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1988年8月,中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计划——火炬计划开始实施,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被明确列入火炬计划的重要内容。从1991年批准建立第一批27个国家级高新区以来,截至2012年9月12日,国务院先后共批准建立了105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目前,高新区不仅带动了新经济增长点的不断涌现,同时也显现出了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巨大带动力量。2010年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工业总产值75750.3亿元,占全国的18.9%,出口创汇2476.3亿美元,占全国的15.7%。高新区形成的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体系中最富活力、最具发展前景的新生产业力量。2001年9月,科技部在武汉召开了国家高新区所在市市长座谈会,在总结国家高新区10年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推动国家高新区实现“二次创业”{1}。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的高新区“二次创业”任务更加明确。高新区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发展对策方面也面临着战略性调整。
山东省作为全国经济发展大省、强省,经济实力和科技竞争力都位居全国前列。党中央国务院为了进一步推动山东经济的发展,充分利用山东的经济资源,于2009年和2011年分别批复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以此为起点,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发展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黄蓝”战略的颁布实施对山东经济的发展将产生全面和深远的影响。
在山东省大力推进山东半岛黄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新形势下,有必要对山东国家高新区的发展进行SWOT分析。明晰山东省国际级高新区发展优势和劣势,寻找其所面临的机会和挑战。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是一种普遍用于战略规划的分析工具。它是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海因茨·韦里克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用来确定企业本身的竞争优势(Strength)、竞争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该法常常被用于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和分析竞争对手情况。尤其是在战略分析上,是最常用的。通过SWOT分析,可以把资源和行动聚集在自己的强项和有最多机会的地方;并让战略规划变得更加明朗。本文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山东省高新区进行了分析,厘清了山东国家高新区发展的现状,寻求“二次创业”的战略发展路径,总结出制约高新区发展的瓶颈,对新的政策机遇和发展背景下高新区的发展对策进行了研究,旨在给高新区的建设带来一些启示。
二、山东省国家高新区发展状况
1987年山东省响应国家“科教兴国”的战略,确立了“科教兴鲁”战略,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培育经济新增长点,提高全省经济实力的重要举措。省政府明确提出大力培植高新技术产业增长点,并积极采取措施扶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时至今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不断上升,2011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8125.8亿元,增长27.1%,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7.3%,比重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生物技术即只要产业和新材料产业等都实现了较快发展。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690.9亿元,增长19.7%;利润194.9亿元,增长30.9%。规模以上生物技术及制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77.8亿元,增长27.5%;利润129.6亿元,增长23.9%。规模以上新材料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165.4亿元,增长35.7%;实现利润617.6亿元,增长39.4%。作为高新技术产业重要聚集地和发展载体的高新区也获得长足发展。截至2012年,山东省共建成济南、青岛、威海、潍坊、淄博、济宁、烟台、临沂、泰安9个国家级高新区,高新区数量位居全国前列,而且发展速度较快,经济实力也比较高。2010年,仅国家级高新区就实现技工贸收入6785.66亿元,上缴税费444.17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678.33亿元,占当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74%;高新区内产品出口额达到112.17亿美元,占当年全省出口总额的10.76%。
三、山东省国家高新区发展优势分析(Strengths)
1.科技资源丰富。科技资源是实现高新区“二次创业”和功能转型的重要保障。科技资源涉及了用于从事科研活动的机构,具体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以及投入到科技活动中的资金等。目前,山东省国家级高新区内拥有37所大学和各类科研院所等众多科研机构。科技人力资源丰富,2010年底,山东省国家级高新区内共有从业人员52.48万人,其中拥有专科以上学历的人员有28.39万人,占高新区从业人员的一半以上,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有8.27万人,占高新区从业人员的15.76%。科研经费投入丰富,其中科技活动经费投入233.07亿元,R&D经费投入130.77亿元。技术实力雄厚,2010年,国家级高新区内完成科技项目84项,拥有自有技术379项,专利授权数758项,位居全国前列。丰富的科技资源为山东高新区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
2.创新主体开始集聚,孵化体系逐步完善。随着高新区的外资进入和产业发展,创新要素开始在高新区集聚,高新区先后引进了IBM软件测评中心、朗讯全球技术支援中心、爱立信浪潮、诺维信(山东)创新与发展中心等国内外一流的研发中心,并与省内外大学展开合作,组建科技创新联盟,同时加大对国内科技人才和留学归国人才等高素质人才的引进,为产业集聚、技术储备提供了巨大支撑。
在创新要素集聚的同时,产业孵化体系也在逐步完善。截至2010年,山东省共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1个,占地面积逾163.85万平方米,累计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投资额26769.9万元。在孵企业2998家,累计获得风险投资额48537.6万元,累计毕业企业2344家,孵化器总收入14923.3万元。科技企业孵化器内共有管理机构从业人员689人,专业技术人员276人,留学回国人员17人。注册资本20多亿元,获得专利200余项。良好的孵化环境促进了自主创新项目和中小科技企业的迅速成长。
3.配套服务逐步跟进,创业环境不断完善。高新区在高标准建设园区硬件环境的同时,不断创新政策支持体系,在火炬计划的引导下,不断完善高新区的科技政策环境,逐步形成了完善的政策环境和运行体系。各高新区积极构建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具体包括:专业技术平台、投资融资平台、创业培训平台和中介服务平台。上述配套服务的跟进和创业环境的完善,促进了高新区的技术创新、产品开发,提高了高新区的综合竞争能力。
四、山东省国家高新区发展的劣势分析(Weaknesses)
1.区域创新资源整合不够,区域创新体系有待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是区域内行为主体经过长期正式或非正式的交流与合作而形成的、有利于创新发生的关系网络。山东省拥有众多的综合性大学、研究所和企业技术中心,这些研究机构在学科、专业等方面有许多交叉,但同类研究机构之间的集体攻关、联合开发活动相对较少,科研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较为滞后,未能以专业孵化器为单元推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而且高新区在空间布局上存在明显的“分散化”特征,不利于区域创新资源的整合,也不利于科研机构之间的交流和创新成果的产生。同类企业之间的产业联系、信息交流相对较少,高新区缺乏高新技术产业的集群机制,影响到高新区的市场竞争能力。
2.产、学、研合作机制有待完善,科研机构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高新区“二次创业”的本质就是要通过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促进高新区的经济发展,这就要求要充分发挥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作用(图1)。目前,山东省相当部分的高新区的产业发展仍以横向的生产协作为主,原创性的高新技术产业相对较少,高新区企业与地方高校的联系相对较少,这是因为地方高校的精英人才相对稀缺,科研实力相对薄弱,面向市场的应用性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此外,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机制也有待深化。
3.园区企业缺乏专业化的分工。高新产业布局存在着同构现象,错位竞争,水平分工,梯次布局的格局有待完善,相互合作,垂直分工,链式集群的格局尚未形成。高新区本身存在着空间布局的“分散化”特征,不利于知识在企业之间的流动(高频率流动)。由于园区内部缺乏溢出效应,因而也不利于创新的产生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园区内部企业之间大多缺乏产业联系,企业经济联系的外向性特征较为明显,企业大多与外部经济体形成协作配套关系,园区内部企业之间未能形成专业化的分工协作网络,高新技术企业仅仅是在园区内部扎堆,企业之间缺乏高新技术产业的集群机制,影响到高新技术企业的衍生过程和高新区的整体竞争能力。
4.园区内部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有待跟进和完善。高新区配套的生产和生活服务发展相对滞后,园区内部缺乏一个强有力的生产和生活服务中心,餐饮、酒吧等生活服务设施普遍缺乏,生活配套服务设施相对滞后,不利于高科技人才的吸引和集聚。政府服务也有待转向,目前,政府的工作重点仍然放在对外招商引资和园区的地域拓展,而忽视了对大学、研究所的吸引,而这些研究机构正是高新区“二次创业”的源泉。政府部门普遍重视对单个企业的招商引资,而忽视了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机制的培育,因而,高新区内部高新技术企业的衍生能力相对低下,园区未能形成持续的经济发展能力。
五、山东省国家高新区发展的机遇(Opportunities)
1.“蓝黄”战略的实施为发展提供重大机遇。“黄蓝”战略,是指《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两大国家级战略,这两大战略对山东省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和深远的影响。
2009年12月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同年4月,胡锦涛同志视察山东时从战略全局的高度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2011年1月4日,国务院以国函[2011]1号文件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的批复实施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黄蓝”战略,以科学发展视野为山东谋划了发展新思路;从全局出发为山东省在全国经济布局中的走向提出了新定位;从战略高度为山东跨越发展指明了新方向。“黄蓝”战略突出强调了以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完善基础设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创新体制机制,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黄蓝”战略是山东经济发展的新契机,对高新区的发展也将带来积极、深远的影响。
2.“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将进一步推进高新区的发展。在“十二五”期间,规划指出“继续全面实施‘拥湾保护、环湾发展’战略,将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实现山东跨越发展的重大现实选择,加快抢占发展先机,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依托政策扶持、创新引领,着力突出重点、全面协调,引导各种要素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聚集,推动优势产业和龙头产业做大做强,努力探索一条具有山东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路子,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尽早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十二五”规划为高新区的发展提供了更有效的政策保障,首先,加大财税土地政策支持力度。将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加大财政投入,着力支持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创新能力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园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建设。其次,加大金融信贷支持。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成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中心,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鼓励中小企业成立贷款联保协会或专业信用担保公司,鼓励保险机构积极开发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保险产品,发展中小企业信用保险体系。设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顾问制度,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做融资方案。再次,积极发挥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其中包括完善企业上市培育工作机制,优化上市扶持政策,推动有发展活力、科技含量较高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上市。此外,还包括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基金、强化人才保障、加强组织领导等。
六、山东省国家级高新区发展的挑战(Threats)
1.战略规划范围不一致。山东省国家级高新区所在的城市与“蓝黄”战略规划的城市范围不完全相同。济南作为山东省首批国家级高新区,并不在“蓝黄”战略规划范围之内;另外,济宁、临沂、泰安等新批准加入的国家级高新区,“蓝黄”战略规划中也没有涵盖他们。那么,这四个国家级高新区如何在缺乏“蓝黄”战略推动的情况下,调整好自身定位,把握发展机会,在山东高新区发展中发挥其自身的积极作用成为一个关键问题。
2.国内各省份高新区发展竞争激烈。西方发展经济学认为:经济增长是非均衡的,集聚有限的资源要素培植增长极,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最有效途径。而各种资源要素中,科技资源要素的聚集对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远超过一般生产资源聚集所产生的影响。高新区作为科技资源集聚,构建增长极最重要的载体,其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已成为各省提高经济综合竞争力、构筑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山东省高新区在创新体系培育、创新环境构建等方面与国内其他发展较好的高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如江苏省高新区和浙江省高新区。在现今国内外大环境变化的状况下,高新区之间的竞争也愈加激烈,裹足不前或发展缓慢,就有被边缘化甚至淘汰的危险。
七、基于“二次创业”的山东省国家级高新区发展战略及对策
通过SWOT法对山东省高新区的现状进行分析,可以识别出山东省高新区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相互匹配,得出分析矩阵:
目前,山东省高新区面临发展的重大机遇,优势大于劣势,机会大于挑战。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对山东省高新区在新机遇下的发展战略提出几点建议:
1.加快整合区域科技资源,为高新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科技创新是激烈竞争中获胜的关键,因此,高新区必须不断加大自主开发投入,增强企业自身技术开发能力。高新区的“二次创业”就是要增强高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高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大学和研究所在区域创新系统中居核心地位。今后,以学科专业和科研项目为纽带,整合关联科技资源,实现科研项目的联合攻关,以产生一批市场潜力大的高科技成果。要加强地方科技资源和国内科研机构的联合,产生更多易于产业化的科研成果。积极推进企业技术中心与科研机构的联合,通过资金支持和联合攻关,在生产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建立起良性互动的循环机制。
2.引进跨国公司及国内外研发机构,促进高新区产业集群沿全球价值链转型升级。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促进研发机构在园区集聚,也是培育高新区创新能力的战略举措。今后,要在电子信息、软件开发、生物制药、新型材料、专用汽车等领域,积极引进面向地方市场的研发机构,通过研发机构的集聚,使高新区成为区域产业扩散基地,将低附加值的大规模生产环节(进入产品生命周期的标准化阶段)向成本更低的周边地区进行扩散转移,促进高新区产业集群沿全球价值链转型升级。产业集群是高新区的本质特征,因此,要积极引进产业关联度较大的主导产业,促进关联高科技公司的衍生发展。
3.依托地方优势企业(产业),整合利用国内外科技成果。依托良好的产业基础和投资环境,通过各类技术市场,在技术成果和投资企业之间搭建桥梁,推动国内科研成果在山东实现产业化,也是高新区实现“二次创业”的重要内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可以通过技术入股组建股份制企业,也可依托高新区区内既有的优势企业,通过技术交易(产权买断),利用其市场优势和管理优势,积极推进企业的多角经营和产业拓展,推动高新区不断实现产业升级。地方政府要通过举办和组团参加各种技术成果交易会,为企业和科研机构牵线搭桥,吸聚更多科研成果在山东实现产业化。
4.积极培育中介服务体系,促进高新区产业集群机制形成。高新区的“二次创业”就是要培育支撑高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机制,而中介服务体系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要依托高新区的各个园区,加强孵化器的专业化建设,加速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其次,要依托地方科研院所(知识中心),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第三,要尽快形成多元化的风险投资机制,大力发展专业化的信息与技术服务,为高新技术企业的衍生与成长提供金融与信息支持。最后,充分利用高新区发展的政策体系,支持科研机构、中小企业积极申报各类科研支撑计划,为其提供各类信息咨询服务,同时为申请者提供匹配的资金支持和配套服务。要积极扶持各类孵化器建设(包括企业型、园区型等),促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和高新区产业集群机制的形成。
[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项目(2013GXS4D129);青岛市软科学项目(1213846ZHC);山东省社科基金(10DJGZ01)阶性研究成果]
注释:
{1}王树海.“十五”期间国家高新区发展情况综述[J].中国科技产业,2007(1):48-56
{2}阮湘华,刘志伟,徐兰山.53个高新区所在市市长聚会武汉[N].科技日报,2001(9)
{3}孙婧,周升起,张然.硅谷的成功对青岛高新区发展的启示[J].经济前沿,2005(1):30-34
参考文献:
[1]曹文振,吴美颖.山东省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的SWOT战略分析[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1(02):108-113
[2]杜在娟,高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视角:生产性服务业SWOT分析与发展对策[J].山东社会科学,2012(2):65-67
[3]姜秉国,韩立民.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5):92-96
[4]陆瑞国.“蓝黄”战略背景下山东半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治理路径探析——基于SWOT模型的分析[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115-118
[5]王鹏飞.基于SWOT分析的山东经济园区产业升级研究[J].东岳论丛,2011(12):182-186
[6]王树海.“十五”期间国家高新区发展情况综述[J].中国科技产业,2007(1):48-56
[7]阮湘华,刘志伟,徐兰山.53个高新区所在市市长聚会武汉[N].科技日报,2001(9)
[8]孙婧,周升起,张然.硅谷的成功对青岛高新区发展的启示[J].经济前沿,2005(1):30-34
[9]赵建军.基于区域龙头城市构建的青岛城市功能转型[J].经济地理,2007(5):768-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