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虚拟社会治理与保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和策略_行政管理论文

时间:2020-08-03 作者:poter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6269(2014)03-0083-06
一、网络虚拟社会发展对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提出新挑战
(一)网络空间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新阵地
网络已经深刻影响我国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手机网民规模达到4.64亿。互联网以其快捷性、开放性、虚拟性、自由性、渗透性、平等性等特点,日益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就技术层面而言,互联网作为全球性的信息系统,可以对信息进行传输、搜集、存储、交换、提取和加工,是人们交互信息、交流情感、宣泄情绪和传播思想的平台。从这个角度来看,网络似乎只是一种技术手段,与具有政治性、阶级性的意识形态无关,实则不然。美国著名学者希利斯·米勒就指出“媒介就是意识形态”[1]。网络信息平台可以为不同“政党和国家宣传自身意识形态提供一个媒介,而且,技术本身也已经成为了一种意识形态”[2]。从这个意义来说,网络空间不仅是意识形态的信息载体和传播工具,而且对意识形态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在网络时代,谁掌握了信息技术话语权,谁就将对意识形态起到引导和影响作用。正如阿尔温·托夫勒所说:“世界已经离开了暴力与金钱控制的时代,而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的人的手里,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利用英语这种强大的文化语言优势,达到暴力、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3]网络媒体与意识形态的作用机制是:网络信息平台—多元价值观汇聚—社会意识形态。网络空间中海量的信息不断冲击着人们的传统价值观念,形成多元的价值取向,进而对意识形态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网络空间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技术平台,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新阵地。
(二)网络渗透是威胁意识形态安全的新模式
西方国家依托网络技术优势输出特定的价值观念、政治理念和生活方式,攻击和诋毁我国现行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把人权、自由、民主等渲染成至高无上的价值观念,把包括我国在内的第三世界国家渲染成“极权主义”国家,企图削弱这些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以掌握意识形态领域话语权。西方国家通过文化交流合作和文化产业产品——电影电视、网络媒体、新闻报道等渠道,不断输出它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冲击着我国传统文化价值观。西方国家进行网络渗透最明显的体现是美国政府不断鼓吹“网络自由”。这种做法表面上鼓励全世界人民通过网络媒体阐述观点、获得资讯、分享信息和参与政治,实际上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手段向其他国家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传播“美式民主”观念,进而实现国家利益,是美国霸权主义思想在网络空间的延伸。谷歌公司打着“网络自由”、“解禁网络”的旗号,要第一论文网专业提供论文代写的服务,欢迎光临www.001lunwen.com求我国取消对其搜索引擎的审查制度,根本目的是为敌对势力向我国境内进行渗透提供便利。可见,网络渗透对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提出了新挑战。我们应该探索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新途径,避免一味采取屏蔽和封堵的办法。
(三)网络谣言是威胁意识形态安全的新隐患
网络谣言具有传播路径的隐形性、传播内容的社会性和无限复制性、传播根源的多元性等特点。网络谣言借助网络信息平台的虚拟性和匿名性,打破了传统“熟人社会”中人的“标识”。从传播源头来看,造谣者成为“隐形怪杰”,其真实身份、行为方式和行动目标难以查实。从传播过程来看,网络谣言会产生“核裂变”效应,每个传播者都会根据自身的体验和想法任意加工,以至于事实内核甚至谣言本身都会面目全非。从传播内容来看,网络谣言往往利用民众广为关注的腐败、教育、医疗等社会热点和敏感话题,恶意炒作,煽动民众的不满情绪。从传播结果来看,网络谣言绑架社会舆论,制造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攻击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消解人们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卡普费雷曾经指出:“谣言传递信息,树立或毁坏名声,触发暴动或战争。”[4]可以说,网络谣言是意识形态安全与否的重要风向标。当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得到广泛认同的时候,网络谣言就少,也不会引起广泛的传播和巨大的影响力;如果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度降低,缺乏全社会共同的信仰和价值观,那么网络谣言就会趁虚而入,成为威胁意识形态安全的新隐患。
(四)网络问政是巩固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新领域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民众民主意识的增强,网络问政成为公民表达意愿的重要途径,是民众实现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重要推动力。网络问政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惩治腐败、监督权力、完善政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网络曝光—纪委介入—查实处理”已经成为查处腐败案件的一条重要路径,网络问政展示出巨大的能量。网络问政过程中反映出来的民情、民意和民智,能够体现出广大网民的价值取向、对党和政府的满意度、对意识形态的认可度等深层次问题。然而,网络问政过程中存在去权威化、与主流意识形态争夺话语权、解构主流意识形态、破坏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等现象。因此,如何发挥网络问政在惩治腐败、完善制度、创新管理、维护稳定等方面的作用,保证网民理性、有序、积极地参与政治活动,进而巩固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是网络时代提出的新课题。
二、网络谣言对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危害
在网络虚拟社会发展中,网络谣言对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非常显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谣言借民主、自由之名质疑主流意识形态的合法性
谣言并不完全是凭空捏造、随意想象的,有重大影响力的网络谣言往往是针对某些真实的社会热点新闻和事件所进行的联想、猜测、推理和杜撰。“事实上,谣言之所以令人尴尬,就是因为它可能是真实的。”[4]8一些现实问题之所以能衍生出很多谣言,就是因为这些问题会触发民众敏感的神经。人们对这些问题表现出愤怒、焦虑、怜悯的情绪。通过网络信息平台,每个发布者和转载者都能够根据自身的想象和理解加以解读,导致网络谣言严重背离事件的真实内核,让网民无从考证,难以辨别新闻与谣言。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别有用心的网络意见领袖和组织,打着民主、自由、文明的旗帜占据舆论的制高点,尽可能地向公众渗透和传播其政治观点、价值观念、理想信念,通过恶意炒作新闻事件来诋毁国家形象、质第一论文网专业提供论文代写的服务,欢迎光临www.001lunwen.com疑政府的合法性和信仰的合理性,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一般问题政治化、局部问题全局化,极力强化政府的腐败和不作为、信仰堕落、主流意识形态的“失语”等形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经常以“人权”、“自由”、“民主”为借口干涉别国内政,在Twitter、Facebook等网站平台进行攻击和舆论渗透,将网民设定为“民主输出”的目标人群。2008年,美国曾经利用网络视频和微博等方式造谣,分化和离间保守派与改革派民众,从而导致伊朗发生大规模的流血冲突事件。2011年,美国利用网络谣言触发、煽动和激化中东、北非国家的“颜色革命”,导致一些国家政治动荡和政权更替。
网络谣言长期散播的虚假消息使我国民众在心理和认知层面对主流意识形态产生质疑,对主流意识形态倡导的集体主义、奉献精神、舍己为人、共同富裕等价值产生动摇,对政府执政的合法性和公信力产生怀疑。网络谣言对我国在改革过程中各个领域存在的不完善和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攻击,激发民众对当今社会存在的权力腐败、利益失衡、教育不公、政治冷漠、信仰缺失等现象的不满和抱怨心理。当政府对网络谣言进行治理的时候,造谣者通常会以“言论自由”为挡箭牌。事实上,言论自由和国家对于网络的必要监管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网络不是人人都道德高尚的“理想国”,也不是事事都能随心所欲的“乌托邦”,更不是谣言编造者的“乐园”。国家对于网络无论是技术层面还是内容方面的监管,是网民言论自由的根本保障,也是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
(二)网络谣言挑战执政党意识形态领导权和话语权
意识形态是重要的政治资源,是维护国家安全和执政党统治地位的重要保障。意识形态包括主流意识形态、反主流意识形态和边缘意识形态三个部分。主流意识形态为国家当前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提供合法性论证。任何一个国家的执政党都不会放弃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掌握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是执政的基础。如果执政党放弃了意识形态的领导权,那么它就会失去对其他意识形态和不良思潮的识别和抵御能力。正如马克思论述过的:“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5]
目前,我国社会存在一些威胁意识形态安全的因素。市场经济带来的功利主义、利己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利益至上等思想,侵蚀和瓦解了我国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奉献节俭、大公无私等价值取向。社会转型和改革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利益分配、发展速度、地区发展的不均衡问题,导致民众的不公平感和不满情绪激增。网络信息平台强化了不同阶层群众之间、政府与民众之间、理想信念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紧张关系。网络空间弥漫着失望、愤怒、颓废、抗议的情绪和声音。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官方的意识形态宣传渠道有意淡化和转移人们的这些情绪,仍然按照传统方式宣传社会主义民主、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等思想。然而,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可度不仅没有提升,反而受到不断质疑,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被弱化。一些网民和组织(如“秦火火”、“尔玛公司”)在利益的驱使下,蓄意制造传播网络谣言,非法牟利,先后策划、制造了一系列网络热点事件。如“7·23”动车事故发生后,他们在网上编造、散布“中国政府花2亿元天价赔偿外籍旅客”的谣言,挑动民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干扰社会秩序。这些网络“水军”和“意见领袖”对政府行为的不当评判,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颠覆和对革命历史的歪曲,破坏了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话语权。
(三)网络谣言的多向度传播方式加大了意识形态引导难度
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是单向度的。执政党能够从源头、内容、渠道等多方面对信息进行控制,能够第一论文网专业提供论文代写的服务,欢迎光临www.001lunwen.com很好地掌握民众思想的发展动态。而在网络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是多向度的,传播的渠道、方向和重心难以管控。这给以往那种集中的、自上而下的管控模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民众不再单纯是信息的接收者,还能够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他们可以自主地参与信息的创造、交流、讨论和修改。信息在每一次的传播过程中都有被加工成谣言的可能,进而误导社会舆论走向,并在网络空间引起“蝴蝶效应”和“多米诺骨牌效应”。它所形成的舆论浪潮甚至能够影响政府政策和司法裁决,增加了主流意识形态建构和管控的难度。
(四)网络谣言的非理性表达消解了人们对错误观念的抵御能力
在某种程度上,网络谣言是一种非理性的社会认知和社会评价活动。这种非理性表达摆脱了道德与法律的束缚,给人带来一种逃避现实的快感。网民的紧张、焦虑、压力、无助等社会心理能够通过网络谣言得到某种程度的释放。“谣言提供了一种能供排解紧张情绪的口头发泄途径。它们通常能为这些情绪的存在作辩解,而如果直接面对这些情绪,当事者也许难以接受。”[6]网络谣言依托社会政治问题、经济利益、民生热点等内容引发网民的讨论、转载、加工和认同,形成群体非理性,进而强化和固化民众的认知偏差、负面情绪和单向度价值判断。
在网络空间,人们的知识碎片化、追求浮躁化、思考表层化,人们追求娱乐、快捷、劲爆的信息内容,忽视了对事情本身真实性的考证和判断。加之网络空间充斥着娱乐主义、颓废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思潮,谣言在此广为传播,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很多人没有完全适应社会变迁和结构转型带来的巨大变化,文化价值观的发展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为此,人们会产生一种“失控”的感觉,会产生生活失去控制和方向的迷茫感和恐慌感。如果这些不良的社会情绪和心理状态得不到有效的疏导和排解,那么这种道德恐慌感和信仰空虚感将会从网络社会蔓延到现实社会,从社会心理问题转化为政治文化问题,侵蚀主流意识形态的合法性。
三、网络虚拟社会背景下意识形态安全的维护路径
(一)意识形态安全的理论保障——创新理念方式,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首要目标是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可度。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7]。首先,要创新意识形态宣传工作的观念和方式方法。宣传部门要思考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认真研究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特点,摒弃那种与时代发展不符合的政治话语和空洞说教,构建新的认知体系、价值体系和话语体系。其次,要转变意识形态宣传的话语方式。语言是公众和意识形态理论的沟通桥梁。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最根本的是要赢得大多数民众对意识形态合法性、合理性的认可和支持。因此,意识形态的表述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用生动、形象、简单的语言进行阐述,避免口号化、公式化、政治化、命令式的叙述方式;要借助学术语言和生活语言将主流意识形态内化到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去,使得网络谣言和不良社会思潮失去滋生的土壤,进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感召力、说服力和凝聚力。
(二)意识形态安全的政治保障——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提高政府公信力
卡普费雷曾经指出:“实际上,谣言的扩散经常显示出一种对官方渠道消息的不信任,甚至对政府本身就缺乏信任。”[4]259可见,要想从根本上杜绝网络谣言,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就要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提高政府公信力。首先,要重视网络新兴媒体在意识形态引领方面的重要作用。网络新兴媒体“实际上已第一论文网专业提供论文代写的服务,欢迎光临www.001lunwen.com经成为政党的最大竞争对手,它们和政党争夺受众,争夺对社会主流意见的主宰权,政党的一些传统政治功能,如宣传功能、教育功能等,已在媒体的冲击下丧失殆尽”[8]。如果执政党仍停留在传统的执政思维和执政水平,就无法应对网络新兴媒体的冲击,就没有应对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的长效机制,必将受到民众的广泛质疑。其次,要将网络信息平台反映的社会现实问题加以有效解决,并且形成“网络问政”的有效、常态机制。要从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到行政问责、政策调整等方面,给民众以满意的答复。政府信息要公开透明,不给网络谣言滋生和蔓延的环境。再次,打造信用政府,维护社会诚信、公正和平等。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制度信用、组织信用和人格信用建设,将政府信用推广到全社会,以诚信来有效抵制网络谣言和不良思潮,真正做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三)意识形态安全的社会保障——关注社会热点民生问题,加强网络舆论引导
网络舆论反映深层次、广泛的社会心态,对意识形态的引导和维护起到重要的作用。网络舆论的引导工作要以社会现实、网民需求为基础,实现网络空间和现实生活的良性互动。网络舆论的根本来源是现实社会中具有影响力的事件。因此,网络舆论要关照社会现实问题,对人的精神关怀和理想信念教育同步进行,潜移默化地为民众提供政治方向、理想信念和终极目标。网络媒体平台要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信仰与行动脱节、集体无意识、政治冷漠问题加以关注,对社会心态、社会情绪、社会矛盾进行有效梳理和引导,对于反映强烈的民生热点事件进行跟踪调查和反馈,用正向、积极的价值观来引导社会舆论。
(四)意识形态安全的文化保障——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认同感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当今意识形态的较量是文化的较量。“当文化成为一种舞台,上面就有了各种各样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势力彼此交锋,而文化绝非什么心平气和、彬彬有礼、息事宁人的所在,要把文化看作战场,里面有各种力量崭露头角、针锋相对。”[9]在多元意识形态竞争中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和主导地位,一方面要提升文化软实力,提升我国民族文化认同,增强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增强民族归属意识、团结意识、爱国精神,积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参与文化全球化进程,提高与多元意识形态共存、相融的能力;另一方面要保持自身文化特色,警惕西方文化的侵蚀、渗透、西化和分化,对“网络文化帝国主义”进行的文化扩张和意识形态渗透保持高度警惕。
(五)意识形态安全的法律保障——加强法制建设
网络新兴媒体需要相对宽松、自由的发展空间和环境。但面对网络文化良莠不齐和网络谣言满天飞的现状,当务之急要建立健全网络新兴媒体的法律法规体系。我国已有的互联网法律法规存在很多空白和不完善的第一论文网专业提供论文代写的服务,欢迎光临www.001lunwen.com地方。各级立法机关应该根据互联网信息平台的发展情况制定、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政府、媒介、网站、网民提供相关法律依据。要依法追究给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他人合法权益造成恶劣影响事件的法律责任,严惩传播不良信息和谣言的网站和媒体相关责任人。这样既能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又能为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提供法律保障。
(六)意识形态安全的技术保障——加强技术监管,警惕网络谣言的扩散
马克思指出,技术和人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哈贝马斯也认为,在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国家干预活动的增加,科学技术日益承担着意识形态的功能。可见,虽然科学技术本身不是意识形态,但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具有广泛影响的今天,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意识形态变革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维护意识形态安全要加强网络技术层面的监管。一是建立有利于信息沟通的技术平台。该平台既可以有效发布信息,又可以防止网络谣言散播。要充分利用网络新兴媒体的超强自我纠错能力,利用必要的技术手段对网络谣言进行跟踪、监督,对有害信息和政治谣言进行屏蔽、追查,增强自我防御能力。二是建立网络“把关人”机制。各大门户网站要当好职业“把关人”,政府相关部门要配备宏观“把关人”,整个社会要成为全民“把关人”。要通过建立信息公开、真相查实、责任追究等机制,提高网民的认知力、判断力、责任感和理性思维能力,使他们自觉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
参考文献:
[1][美]J·希利斯·米勒.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J].文学评论,2001,(1):135.
[2][美]马尔库赛.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张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116.
[3]匡文波.网络传播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10.
[4][法]让·诺埃尔·卡普费雷.谣言[M].郑若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5.

本文选自《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版权归原作者和期刊所有。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