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对影视明星认知现状调查统计研究_行政管理论文

时间:2020-08-05 作者:poter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从布希亚的符号学理论得知,当代青少年受到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影响,影视明星由其出色的外在形象成为一种世俗偶像,并且托载着理想、价值的符号意义指引着青少年的行为。[1]那么,四川青少年会在明星认知上出现什么样的异同?由娱乐产业生产流水线不断推出的核心产品——“影视明星”究竟会对四川青少年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些是本次调查所力图探讨的问题。
一、社会性别话语体系中的影视明星符号
(一)被调查者基本情况
调研的整体样本情况是,719份有效问卷当中,被调查者有356位男性,占总体分布49.5%;有363名女性,占总体分布的50.5%,性别分布均衡。那么,在不同的社会性别影响之下,根据性别角色的不同,该研究把研究对象分成男性与女性青少年两大类,探索出这两类人群由于社会性别的不同是如何选择自己偶像影视明星的。男女所扮演的不同性别角色在社会文化规范下如何呈现“社会性别”(gender)的不同。[2]
(二)女性青少年认知下的影视明星
女生中,在“写出你所喜欢的3—5位影视明星”这一变量中,排名前八位的影视明星分别是张杰、谢娜、陈奕迅、林志颖、周杰伦、蔡依林、魏晨、杨幂、周星弛。结合个案调查的对话式访问,得出以下结论。
1.追求夫妻型、家庭型影视明星。张杰排名第一,紧随其后是谢娜。通过访谈,我们可以隐性观察出喜欢谢娜的女生大多因为喜欢张杰而去关注谢娜,希望通过八卦看到生活中的夫妻影视明星社会形象。作为女性青少年,由于社会文化观念的影响,家庭事业型是其追逐的目标。
从林志颖在女生中的惊人排行也可看出,其由于出演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所获得的较高口碑,在众多女青少年观众眼中就是一个好爸爸。家庭观念的深厚再次印证了女性仍然保留了传统角色中所应该具有的性别意识。
2.选择可以与男性找到共鸣的影视明星。强调“地位”和“角色”的社会性别观,把社会性别看作是一种获取的“地位”,与此地位相关的一系列特别的期望和模式化的行为称为“角色”。[3]女生们为了与男生有共同话题,偶像选取倾向是投男生所好,像陈奕迅与周杰伦都是由于希望与男性有更多共同话题而给予关注。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男性隐形拥有了霸权的支配性力量,女性出让了自已选择的权利而以男性所好影视明星为选择标杆。就当下的社会性别规范,没有一个普世法则帮助她们冲破这被传统观念编制的牢笼。
3.选择与当下流行元素相结合的影视明星。符号的使用是随意的——而且在后现代时尚中,对于意义的追求掩盖了意义的空虚。[4]对于一口气可以说出七八个自己喜欢的影视明星的女生来说,常换自己的偶像并非怪事。因为在穿越剧中获得了较高人气的杨幂成为上位最快的女影视明星之一,其成名的方式还得有赖于媒体出色的营销推广加上追求时尚流行元素的女性心理。如此这般,在后现代大量信息涌入的社会,信息传播左右了观众思想,流行什么就喜欢什么,追星并非考虑其给自身带来何等意义,而只是作为一种时尚在不懈地追求而已。
(三)男性青少年认知下的影视明星
在男生中,在“写出你所喜欢的3—5位影视明星”这一变量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前八名分别是成龙、周杰伦、张杰、周星弛、陈奕迅、范冰冰、林志颖、柳岩、谢娜。
1.把影视明星视为自我完善的一部分。人因为心理认同总喜欢从别人身上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合法性的依据,一旦从别人身上发现与自己相同的行为特点就会得到满足。冯宪光教授曾指出,所谓偶像,无非是人的愿望,或者被理想化、社会化的愿望而已。[5]成龙作为男生心目中偶像的首选,以其坚毅、顽强的男子汉雄风激发着每一个追梦人的愿望,这是对自我性格的塑造与完善,想从影视明星身上追求自己所不具备的品质,以达到一个弗洛依德所形容的“自我”过程。
2.喜欢风格多样性的影视明星。在调查中,大多男性不会因为某女生喜欢的影视明星而进行追随,相反,更多的是根据自身定制而有主动选择地进行影视明星偶像的追寻。其中有全能型的周杰伦;有夸张怪诞型的周星驰;加上时尚非主流型的陈奕迅。现代孩子追求着非主流、嘻哈风,喜欢个性张扬。再者,从张杰与谢娜的排行对比中,更强化了男性属于社会领域,不会因为投张杰票数多而过多关注谢娜,他们的追星更多的是想使自己标新立异。
3.视女影视明星为视觉消费的文化产品。范冰冰常被媒体作为娱乐头条产出的文化产品,魅力、气质、女神是男性对其的标签。调查数据显示,但凡男性所选女星,百花齐放,各式各样。英国艺术评论家约翰·伯杰在《观看之道》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女性自身的观察者是男性,即被观察者是女性。这样她将自身转化为一个客体,尤其是转化为一个视觉的客体,即一种情景。”[6]
二、青少年性别角色认知差异的原因分析
丰盛的物质使人类社会从匮乏走向了普遍富裕的经济时代,物的使用价值已被抽象为符号进入了大众文化消费需求体系,最终以符号意义的形式被消费着。[7]影视明星作为一种文化产品风靡盛行,具有强大的社会文化象征意义,各主流权力阶层因此借助媒介的传播力量把这一偶像符号作为原有的社会文化秩序巩固的核心商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对影视明星的塑造加深了社会性别“刻板印象”
就现代男女影视明星形象对比看来,男儿应有钢铁一般的男性气质。因此,在进行男影视明星形象的塑造时,更注重精神风貌的展现,相反,女影视明星却以温柔母性的美为主。从以上调查青少年选择偶像影视明星排行分析可得,男性青少年表现出“控制、竞争”的特质,女性青少年则表现出“被动、温顺”。影视明星产品对社会性别观念起到了强化与巩固作用,在青少年心目中传统性别观念产生了固化,而且还只增不减。
(二)影视明星符号制造了强大集体幻像
女性在选择自己所爱影视明星时还要掂量是否与男性有共同话语,娱乐产业为了迎合这种消费心理,则大肆在影视明星产品身上添加有符合女性气质的创新元素,更加深了女性对于男性依附性的思想行为。娱乐产业对于夫妻影视明星产品的完美包装,灌输给女性消费者传统家庭文化和夫妻家庭和谐之美,加深了女性的思想附庸,使得女性在精神领域内涵和尊严被隐性地剥夺。
(三)媒体宣传均以满足男性的意识快感为目的来塑造影视明星形象
输入女影视明星名字,登上百度头条均以挑逗性词汇标签着女明星,根据百度排名规律,搜索量越多排名越靠前,这从背面反映出来的女性形象恰是商业主流趋势所要塑造的可以诱发欲望的视觉快感体验。再从电视、报纸、杂志各传媒中所展现的女明星,衣着以少为美以供审视,以客体的可观赏性来决定女性价值,完全取悦于男性的视觉感受。在这类形象中,我们看不到女性真实的面目,看到的只是被男性规定、解释的女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影视明星在社会文化中扮演的社会角色,掩盖了两性世界实际上存在的不平等关系,麻痹和弱化着女性的性别文化批判力,以使男性中心的文化和社会统治更为坚固、合理。在性别意识越来越强的当代,解决当代性别教育的关键是需要加强影视明星与受众的互动来共同建构这一性别话语体系。那么,青少年可通过影视明星崇拜完善自我,而娱乐产业生产明星产品时有效的生产策略又是什么?在信息时代济冲击下影视明星生产者们是该考虑一下了。
【参考文献】
[1]李启军.影视明星是象征性的偶像符号——影视明星符号学研究系列论文之三[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10).
[2]王政.“女性意识”“社会性别意识”辩异[J].妇女研究论丛,1997(1).
[3]张莹.社会性别视角应用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6.
[4]道格拉斯·凯尔纳.批判性的读本[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1.
[5]冯宪光.偶像的黄昏[J].作品与争鸣,2000(1).
[6]顾铮.我们的视觉表达——当代西方女摄影家的探索[J].中国摄影,1999(2).
[7]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10).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