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人口流动是人类历史上普遍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这一现象在历史变革和经济活动活跃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因素特别是产业结构因素成为影响人口流动的重要因素。
针对流动人口的定义,在近些年来,国内外有着很多的研究。在美国,人口流动是指在1年内改变了住所的行为,因此所指的范围很宽,可能是在当地(本乡、镇、街道)改变住所,也可能是到外地(其他乡、镇、街道,或其他市、县、区乃至其他省、市、自治区)去居住了。这种主要涉及人口流动的地理边界和人口离开原居住地时间的长短,而和“户籍”没有关系。
在中国,“流动人口”也称为“外来人口”“暂住人口”等。国内学者对其的定义也意见纷呈。但总的来说,流动人口是指,离开常住户口所在地,跨县域界限(或跨城市)居住一定时间(通常一个月以上),并且没有办理“户口迁移”手续的人员的总称。这种人员往往以谋生为目的,从原住地迁移到大的城市。
北京作为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成为主要的人口导入区,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流入北京,特别是经济型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加,对北京的经济、社会都产生重大影响。本文重点讨论影响流动人口增长的几大因素,从而从宏观上判断北京市未来流动人口的发展趋势。另外,为了满足北京市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政府如何有效地引导流动人口的产业布局,流动人口和企业间如何从供需关系上取得平衡稳定,从而更好地促进北京的经济发展也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一、国内外对流动人口变更及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研究
流动人口的研究,最早始于1885年,由英国地理学家拉维斯基提出“人口迁移规律”。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从距离、动机、流动等方面概括了迁移者的特征,其研究成果对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有重要意义。随着工业化发展,流动人口已经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在这一百多年中,很多学者都对影响其发展的几大因素展开了详尽的研究,并创造出了大量的理论。其中,影响流动人口增长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实际人口的增长幅度。比利时数学家维哈尔斯特发现的Logistics曲线就是研究种群增长的代表理论。这一理论在后来由美国生物学家和人口统计学家皮尔及里德重新演绎,发展成为用来模拟人口增长过程的数学模型。除了人口增长本身外,由产业转型带来的经济、科技的持续发展,也为流动人口的增长提供了契机。英国经济学家刘易斯在1954年提出了著名的农村人口转移模型。这一模型详尽阐述了随着技术的变革、现代工业经济持续发展、高效率的生产产生了丰厚的利润。这一情况导致人口由传统的技术落后、资金缺乏、劳动力过剩的农业部门转移到现代工业部门。接下来,在20世纪60年代,由勃格、郎格辛和穆勒等人提出的“推-拉”理论,及泽林斯基提出的流动人口的流转理论,都阐述了经济、科技发展等方面对流动人口的影响。
另外,由产业结构调整引发的流动人口变化,也成为学者研究的一大重点。历史上,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通过建立“发展模型”,对人口数量变化如何影响产业结构演变展开了研究。近些年,许多国内学者也对产业结构与流动人口的相互关系展开探讨。周昌林等人对宁波市的三大产业及流动人口展开研究,并指出两者可相互反映、相互影响,且呈现一种正相关关系。李超等人根据各产业对就业吸纳能力的不同,用“就业弹性系数”(就业变化对产值变化的反应程度),来研究就业增长与产业改革经济增长的关系。他们以北京为例,从2001年至2010年的十年间,北京市平均弹性系数为0.49。这表明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第三产业吸纳了大量的劳动人口,从而极大地带动了北京市人口数量的增加。
根据文献调研,我们发现流动人口的增长,是多因素影响的结果。很多理论仅仅侧重于一个或是几个方面。另外,面对日益增多的流动人口,政府部门如何根据流动人口特征及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有效引导流动人口的流向,也是越来越多学者关注的焦点。
二、研究模型
根据这两个研究问题,我们建立两个模型来解释说明北京市流动人口的变化及其对产业调整的影响。
(一)流动人口影响因素模型
根据前面所述,一个地区流动人口的增长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本文中,通过相关文献的学习并与领域专家的讨论,我们将影响流动人口的因素分为五大部分:人口数量,经济增长,技术发展,产业调整以及政策引导(如图1)。这五种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流动人口的增长。
1.人口数量。人口总量的增长是影响流动人口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人口总量的递增,一方面,传统的农业已不能容纳更过的人员,这就造成了务农人员的富余,这些人员进入周边的城市寻求生计。另一方面,由于国企改制,部分职工下岗后,去其他大都市寻求再就业的机会。这两部分的人员,都是流动人口的重要来源。
2.技术发展。随着高科技的不断发展,大批的新兴企业不断产生。这类企业对人员有很大的需求,创造了很多的职位,这也为流动人口的涌入创造了契机。
3.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往往与技术发展相同步。由高新科技带动的经济发展,提升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收入水平,并创造了良好的创业、就业环境。面对这种情况,为了获取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外来人口往往来到经济发达城市,谋求发展。
4.产业调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之中,第三产业已经取代第一、第二产业,成为对国家GDP贡献最高的产业。以美国为例,目前,美国第三产业的GDP贡献份额为77.4%,而服务业所占的比重则超过了70%。由于产业结构与劳动力就业之间有着正相关的关系,对GDP贡献越高的产业,有能力吸纳更多的劳动人口。而中国近几年正在经历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从文献调研里可以看出,产业调整是影响流动人口的一个重要方面。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中,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并为社会的工业化发展奠定基础。近几年,随着工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升,对第三产业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以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需要大量的人口来运作。这也是引起流动人口增长的一大原因。
5.政策导向。政策导向是与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产业调整密切相关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产业格局不断变化,需要人员也不断增多。政策的制定可以保证这一过程的顺利实施。另外,通过政策倡导,可以引导流动人口向需要发展的行业流动。
(二)流动人口就业导向模型
在对影响流动人口变化的几大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后,我们对其近几年的增长趋势有了一个大体的评估。政府接下来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合理的对不断增加的流动人口进行就业导向。一方面使这部分流动人口得到安置,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繁荣。更重要的是,政府通过合理调整流动人口的就业方向,让流动人口为区域经济的增长做出贡献。
除此之外,流动人口自身发展以及产业的具体需求,也是影响流动人口就业导向的重要因素。因此,这一模型的研究主体,包含政府、企业及流动人口三大部分。
按照这个思路,我们从供需两方面来建立模型。在“流动人口的就业导向”这个问题上,供给方为不断增加的流动人口,需求方为由产业结构调整引起的、对人员有大量需求的企业。从供给方讲,需要考虑增长趋势,人口属性等。从需求方讲,需要考虑调整趋势及人员需求。政府部门作为宏观调控者,控制供需关系,使其达到有效平衡(图2)。
三、讨论
北京作为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及发展空间。由于新兴技术不断涌现,经济增长迅速,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在这里寻找发展机会。而流动人口的大量涌入为北京的经济发展带来契机,同时也带来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部门需要对流动人口未来发展趋势有一个总体评估、并对其是否从数量到结构都符合北京市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有明确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引导流动人口的产业布局,从而更好地促进北京市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北京市流动人口近几年显著增加。根据人口统计条目“居住本乡、镇、街道,户口在外乡、镇、街道,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近5年的变化趋势来看,2007年,这部分人口总量为6,195,556人。到了2011年(最新收录的年度数据),这部分流动人口数量已经增至11,488,235人,增幅达到85.4%。如此大的增长幅度由什么因素造成?如何根据这些因素来宏观预测流动人口未来几年的发展趋势?这是本文需要研究的第一个问题。
根据我们的影响因素模型,流动人口的变化受到以下的几个因素影响(图3)。
持续增长的人口总量。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近5年总人口增长超过2600万,增长幅度为1.97%。持续增长的总人口,造成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离开家乡,尝试去大城市寻求发展。而北京作为中国的一大经济中心,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这也是导致北京流动人口不断增长的原因之一。
北京经济的高速发展。GDP是衡量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北京市2007年GDP为9846亿,到了2011年总量增至16252亿。从产业转型上来看,2007年,第一产业GDP的贡献率为1.1%,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的贡献率分别为26.8%,72.1%。由于北京市政府一直致力于第三产业的发展,到了2011年,第三产业GDP贡献率在原有基础上增加4%,达到了76.1%。立足于服务的第三产业的兴盛,离不开人力的支持。由于北京政府对第三产业的大力扶植,第三产业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这也成为吸引流动人口的一大重要因素。
与经济发展相关的科技发展,也是影响流动人口的一个重要原因。从研发投入上看,根据统计数据,北京市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00万元的工业企业在2009年共有研究人员30,101人,2011年增长为49,829人,研究经费也从857,518万元增至1,648,538万元。从研究成果上看,企业将部分有效的研究成果进行专利申请。2007年,得到授权的专利总数为14,954件,2011年共有40,888件。这些技术发展,为高新企业的兴盛创造了契机,也为社会创造了大量财富。人民收入水平大大提高,生活质量也不断提升,这些因素也加速了外来人口的涌入。
除此之外,近期针对北京流动人口的政策也为它未来的增长奠定基础。例如2013年,北京市政府提出未来的工作重点是“就流动人口产业结构和基本公共服务政策开展重点调研,做好流动人口生育服务、动态监测等工作”,“加快研究北京市推行居住证制度的措施和办法,推进实有人口管理体系建设,创新服务管理,推动流动人口有序融入,促进首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这些政策的提出,从根本上保证了流动人口的生存和生活环境,成为吸引流动人口的一个重要因素。
通过对这五个因素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因素与流动人口是正相关的。由于近些年,中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科技、政策以及产业变化都呈积极稳定态势。由此可知,在未来的几年,北京市流动人口仍然保持持续增长状态。
面对持续增长的流动人口数量,政府部门需要判断,这些流动人口是否适合于目前的经济发展,并且能够满足产业结构调整进程中不断变化的人力需求。并且针对这一问题,政府部门能否做出有效规划,从而正确引导流动人口的导向。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07年发布了《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在指导意见中重点说明了,“努力打造以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双引擎、以现代制造业和基础服务业为双支撑,以都市型工业和现代农业为重要补充的产业格局”是北京市在“十一五”期间的一项重要目标。并提出了“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巩固和加强服务业的优势地位,促进服务业优化升级,提升城市服务能力和综合辐射力”,“大力发展金融、文化创意、旅游会展等优势服务业”等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以这一目标为指导,北京市政府对服务业大力扶植。
众所周知,服务业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例如“物流,餐饮,旅游业”等。将流动人口从传统工业例如“建筑”,转移至服务业是政府近几年的一大工作重点。而根据服务业的不同特点,需要的人力资源也不尽相同。例如物流业,以男性劳动力居多,餐饮业以女性为主,而金融业则需要大量具有专业背景的人才。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部门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根据流动人口的属性,将其引导至合适的行业。
根据“流动人口的就业导向模型”(图2),首先我们对供给方“北京市流动人口”的相关属性进行分析,包括年龄、性别、学历、专业、从事行业等。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建立流动人口数据平台的方式,有效收集整理信息。而这一举措也会对政府、企业以及流动人口产生影响。
第一,从北京市政府角度上来讲,了解流动人口的人口属性将有助于对流动人口进行分类。这种分类有利于政府对每类人群进行研究,根据他们的需求,制定不同的就业引导政策。
第二,从企业角度上来讲,了解流动人口的属性,有助于企业确定目标人群,通过适当的人才招揽计划,引入需要的人才。
第三,从流动人口自身来讲,通过属性定位,了解目前国家、行业的相关政策,从而有针对性的获取有利信息。
除了对流动人口属性进行分析外,我们还需要了解目前重点发展的行业是什么,做到有的放矢。例如北京市政府正在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我们需要将适合的流动人口导入到这个行业中来。
接下来,从需求方进行分析。企业需要对自身人员需求情况有一个整体的评估,包括数量、类型等。一方面,通过政府部门,建立与供给方的联系,从而获取目前人员供给的基本状况。另一方面,通过直接招聘或政府调控的方法,对目标人群进行人才招揽。
在“供给—需求”模型中,北京市政府部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政府部门需要以国家及地区的发展计划为指导,使人才向着有助于北京市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流动。另一方面,作为供需两方面的桥梁,北京市政府应该建立一个沟通平台,使得供需双方资源透明化,从而得到资源的合理配置。
四、总结
本文提出了影响流动人口变化的宏观模型,包括人口增长、经济、科技、产业结构、政策等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的增长情况,宏观预测了未来北京市流动人口的变化情况——由于中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科技、政策以及产业变化都呈积极稳定态势,在未来的几年,北京市流动人口仍然保持持续增长状态。
另外,本文站在供给与需求两个角度,在符合国家、地方政策要求的大前提下,综合考虑流动人口的自身属性及行业的具体需求,将“供给”引入到合适的“需求”中去,以期达到平衡状态,从而为北京市政府的产业结构调整、未来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宾长初.人口的经济性流动与近代社会变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王波.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的立法对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RavensteinEG.Thelawsofmigration[J].JournaloftheRoyalStatisticalSociety,1885,XLVIII(2)
[4]Lewis,W.Arthur.Economicdevelopmentwithunlimitedsuppliesoflabor[J].TheManchesterSchoolofEconomicandSocialStudies,1954(22)
[5]辜胜阻.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
[6]Stouffer,S.A.InterveningOpportunities:Atheoryrelatingmobilityanddistance[J].AmericanSociologicalReview,1940(5)
[7]王云娜.基于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流动人口就业调研[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8]周昌林,魏建良.流动人口对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实证研究——以宁波市为例[J].社会,2007(4)
[9]李超,张红宇,卢健,覃飙.北京市人口调控与产业结构优化的互动关系[J].城市问题,2013(08)
[10]张先兵.北京市流动人口发展趋势及调控管理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3(05)
[11]黄匡时,嘎日达.流动人口来京主要成因分析[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1(4)
[12]赵嘉,唐家龙.美国产业结构演进与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基于美国1947—2009年经济数据的考察[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01)
[13]严效民,胡汉辉.基于平台理论的区域产业发展平台分析——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11)
[14]中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DB/OL].http://www.stats.gov.cn/
(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北京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