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前后美国制造业的变动分析_工商管理

时间:2020-08-31 作者:poter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发达国家普遍显现出了“去工业化”的趋势,产业结构不断向服务化、虚拟化发展,制造业占比不断下降,其中,美国的表现尤为突出。美国经济表现出的“去工业化”的特征可以从国内和国际两个角度来分析。从国内的角度来看,美国传统制造业开始下滑,部分工业城市衰败,制造业产值及就业占比持续下降。从国际的角度来看,来自欧洲和新兴工业国家的竞争使得美国在全球市场份额下降,并且随着美国制造业生产环节的转移,投资也随之转移,而在美国的国际收支方面则表现为巨额贸易逆差。

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美国自大萧条以来经历的最严重的衰退,在衰退期间,失去了750万个工作岗位,实际GDP下降了4.7个百分点。为了应对危机以及化解经济虚拟化到来的风险,美国总统奥巴马于2009年提出了“再工业化”的经济复苏战略,让美国回归实体经济,重振其本土制造业。由于直到从2009年的第三季度美国经济才开始复苏,而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是也从2009年才提出的,因此本文的分析主要针对两个时间段,分别为2007-2009年的经济危机阶段和2009-2011年的“再工业化”阶段,考察这两个阶段美国制造业在多要素生产率和行业结构两个方面的变动情况。

一、危机前后美国制造业的多要素生产率变动

多要素生产率(MultifactorProductivity,MFP)是衡量经济活动过程中投入产出效率的一个重要指标,与企业或行业的竞争力密切相关。它是衡量每一单位的混合投入对产出的改变,混合投入包括了资本投入、劳动投入以及中间投入(能源、材料、经营服务等),它能够综合反映出技术变化、效率提升、规模报酬、资源配置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联合作用。本文将对美国制造业部门的多要素生产率在危机前后的变动先进行简要的概况介绍,之后在技术密集度分类的基础上进行详细的行业分析。

(一)危机前后美国制造业部门的多要素生产率变动概况

这次经济危机前后,美国制造业部门多要素生产力经历了危机前2006和2007年的增速放缓,危机中2008年和2009年的负增长,以及危机后2010年增速的快速恢复和2011年的继续增长。美国制造业部门2010年比2009年多要素生产率增长了4.5%,是自1987年以来涨幅最大的一次,可见危机后美国制造业部门的恢复速度之快,2011年多要素生产率比2010年增长了0.8%,也算是稳步继续增长。

根据北美行业分类体系(NAICS),制造业按4位NAICS编码一共被分为了86个分行业,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能得到相对更加详细的行业发展状况。

根据图1,可以看出在这86个分行业中,尽管2009年美国已经开始实施“再工业化”战略,然而多要素生产率的下降才刚刚触底,2009年多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分行业只有19个,即大于3/4的分行业都是出于多要素生产率下降的状态,而之后2010年这个指标就猛增至了63个,增速非常迅猛,2011年间,多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有55个,尽管略少于2010年间的63个,然而,这两个数字都比2004年以后的任何一年的数字都要大,可见“再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在对多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上,从2010年开始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效。

(二)危机前后美国制造业分行业多要素生产率变动分析

为了更好地分析美国制造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变动,之后的分析将对制造业各个分行业进行技术密集度分类,本文采用了OECD的分类方式,按照各个分行业的研发密集度(R&Dintensities)将制造业分为四类:低技术、中低技术、中高技术、高技术。

本文接下来继续根据4位NAICS编码的86个所有分行业在2007-2009年和2009-2011年两个阶段的多要素生产率的变动进行排序,选出了两个阶段中升幅前十位和降幅前十位,并且在技术分类一栏标出了该4位NAICS编码分行业所包括行业的技术密集度,其中H代表高技术密集度,MH代表中高技术密集度,ML代表中低技术密集度,L代表低技术密集度。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2007-2009年这个阶段的各行业多要素生产率变化情况中,整体制造业的多要素生产率是下降趋势更明显,降幅前十位的下降幅度均超过7%,而升幅前十位只有六位在5%以上。

在升幅前十位里包含了各技术密集度的行业,分布上相对平均。其中升幅第一的是电脑及周边设备,升幅高达20.6%,远高于其他行业,属于高技术密集度行业,升幅第二的是其他有色金属生产,升幅为9.6%,包含中高和中低技术密集度行业,升幅第三的是磁介质的生产和再生产,升幅为7.3%,包含中低和低技术密集度行业。

而在降幅前十位里主要以中低和低技术密集度行业为主。其中降幅第一的是其他皮革制品,降幅为9.2%,属于低技术密集度行业,降幅第二的是裁剪和缝制服装,降幅为8.7%,包含中低和低技术密集度行业,降幅第三的是锅炉,储罐和运输容器,降幅为8.4%,包含中高、中低和低技术密集度行业。

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2009-2011年这个阶段的各行业多要素生产率变化情况中,整体制造业的多要素生产率明显转变成了上升趋势,升幅前十位的平均升幅高达9.6%,降幅前十位的平均降幅为4.8%。

在升幅前十位里主要以中等技术密集度的行业为主。其中升幅第一的是半导体和电子元件,升幅高达21.1%,远高于其他行业,包含高、中高和中低技术密集度行业,升幅第二的是纺织面料后整理厂,升幅为10.8%,包含中低和低技术密集度行业,升幅第三的是锻压,升幅为9.4%,包含中低技术密集度行业。

而在降幅前十位里主要以低技术密集度行业为主。其中降幅第一的是电脑及周边设备,降幅为9.6%,属于高技术密集度行业,这可能是由于在2007-2009年这一阶段该行业增长幅度过快但后续很难维持那么高的增速所导致的,降幅第二的是纤维,纱线,和螺纹铣刀,降幅为9.5%,属于低技术密集度行业,降幅第三的是磁介质的生产和再生产,降幅为7.3%,包含中高和低技术密集度行业。

二、危机前后美国制造业的行业结构变动

发展高技术密集度产业已经成为现在全球化经济背景下提高国家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这是由于高技术密集度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较高,产品的附加值高,能够对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下面将对美国制造业在OECD对技术密集度分类的基础上进行分析,从劳动、资本的投入以及产出的附加值来考察这次经济危机前后美国制造业在技术密集度方面的行业结构变化。

由于OECD对技术密集度的划分是在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体系(ISICREV.3)的基础上进行的,而本文这个部分使用的美国制造业统计数据来自美国制造业统计年鉴(StatisticsforIndustryGroupsandIndustries),该年鉴使用的分类体系是北美产业分类体系(NAICS),因此本文在对美国制造业各个分行业进行技术密集度分类时需要将两个分类体系进行转换,例如NAICS编码为311111的DogandCatFoodManufacturing转换为ISICREV.3编码则为1533的Manufactureofpreparedanimalfeeds,具体转换依据来自美国人口普查局网站。另外,尽管美国制造业统计年鉴已经将美国制造业数据细分到了NAICS下的近千个6位行业编码,但其中仍然存在因为6位编码行业还包括不同技术密集度分行业但是数据不能再继续细分而导致的误差,对于有包含多种技术分类等级的分行业,本文是按照较高的技术类别去归类的,因而会使结果显示的较高技术的制造业部分数据高于实际情况。

(一)美国制造业劳动投入的结构变动分析

这次经济危机对美国的就业形成了不小的冲击,危机后的美国在降低失业率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我们将在技术密集度分类的基础上,分析不同技术密集度行业在劳动投入方面的变动情况(见图2、图3)。

从各技术密集度行业的自身纵向对比中,可以看出危机前后各技术密集度行业雇员数占比的变化很小,说明危机对各技术密集度行业的影响相对比较平均,不过仍然可以看出其中存在着较为缓慢的结构变化趋势,高技术密集度行业从2005年到2011年在雇员数占比上一直处于稳步上升的趋势,上升了近2%,而且危机后的占比也保持相对稳定;危机后中高技术密集度行业在雇员数占比上出现了小幅上升,基本恢复到了危机前的占比水平;中低技术密集度行业在雇员数占比上表现则最为平稳,占比上下浮动极为微小;低技术密集度行业的雇员数占比在危机后有小幅下降的趋势。

(二)美国制造业资本投入的结构变动分析

分析了劳动投入之后,接下来将分析各技术密集度行业的资本投入在这次经济危机以及之后的“再工业化”这样的背景中的变动情况(见图4、图5)。

从总资本投入数值的变化中可以看出,经济危机除了对低技术密集度行业的资本投入量的影响较小外,其他三个技术密集度行业的资本投入量都经历了大幅的下降,而在危机后的恢复中,各技术密集度行业的资本投入量都有所上升,其中高技术和中高技术密集度行业的资本投入量的上升相对更为明显,可见“再工业化”背景下从资本投入方向上明显偏向于较高的技术密集度行业。从总资本投入的结构占比中可以看出,危机前四个技术密集度行业在投资占比上从高到低的排序为中低、中高、高、低,而在危机后的排序则变为中高、中低、高、低。

观察在投资占比上各技术密集度行业的纵向对比可以看出,高技术密集度行业和中高技术密集度行业在危机后投资占比有所上升,上升幅度分别约为2%和4%,其中中高技术密集度行业的资本投入占比在这几年间几乎没有经历下降,并且在危机后超过了中低技术密集度行业;而危机后的中低技术密集度行业从资本投入占比上一直处于下降趋势,下降幅度约为5%;低技术密集度行业的投资占比则在危机前后一直相对稳定。

(三)美国制造业产品附加值的结构变动分析

对劳动和资本投入变化的考察是从要素投入的角度来分析的,下面将从产出的角度来分析附加值的变化,对附加值的分析也最能体现一个国家对全球产业价值链的占领程度(见图6、7)。

从附加值数值的变化可以看出,经济危机除了对低技术密集度行业的附加值的影响较小外,其他三个技术密集度行业的附加值都经历了大幅的下降,危机后这三个技术密集度行业的附加值又快速上升,并且中高和中低技术密集度行业的附加值上升相对更为明显。从附加值的构成上来看,各技术密集度行业的附加值占比从高到低的大致排序为中高、高、中低、低。

观察在附加值构成上各技术密集度行业的纵向对比可以看出,经济危机对中高技术密集度行业和中低技术密集度行业的影响较大,而危机后这两者的上升速度也较快,各有约2%的上升幅度,而高技术密集度行业和低技术密集度行业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相对较小,因此从占比变化中在危机后反而有小幅下降,也各有约2%的下降幅度。

三、总结

综上所述,从美国制造业多要素生产率在两个阶段的对比中可以看出,经济危机阶段美国制造业的多要素生产率整体呈下降趋势,而“再工业化”阶段美国制造业的多要素生产率整体呈上升趋势。此外,结合两个阶段来看,美国制造业多要素生产率增速较快的分行业以中高和中低技术密集度行业为主,而低技术密集度行业主要表现为多要素生产率下降的趋势。而从美国制造业行业结构变动的分析可以看出,从劳动投入的角度来看,目前美国制造业就业方面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回升趋势,然而从资本投入的角度来看,却明显看出了投资的方向性,中高技术密集度行业的资本投入占比不管在危机前还是危机后都保持着稳步上升,高技术密集度行业的资本投入占比在危机后也出现了小幅上升。而从产出附加值的角度来分析,能够得出与前文中分析多要素生产率时相似的结果,中高和中低技术密集度行业的附加值在危机后增长更为明显,高技术密集度行业的附加值总量相对增长幅度较小,可见对于投入的增加,中等技术密集度行业的产出的反应更为迅速,而高技术密集度行业可能则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体现投资增长带来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喻美辞、喻春娇.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与美国制造业的就业变动[J].世界经济研究,2009(12)

[2]黄勇继、任若恩.中美两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比较研究[J].经济学(季刊),2002(4)

[3]庄宗明、孔瑞.美国制造业变革的特征及其影响[J].世界经济,2006(3)

[4]赵彦云、秦旭、王杰彪.“再工业化”背景下的中美制造业竞争力比较[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2(2)

[5]庄宗明、孔瑞.制造业结构调整与美国经济波动:美国的实例[J].国际经济合作,2007(2)

作者信息

朱博恩男,南开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博士在读,研究方向:世界经济、国际经贸合作。

马骆茹女,南开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博士在读,研究方向:世界经济、外向型经济。

[版权归原杂志和作者所有,www.001lunwen.com/help/48912.html摘录自《新经济》,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仅供学习参考]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