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京津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就业及培训保障机制研究_工商管理

时间:2020-09-11 作者:poter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作者简介】杨江澜(1978-),男,河北保定人,讲师,从事人口经济与发展、农业产业经济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是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编号:2014Q089)的阶段性成果。

1引言

在环京津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一方面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由农村转向城市开始从事非农产业,收入水平显著提高,但另一方面,劳动人口由于年龄、学历等原因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生产质量和水平进步缓慢,经济效益与生产效益不明显。对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进行就业培训是统筹城乡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1],应重视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推进脱贫攻坚,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改善劳动力结构,激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积极性。

2环京津贫困地区自然资源禀赋状况分析

环京津贫困地区属于“燕山—太行山片区”,该地区包括河北、山西、内蒙古的部分县区,环卫京津,具有生态防护功能,政府因此限制大工业的开发生产,工业发展滞后;退耕还林政策使得农耕用地减少,不利于农业发展,仅依靠现有工农业发展和外出务工不足以支撑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

虽然环京津贫困地区的工农业发展受到限制,但其旅游资源却较为丰富。如河北省保定,革命老区、红色文化等旅游资源特色十分鲜明,又如内蒙古地区,自然风景独特,是吸引大量游客的旅游胜地。环京津贫困地区应充分开发旅游资源,以旅游业为龙头,大力发展服务业,创造就业岗位,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并逐步推动第三产业的兴起。3环京津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资源禀赋状况分析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耕地面积逐渐减少,贫困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势极为严峻。加之经济增长方式的限制,环京津贫困地区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但存在文化和技能水平较低,年龄偏大等问题。据2010年“六普”数据显示,该地区农村劳动力年龄大部分集中在40~50岁,所占比例为

17.42%;从文化程度来看,初中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村劳动力占82.91%,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8.38年,总体文化程度偏低;从技能水平上看,初级或初级以上职业资格的仅占10%左右,农村劳动力掌握的技能水平普遍偏低,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不具有任何职业技能证书。

环京津贫困地区劳动力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较差,缺少谋生手段。因此开发农村实用人才资源,提高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和从业经验,依靠就业培训摆脱传统发展模式的束缚,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

4环京津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培训现状及诉求分析

第一,就业培训覆盖率低。环京津贫困地区,仅有15%的劳动力接受过免费职业培训,10%接受过技术支持,大部分没有享受过就业培训和技术扶持,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不强,缺乏竞争力,农村劳动力培训政策有待完善,扶持力度有待加强。第二,技能缺失制约就业。影响农民就业的因素中,缺乏劳动技能是主要制约因素,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受照顾家庭的限制不能完全就业,占比23%。此外,还有19%的劳动力没有技术难以就业,14%的劳动力文化程度低无法就业。因此开展就业培训显得十分重要,通过培训提高贫困地区劳动力的就业技能,使其可以凭技术选择更多岗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

第二,就业培训诉求强烈。高达57.76%的农民认为在解决就业问题过程中,政府部门的作用最大,应成为寻求就业帮助的第一对象,38.70%的农民认为解决就业还需靠自己努力,不足5%的选择亲朋好友、社会组织等其他形式。绝大部分农民将就业希望寄托于政府身上,对政府就业培训的诉求较为强烈,并高度认可政府的工作。在接受政府就业培训后,76.45%的人认为就业培训起到了帮扶作用,仅4.35%的人认为政府就业培训没有帮助。由此可见,就业培训已体现了效果,获得了帮扶对象的认可,但其间还存在一些不足、不适应的地方,政府应不断改善培训中的不足,同时扩大贫困地区培训范围,加强扶持力度。

5保障环京津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就业及培训需求的对策

5.1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提升劳动者的从业技能

环京津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需要从多方面改善职业教育的现状。在教学环境上政府要从多方筹集资金,加大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改善教育环境。在教育对象上,引导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在九年义务教育完成后继续接受职业教育,从而可以从根源上提高贫困地区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和工作竞争力;同时扩大培训范围,取消上限年龄限制,对已参加就业的成人劳动力亦可返校继续参与技能培训。在课程设置上,以学习实用技能为主,学习现代农业种植技术,物流运输、冷藏保鲜技术等,开办有针对性的农业经营手段和营销理论课程,除此以外还要加强心理、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学习,使农村劳动力逐步与市场接轨,促进劳动力转移。

5.2利用区位优势,进行针对性培训

旅游产业对当地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就业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在环京津贫困带中,如河北的围场县、张北县等,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且距离北京、天津较近,为了更好地开发当地旅游资源,吸引京津游客的眼球,应加大旅游服务业的培训内容,为发展多种层次的农村休闲旅游产业,满足旅客多种多样的消费需求提供帮助。为完善旅游产业链,给游客提供贴心的一条龙服务,要把就业培训贯穿在吃、穿、住、行、购物、娱乐等各个方面;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要特别突出民族特色和人文精神,因此要培训关于民族特色美食、工艺、商品方面的知识。

在环京津贫困地区中,农业比重仍较大,改变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已经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政府应针对当地农业发展特点加强对当地劳动力的农业技术培训和农业管理培训,在政策上给予帮助,在资金上加大投入,在技术上予以支持,使其开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多开展花卉养殖,反季节蔬菜种植等劳动密集型产业[2],建立生态型农业开发模式。

5.3建立培训激励机制,提高农民就业技能

一方面政府要建立以劳动力培训需求为导向的培训激励机制。政府要坚持以就业为根本目标,通过就业带动培训需求;做好市场调研,进行农民就业需求分析,将有关就业信息及时向农民发布;加强宣传引导,宣传就业培训给农民带来的好处,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树立转移就业的意识。另一方面培训机构要建立培训激励机制。培训机构要宣传就业培训所带来的预期收益,消除农民的思想禁锢;对有意向参与培训的农民工进行学费减免,减轻农民的负担,致力于加强农民实用就业技能的课程设置。

5.4完善培训服务体系,搭建就业服务平台

一方面要建立有效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管理机制。为解决因多头部门管理造成的效率低下、资金分散和以部门利益为重等问题,应实行由单个部门管理农民就业培训的工作模式[3]。单一部门负责可对农民就业培训进行系统地安排和管理,提高服务效率,且有利于资金的统筹安排,实现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要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政府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与合适的用人企业签订就业协议,促进农民顺利转移就业[4]。职业中介机构应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扩充服务项目,包括定期统计、反馈招工信息、进行职业介绍等多种形式,加强农村劳动力与市场的联系。

【参考文献】

【1】周静.对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的思考[J].人民论坛,2013(29):228-229.

【2】彭永贤.关于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0(08):124-125.

【3】黄华英.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内江科技提供,2009(06):1+15.

【4】赵敏,王璇,王广斌,赵国斌.山西省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8):47-52.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