人力资源,真正将人力资本当作企业发展最大的红利,为人才提供具有激励的制度环境,投资员工的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充分挖掘人才潜力,凝聚更多优秀人才,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好的人才70%靠选、30%靠培养。关于人才的选拔,最为重要的两个标准就是能力和态度,当然任何企业都希望人才能力和态度两方面都达到优秀,但现实情况是,我们不得不在能力和态度上做出取舍。如果说一名态度好的员工的能力值的起点是80分,经过企业的培养能力可以发挥到100分甚至120分,那么他就是一个高质量的人才。如果一名员工的能力很强,起点就是95分,但存在态度问题,在企业里混日子或者无法和其他人相处、不能融入团队,那么他的能力就只发挥到70分,甚至更低。
引进人才之后还要注重人才的培养,提升他们的能力,发挥他们的潜力。在现在的企业人才队伍中,有很大部分是80后、90后,这一代的人才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讲求平等。在他们的意识中,自己和企业处在一个相互对等的关系之中,他们对企业的期望除了薪酬福利之外,还有个人价值的实现。在人才加入团队后,企业管理者要积极认真地去“带”,并且帮助他们找到最匹配的位置。除此之外,致盛还一直在努力打造公司内部的学习型组织,与相关的高等院校、研修班进行对接,定期输送一些有潜力的人才去学习进修,让他们去接触最新最前沿的讯息,从而将这种新的活力带回到企业之中。
此外,企业还要为创新营造一个宽松的发展空间,鼓励创新,建立合理的容错机制,对人才赋予信任,让他们敢于创新、勇于创新、乐于创新,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激活人才的潜力,形成高质量的人才储备和培养机制,推动企业迈向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