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自开办至今,面临着专业定位不明确,社会认可度差,学生就业困难等一系列问题。我们应该通过科学的专业定位,推动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大力宣扬和培育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的专业精神和理念,改革教学方法,突出实践教学等多种途径和方法来促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公共精神;
作者:罗需华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自1999年在云南大学和东北大学试点开办,自2000年全国推广至今,已有12年。在这12年中,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从开办之初的一哄而上、众星捧月,变为如今的冷落萧瑟,其中的原因十分复杂,既有专业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仔细分析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及其原因并寻求切实的改进措施与方法,无疑对本专业的发展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社会认可度差,学生就业困难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个专业名词,并不被社会和市场所广泛认知和了解。人们并不知道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学什么的、干什么的,长期在机关事业单位里工作的公共管理人员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也并不是很了解。有些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招聘明确要求行政管理专业人才而排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据笔者调查2011年国家公务员招考简章里明确需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不到10个岗位。目前我国机关事业单位推行逢进必考,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要进这些单位,必须和其他专业的学生同等地参加考试。大部分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岗位都有明确具体的专业需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由于专业限制无法参加考试进行公平竞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最后能到机关事业单位就职的是少之又少,大多改换门庭了。这直接导致了大学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很少是通过第一志愿录取,大多是其它专业调剂来的。进来后,他们对专业学习也没有信心。
(二)专业定位不明确
什么叫公共事业管理,学界没有统一的界定。以东北大学娄成武教授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公共事业管理是指“公共事业组织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动员和运用有效的资源,采取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方式对提供准公共物品的社会事务进行协调,从而实现提高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和公众生活质量,保证实现社会公益目标的活动。”[1]这种观点认为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是公共事业组织,这里的公共事业组织与西方的第三部门相一致,即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不以营利为目的,依照一定的规则,以独立、公正为原则,凭借自身特有的功能和资源为社会提供各种服务的公益性组织,区别于政府组织和企业组织。[2]这实际上是一种狭义的公共事业管理观点。以云南大学崔运武教授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公共事业管理指“在一定的环境中,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凭借公共权力,为促进社会整体利益和协调发展,采取一定的方式对公共事业,即关系到社会全体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特定社会公共事务进行调节控制的过程,或对关系到社会公众整体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构成,并以准公共产品为主的产品生产和提供的调节及控制过程”。这种观点认为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是公共组织,这里的公共组织是指不以赢利为目的,而是致力于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关系,服务社会大众,提高公共利益为宗旨的组织。并且在公共管理这一特定领域内,公共组织的核心是政府,同时也包括非政府组织和一定的准行政组织,如目前我国的事业单位等。[3]这其实是一种广义的公共事业管理含义,等同于公共管理。这两种不同的观点在中国都比较具有代表性和影响性,但它们的分歧给公共事业管理含义的理解带来了混乱,不利于公共事业管理政策的制定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及学科的发展。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是因为公共事业这个名词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含义,一切机关、事业单位的管理都可称为公共事业管理。专家在引进这个专业时,并没有考虑到我国的具体国情,即我国的事业单位,也就是国外所指的非政府组织、非赢利组织。这些组织在国外是独立的,在我国是被政府控制和直接或间接管理的。这样一来,国外的公共事业和我国的公共事业就无法等同了。开办专业是以社会分工和社会需求为基础的。在对外社会分工不清楚、对内连专业内涵尚不明确的前提下,盲目地大规模兴办此专业,发展前景可想而知。
(三)社会大环境的局限和影响
目前在我国,事业单位即国外所谓的非政府组织缺乏严格意义上的独立性,它们的管理更多的带有行政管理色彩,很多事业单位组织直接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这使得我国广大事业单位的大门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来说,并不是直接敞开的。更有甚者,我国的国有垄断行业和公用事业单位也很少直接面向社会和市场招聘人才,他们一般内部招工,外面的人才如果没有关系的话很难进去,这使得我们学公共事业管理的学生大多没有了用武之地。与此同时,我国社会普遍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公共管理理念与精神,这使得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习缺乏现实土壤和需求,不容易被社会所接受和认可。公共管理理念简单来说,就是权力是公共的,从事公共管理的人员要执行公共意志,实现公共利益。而目前在大多数人眼里,只有行政统制,没有公共管理。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公共管理学科表面风光新颖,实际发展却举步维艰的原因。
(四)具体专业建设方面的问题
由于上述原因,导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出现一些明显的不足之处。首先,课程体系杂乱,专业特色不明显。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涵盖范围太广,在实际教学和发展过程中,并不直接指向社会哪一行业,仿佛什么都包括,又什么都不包括。大多数学校偏向行政管理,没有与行政管理明显区分开来,但它实际上又不是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开设课程主要有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以及法学等方面的课程,这使得专业课程综合性有余而专业特色不足,没有鲜明的专业特点和倾向。其次,师资力量欠缺。公共管理学科是在借鉴和学习国外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从国外引进的一个学科,在我国缺乏深厚和广泛的现实土壤,这使得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师资非常欠缺,很多老师都是从其他学科借调过来的,这样其他学科的老师虽然知识丰富,但他们在短时间内很难对公共事业管理形成专业共识,特别是他们由于缺乏长期的系统的公共管理方面的教育,很难具有公共管理的理念和精神。因此,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不同的老师带有不同学科的特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给人一种大杂烩的感觉也就不难理解了。最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难以落实。重理论、轻实践是我国教育的通病,再加上当前就业紧张,很多专业直接把毕业实习和找工作结合起来,并没有真正开展单独的毕业实习。公共事业管理的能力和理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但由于我国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相对封闭和保守,很难大规模地接受众多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前去实习,故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难以真正有效开展,学生所学的一些理论知识也往往与中国具体的公共管理实际相脱钩。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科学地进行专业定位
如前所述,本科专业划分不能过细,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只宜设置第一部门管理———行政管理和第三部门管理———非政府组织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更名为非政府组织管理专业,主要为政府部门以外的非政府组织培养具有公共精神和理念的专业管理人才,这样专业定位更明确,也不与行政管理相混淆,对应的社会分工也更清楚。至于那些供电、供水、供气、铁路等公用事业在我国目前实际上是政府控制的垄断行业,他们本属于企业管理,应坚持其公益性质的同时强调市场化管理。
(二)推动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为本专业创造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国事业单位涵盖范围非常广泛,从业人数众多,但管理体制僵化,基本类似于行政管理体制,受政府控制较多,自主性少,人力资源门槛很少对社会平等开放,这直接限制了本专业人才的就业和发展,最终不利于本专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逐渐加大了对事业单位用人制度的改革,一些地区一些行业已普遍向社会公开、平等招考,这无疑有助于本专业人才积极参与竞争。与此同时,我国政府应放松对非政府组织、非赢利组织的限制和控制,让它们真正自主地为社会公益服务,这样它们的发展空间将更为广阔,作用和影响也会更加突出,社会也将更加需要和吸纳本专业培养的人才。
(三)在教学过程中大力宣扬和培育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的专业精神和理念
专业发展的前提是要有专业凝聚力,要有专业信心和专业认同感,而这首先在专业内部必须形成一个统一的专业精神和理念。公共事业管理或非政府组织管理专业的精神和理念就是一切要强调公共性,即我们的管理是为公共利益服务的管理。这也是我们理解一切管理知识、管理行为、管理方法、管理目的的出发点和归结点。在日常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在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公益组织和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应向学生大力宣扬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专业精神,让这种专业精神和理念统领每门专业课程的学习。只有培育专业精神和理念,我们才有专业灵魂,才有自己的专业特性,才能与其他专业区别开来,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和需要。不仅学生迫切需要培养这种专业精神和理念,教授本专业的教师自己首先就要形成这种专业精神和理念。
(四)改革教学方法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应非常重视实际管理技能和管理方法的训练。在开展案例教学、研讨式教学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一方面要力争做到有关课程教学与公务员、选调生、大学生村官等考试的训练与模拟相结合;另一方面要重视科学管理技术和方法的学习,尝试开展公共项目管理训练,全程模拟政府和公共事业单位管理实践,使学生真正掌握公共管理技能和方法。此外还需争取从政府部门、事业单位聘请一批学识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公共政策娴熟、理论基础扎实的政府领导或事业单位干部担任本专业的兼职教师以提高师资能力和教学水平。在日常教学中还可通过举办公共管理论坛、讲座等形式,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领导来讲学,师生共同探讨公共管理热点和难点问题,借此提高学生对公共管理的感性认识及兴趣。
(五)突出实践教学
本专业的实践教学向来难以落实,主要是因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公共性”决定了其实践教学不同于工商管理,实践部门应选择非赢利性的公共部门,而这样的部门由于数量少、封闭性强,不易与高校合作。尽管这样,还是应该克服各种困难,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力所能及的平台。一是修改调整专业实践教学计划使之紧密结合学生的就业方向,使学生通过实践掌握就业的基本技能。二是积极争取与政府和公共部门合作,加强联系,大力宣传扩大本专业的社会影响,为学生的实践学习创造条件。[4]三是加强校内、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定期选派学生去参观实习。如果校外基地不易建设或数量不足,可以适当争取校内政策支持,积极联系校内的职能处室部门,如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人事处、学工处、科技处、后勤处等,大力开展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通过加强校内实习基地来弥补。四是有条件的话可以适当成立一些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或小组,鼓励学生参与教师对相关公共政策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公共政策分析能力。此外,本专业还可以成立专业学生工作室,为学生校内实验、实践提供平台,积极鼓励本专业学生参加学生会、分团委以及其他一些社团的组织和管理工作,在实际工作中锻炼和提高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