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的发达国家都经历了从农民社会走向市民社会的转变。同样的道理,中国的现代化也必须经由新型城镇化的完成来实现。新型城镇化应妥善解决好三农问题,敢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对土地制度、户籍制度、行政体制、财税体制等重要的生产要素进行重大改革,同时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调整区域经济不均衡、人口待遇不平等的局面。中小城市区域作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主战场,担负着重要的责任,是我国现代化成功转型的攻坚区域。如何制定中小城市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成为当务之急。
一、旧城镇化的“旧”问题与新型城镇化的“新”策略
城镇化,即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移的过程,是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经之路,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结果。而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追求结构合理、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城乡一体的城镇发展过程。
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河北省城镇化多年来积累了不少的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为:(1)城镇化质量不高。占流动人口1/3的农民工群体无法享受城镇待遇;新生代农民工融入社会壁垒过重,留守儿童、流浪务工人员大量存在的现象成为拉动内需的制约瓶颈和社会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农村空心化的现象日益凸显,使得当前城镇化存在表象城镇,内在欠缺的特点;(2)生态环境形势严峻。在全国十大环境污染城市中,河北省就占据了7个。特别是长时间、大面积的雾霾以及各类污染物共存的复合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威胁,同时也影响着河北省的对外形象;(3)区域发展不平衡。作为毗邻北京、天津的省份,河北的城镇化率仅为48.12%,资源、资本和发展机会过度向北京、天津集中,城镇吸纳人口和产业的能力较弱,城乡收入差距仍在不断扩大;小城镇公用服务缺失,设施建设滞后,城市功能匮乏,处于“大树底下不长草”的尴尬境地。
针对以上矛盾和问题,笔者认为,河北省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新”不应片面强调城市规模的扩大、空间的扩张,而应顺应市场化和产业的发展。简单来说,“新”就应该从注重土地城镇化转变成为注重人口的城镇化,从基础层面上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完善中小城镇基础设施,改善人民生活环境,引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供更多的生活保障,努力做到河北人口的就地城镇化,真正起到缓解京津人口增长压力的作用。
二、河北省中小城市区域发展现状
河北省位于华北地区的腹心地带,自古即是京畿要地,包括11个地级市,多为中小城市区域。《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河北省在“十二五”时期,要“以统筹城乡发展为路径,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力争2015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54%。”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是河北省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重大战略选择。从目前情况下分析,当前河北省中小城市区域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如下:
从农村人口流动规模上看,根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显示,河北省的农民工输入输出规模,位居全国前十,输出的农民工数量远多于输入人口,属于农民工人口净输出省份。但在所属县级城市居住就业的农民只有20%左右,表明河北省县域经济吸纳就业的能力和集聚人口的功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未来20年内,这些区域的农村人口就地转化城镇人口,是拉动内需的最大希望,也将成为提升促进产业升级、吸纳农村人口转移的关键载体。
从经济因素上看,河北省的总体城镇化率与其经济发展水平明显不匹配。2011年,河北省国民生产总值达24228.2亿元,全国排名第六,而同年河北省城镇化率仅为45.60%,全国排名第21位,东部地区排名第10位。这些数据表明,河北省中小城市在经济的发展与人口的吸纳程度方面出现缺口,其在吸纳人口、创造就业方面仍有巨大的潜力。
从地理位置上看,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京津尤其是北京,各种生产要素已经有从“虹吸效应”向“溢出辐射”演变的迹象。受资源、交通、人口、房价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在新一轮的国际竞争中,北京将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在疏解城市功能、转移创业、控制人口规模、降低污染等方面有迫切的要求。而河北省环绕北京,将成为北京进一步科学发展的最佳战略地带,在未来存在巨大的跨越发展机遇。
从产业特色上看,河北省不同城市的区分明显,特色鲜明,中小城市尤其是其附属乡镇存在一定的乡土文化和特色产业。例如,唐山为工业城市、承德为旅游城市、衡水湖和白洋淀为中心北方宜居区等,同时不乏特色乡镇企业,例如,安平的丝网产业、白沟的箱包企业、清河的羊绒、河西镇的轴承产业、天口镇的橡塑产业等。但在目前的情况下看,这些特色城市的优势还未被完全挖掘,优势产业效应尚未凸显。这些为日后建立优势产业集群,建立特色乡镇提供了物质与人文基础,为日后开展城镇化建设,突出产业特色,强化经济实力,吸纳人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从国家战略上看,近来中央领导多次强调“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对河北省中小城市区域来讲,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现代化的首都经济圈,必将吸引各种先进生产要素加速聚集,在区域分工、产业布局、交通规划等方面,京津冀三地将进入一个市场一体化的过程。河北省中小城市区域将迎来转移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改善生活环境千载难逢的机遇。
三、河北省中小城市区域城镇化发展策略探讨
从经济学角度看,城镇化是市场经济自然演化的结果,是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中自由流动,最终出现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达到空间均衡的结果。推进城镇化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强大动力和载体。在探讨中小城市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时,我们应该立足当地发展的基础现状,尊重经济规律,尊重市场。基于上述分析,针对河北省中小城市区域城镇化发展策略,笔者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明确区位,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
从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上看,首先应明确三个要素:一是区位条件。城市的发展需要有一个确定空间位置和与之相联系的自然条件和社会人文环境,要摸清当地的土壤、地形、气候、资源、产业、交通等要素,形成数据链,并分析出对当地产业的影响和符合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的规律;二是经济指标。应摸清地方财政收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一、二、三产各占GDP的比重等经济指标,把握经济发展的现状,摸清现状和制约因素;三是区域特色产业。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一个地方经济要获得持续发展,就必须谋求在某一方面或某一产业领域拥有特色持久的竞争优势,用特色产业的发展带动人口聚集、商品流通、自然资源开发等,促进经济要素向小城镇集中,形成规模效应、聚集效应,因此,小城镇建设的核心应为形成特色产业,用特色产业带动发展。
在城镇化建设中,必须牢牢把握以上三个方面,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明确本区域究竟适合发展什么,不能发展什么。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要求,河北省的11个地级市,应结合自己的区位、人口、特色产业、发展趋势和资源环境,科学定位自己的格局。例如,石家庄如何建成京津冀西南方向的次中心城市,唐山如何在京津冀的东北方向发挥承载作用,承德、张家口如何构建生态屏障,衡水、邢台如何构建产业园区吸引京津企业落户等等。当前,一定要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推动相结合,尊重市场规律,优化资源配置,规定各中小城市的负面清单,避免盲目性和重复建设,使中小城市区域可以依托自身的优势,顺应市场而发展。
(二)做好以宜居和环保为核心的环境规划编制,保证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新型城镇化最注重生态环境问题,针对目前河北省环境污染严重的现象,应坚持规划先行的理念,做好以宜居和环保为核心的环境规划编制。一是应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合理确定小城镇产业结构和发展规模,加强城镇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努力改善城镇生态环境质量;二是不搞大拆大建,注重改造提升,争取在在现有基础上整理改造,做到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开发;三是规划编制要符合国家战略,北京功能的疏散和产业的转移,要求其周边有一批布局合理、层次分明、规模适度的节点城市,河北省的战略制定应该符合京津冀统一协调发展的格局,应要按照生态环境好、商务成本低、生活质量优的标准,编制环境规划,承担自己在首都经济圈中应该尽到的责任。
新型城镇化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为人们创造适宜的居住条件,促进人口就地城镇化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关键。针对河北省目前中小城市带动力较弱、乡镇农村面积较广的现象,应积极开展农村面貌改造提升活动,与“三农”工作统筹结合,做好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真正的为农民做事,提升农村的整体生活水平,做到精神文明的城镇化。
(三)打好产业基础,借力产业承接,做强服务业
在面临京津地区产业转移机遇的同时,受本地区产业基础、聚集条件和配套水平以及法律法规的限制,河北省中小城市区域承接产业转移的速度和质量,都将受到市场的考验。
截止2012年底,河北省营业收入5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一共达到了370个,从业人员472.6万人,企业总数17.3万个,占全省GDP比重的22%,共涉及21个产业门类,这是承接京津产业链转移的基础。而政府在规划本区域城市的功能定位的时候,与其一个一个的找项目,不如集中力量做好一个产业,辐射一片区域,可以通过企业主体,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把引进技术和战略投资者作为重点,要鼓励企业在总部、研发、生产、销售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做产品、做品牌、做标准,推进产业升级,努力实现产品向高端迈进,骨干企业向垂直型龙头迈进,产业向智能化、人才化、信息化迈进。
同时,产业集群的发展会带动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流动与聚集,使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相互联系,形成大量的服务需求。应顺应产业趋势,做大做强服务业,推进产业融合,充分发挥服务业这个最大就业载体,增强就业创业的活力。例如,安平县是著名的“中国丝网之乡”,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有着“安平丝网走天下,世界丝网看安平”的美誉。该县自2001年起连续成功举办了十三届国际丝网博览会,吸引了大量国内外客商入驻安平,增加了人流、物流、信息流,已成为由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全民参与的经济文化盛宴,极大地带动了当地城建和服务业的发展。但目前安平县并没有真正从农村中脱胎换骨,政府可以在其已有的丝网、生猪养殖等核心产业基础上,拉大县城城市框架,对老城区进行改造,同步推进新城区的重点工程,做到“一城三区”,即工业园区、物流园区、教育园和主城区区相连,真正从实质内容上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
(四)建立健全在承接京津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的过程中的法律法规和制度
法规和制度是践行的基础与保障。执行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应该建立全面配套的法律法规,保证城镇化进程的顺利展开。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1)建立健全农民工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制度,培育高素质劳动者。应针对不同的发展方向,制定不同的培训方案,有针对性地培养农民工技能,增强就业能力。例如,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开工项目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就业的适应能力;围绕回乡创业组织开展创业培训,提高农民工的自主创业能力;围绕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返乡农民工的农业技能等;(2)强化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制度。河北的农民工大多在京津地区,住房、医保、养老还没从法律和制度层面得到保障,留守儿童得不到应该有的关怀和教育,而京津地区受生态环境和国际竞争的压力,也无法大批量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做为河北省的各个中小城市,要迅速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进程,建立城乡统一的居住地登记体制,逐步让外来常住人口在医疗、教育、养老、失业救济等方面与城市人口享受平等的权利,赋予外来落户人口以完全的市民权,积极的引导和吸纳这些农民工在本地安家落户,缓解京津地区的城市病。(3)完善住房方面的法律制度。目前,受回乡置业的影响和京津冀一体化的预期,河北城镇住房价格与居民收入相比上涨较快,推高了城镇化的成本,阻碍了人口的合理流动。政府应从法律层面,强化房产的居住属性和社会属性,抑制房地产的投资和保值冲动,避免出现大量的空城。在注重保障性住房方面建设的同时,明确其产权性质和管理措施,并将外来就业人员纳入保障范围,帮助外来人员在城镇安家落户。
综上所述,城镇化说到底是经济市场化的过程,需要通过区域产业升级和城市环境建设两方面同步发展,实现产城融合,从引导更多的农村人转化为城镇居民。而新型城镇化更强调的是“人”的城镇化,让农民真正享有城镇居民的权利,生活质量得到提高。中小城市区域作为新型城镇化的主战场,应该明确自己的发展定位,找准自己的突破点,促使农民就地城镇化,提升自己的经济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
在河北中小城市区域的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面临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机遇,更应明确定位,找准方向;针对市场化过程中发现的主要矛盾,政府要分类指导,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让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结合京津冀协调发展的大环境,河北省要针对不同区域的区域特色和产业结构,尊重经济规律,顺应市场发展,科学规划,有针对性地展开新型城镇化进程。
参考文献:
[1]李志威.关于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道路选择及发展策略[J].中国外资(下半月),2014(1)
[2]新华网.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EB/OL].2013.11.22
[3]王欣.河北省召开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M].河北日报,2014
[4]边慧.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北应着力引进产业集群[M].河北日报,2014
[5]陈映雪,甄峰,翟青等.环首都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路径研究——以张家口怀来县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3(7)
[6]李昌明,张向东,李丽杰等.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5)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