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的基本特征——以长春市周边农村为例
(一)农村社会保障程度低
中国农村社会养老方式主要为家庭养老,没有相对应的社会保障措施,除一部分丧失劳动力的孤寡老年人被养老院接收之外,其他农村老年人能有的就是国家为其保留的自留地。现在的农村部分地区也在极力推广社会养老,这也只是提前对未来的农村老年人所做的措施,而对现在已过60岁的农村老人来说,这样的养老保险与他们都无缘。
(二)医疗保障水平低
农村社会老年人本就没有正式的医疗保险,生病住院全是自己掏钱,而老年人丧失劳动能力之后看病的钱都由子女负担。我国农村社会长期以来一直处在落后的阶段,医疗设施机构简陋,药品缺乏,正式的医生所占比例较少。因此老年人一旦得病后,能治愈的希望不大,这也是老年人就诊低的原因之一。
(三)家庭养老形式简单,子女负担较重
农村老年人虽然在家庭就能完成养老,但其传统养老形式非常之简单,基本上就是仅仅维持生存,只是为其提供生活必需的资源,是名符其实的养。在现代农村社会中,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农村社会实施两个孩子的生育政策,大部分家庭都是两个孩子以内的,而农村社会也由几个兄弟共同承担养老转变为由一个儿子独自承担或两个孩子分担,这样的简单形式的完全家庭养老无形中加重了年轻人的负担。
(四)文化生活贫乏
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的需求层次理论:该理论将需求分为五种,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按照这个理论,农村社会老年人的生活需要还仅仅停留在生理需求的满足上,也就是还在最基层上,除了看看电视、打打牌、下下棋、聊聊天之外,文化生活匮乏。
二、现阶段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原因分析
(一)农村老龄化的趋势严峻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我国是目前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老年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我国正处于经济和人口转型的双重进程中,人口老龄化具有自己的特点:一是整体经济发展的水平不高;二是大规模和高速度;三是地区差异性较大。在我国,农村老年人占全国老年人人口比例已高达80%。
(二)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很多养老院是由政府主导投资建设的,但是政府财力有限,导致养老院的建设和设施严重脱轨。另外,养老机构及养老服务的引入渠道单一,政府又缺乏强有力的引入和激励措施,去吸引社会团体加入养老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工作,致使完善的养老体系迟迟建立不起来。
(三)劳动力外流导致养老主体缺失
随着城市现代化的推进,大批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形成了一个新的农民工群体,留下了很多老人和未成年的孩子,而且他们离家的半径在延伸、时间在延长,业缘关系的强化导致家庭关系的松弛和血缘关系的淡化,从而推动代际分居的倾向。大多数的老人不仅要肩负着生活的压力,还要抚养未成年的孩子,无疑在经济上又增添了一个重担。
三、促进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解决的对策研究
(一)建立相应的社会保障体制
由国家颁布政策规定,各个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规则,统一向公众或农村村民征收一定的养老费用,进而统一管理,可以对农村老年人发放一定数额的养老保障金,也就是老年人在过了一定年龄之后就可按月从政府财政领取一定的养老金。虽然这样未必能解决老年人的全部生活需要,但至少能够缓解一定的家庭压力,使得家庭养老向着社会养老转变。
(二)强化家庭养老的责任
在我国农村,家庭养老有着其自身的优越性,不管是在现在还是将来,它都将会是农村老年人的主要养老方式。儿女在经济生活上给老人必需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上照料老人,让他在家庭中享受天伦之乐,愉快幸福地度过晚年生活。因此,就要加强家庭的赡养功能,政府这方面也要加强制度上的支持,同时也要大力宣传尊老爱老的传统社会美德。最后要加强社会立法,以法律的形式来强调子女的义务,保护老人的合法权益。
(三)加强农村老年人的自我保障
如果老年人有稳定的经济来源,那么他的老年生活对于家庭的依赖性就会减弱。因此,要加强老年人的自我保障,也能够使得老年人顺利地度过老年生活,能够基本保障有个相对自由的空间。加强自我保障主要是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就是在老年人还有劳动能力的时候将个人部分收入适当的参加养老保险,积累一定的养老基金;最后,在老年人身体状况允许的范围内,可以适当参加定量的生产活动,靠劳动收入来充实老年人的生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