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丧偶“鳏寡效应”的个案危机干预中的问题和策略_行政管理

时间:2020-08-06 作者:poter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一、研究缘起:“鳏寡效应”出现
及实务介入
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不断加速推进,有关权威机构预测,2030年中国的老龄人口占比将会超越日本,成为世界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1]。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礼记·礼运》的《大道之行也》中有这么几句话,“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同‘鰥’)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2]当进一步研究人口老化现象问题时,可以发现丧偶老人所占比例越来越高,但是大部分人都没有关注老年人遭遇丧偶这一重大生命事件后出现的各种反应。
丧偶对老年人心理的影响是严重而剧烈的。丧偶后最大的痛苦是孤寂,这往往会引发连锁效应,伴随悲伤所引发的外显症状有慢性病、失能或非自愿性的迁移等等。对于资源相对缺乏的老年丧偶者来说,很容易在丧偶期间出现无法克服的心理困难,导致暂时丧失控制自身行为能力、精神崩溃、陷入危机甚至自杀。因此,身为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必须将丧偶视为家庭的危机事件,以危机干预理论为基础提供社会工作服务,以即时和积极主动的原则来帮助丧偶老年人度过此危机事件。
国外有关社会养老和社会组织参与服务研究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是改善现状论,是指使老年人的问题得到更好的改善而不是如何解决此类问题。卡恩和罗维指出如果老年人能感觉到在生活中有更多的控制感、能从事有价值的活动、能在生活中找到意义、不再感到自己是家庭的负担,这些老年人更有可能对他们的生活感到满意。[3]第二种是社会政策和社会支持建构论。现代化解构了传统社区的丧偶老年人抚慰机制,决定了丧偶老年人不可能享有传统社区的精神抚慰。因此,必须建构相应的社会政策和社会支持来承担这种社会功能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第三种是独居老人生活社会环境创造论,即如何为丧偶老年人找到排解孤单、改善情绪的有效途径,例如瑞典的国家养老金是按照退休人员是单身还是已婚者而有所不同,单身高于已婚者。[4]
国内对丧偶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较少,甚至有一部分人容易把经历丧偶的父母一方的反常行为视为是失常,甚至是精神问题,从而出现把深受“鳏寡效应”影响的处于居丧期的丧偶老人送进精神病院的悲剧。何谓“鳏寡效应”(widowhoodeffect)?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在1991年到2005年间随访大约58万对夫妻,在这15年间,有85%的男性和165%的女性丧偶。其调查结果显示,26%的女性和40%的男性在配偶去世后3年内辞世,其研究人员将这一现象称为“鳏寡效应”。这项研究首次涉及多种死因,其中包括癌症、吸烟、酗酒、事故、其他疾病、他杀和自杀。虽然不少鳏夫和寡妇由于上述诸多原因去世,但研究人员仍然找到“足够证据”证明,这些人更多是因为丧偶而去世。[5]哈佛的社会学家认为22%的男性容易在配偶去世较短时间内去世,而女性的比例则为17%。研究人员给处于居丧期的,在配偶去世几个星期或者几个月的时间内的丧偶人群当中所出现的死亡可能性上升的现象取名为“鳏寡效应”。[6]本文通过对丧偶老年人“鳏寡效应”危机①的实务介入,希望能给相关研究人员以及社会工作者提供一定程度上的借鉴。
二、“鳏寡效应”个案危机干预的
理论基础
(一)理论基础
1.基本危机干预理论
林德曼认为悲哀的行为是正常的、暂时的、并且可通过短期危机干预技术进行治疗。“正常”的悲哀行为反应包括:总是想起死去的亲人,认同于死去的亲人,表现出内疚和敌意,日常生活出现某种程度的紊乱,产生某些躯体诉述。林德曼否定了当时流行的观点,即应把求助者所表现的危机反应当作异常或病态进行治疗。[7]当面临危机的时候,有些人会采取积极有效的行为方式来应付危机,从而保持心理平衡。但是也有些人会采取消极的,甚至是毫无效果的行为,结果使其处于一种心理危机状态,从而导致其身心状态不佳或者难以适应社会生活,更有甚者会出现严重的心理失常、精神崩溃和自杀等行为。
2.扩展危机干预理论
鉴于基本危机理论并没有适当地考虑使一个事件成为危机的社会、环境以及境遇等因素,因此,扩展危机理论获得了更多的发展。而且随着危机理论以及干预实践的发展,逐渐认识到在发展、心理、社会、环境和境遇等等决定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任何人都有可能出现短暂的病理症状。适应理论因此认为,适应不良行为、消极的思维方式和不健康的防御性机制对个体的危机起维持作用,这一理论假设认为当适应不良行为改变为适应性行为时,危机就会消退。同时,打开功能适应不良链,就意味着变化到适应性行为、促进积极的思想及构筑防御机制,以帮助求助者克服因危机而导致的失能,从而向积极的功能模式发展。[7]求助者能够在在危机干预工作者的帮助下,学会将旧的、懦弱的行为逐渐变化成为新的、自强的行为。这样的新的、自强的行为可以直接在危机条件下起作用,最后将会促进危机的成功解决或者强化解决危机的努力。
一个危机并不是一个突如其来或者是灾难性的事件,而是一个过程。[8]图2的危机干预模型的焦点在于人们如何对突发性危机事件做出反应。对人们有意义的或者是有威胁性的事件,可能会引发人们启用其曾经使用过的应对机制,来试图处理事件,控制对事件的反应。[9]而且在做这些努力的时候,大部分人会出现紧张、忧惧或者是困惑。但是如果往常的方法在此刻看起
来对他们毫无效果的话,就会经历强烈的困苦,
这又容易导致一种危机激发的状态。基本危机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把危机看作是境遇性的或者是发展性的,而不是通常人们所认为的病理性,这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丧偶老年人,以及有利于社会工作者更好地开展处于“鳏寡效应”下丧偶老年人的工作,而扩展危机理论则在另一方面更好地增强了基本危机理论。
(二)“鳏寡效应”个案危机干预模型
1.詹姆斯和吉利兰危机干预模型
卡普兰率先提出了平衡模型,即人们被认为处于一个心理不平衡的状态之中,需要再次回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当老年人丧偶后,原来的生活和生理的平衡状态都被打破,影响其处理生活的能力,而在稳定的状态当中,人们能够更为有效地处理他们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丧偶老人陷入“鳏寡效应”危机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内部状态,就如心理社会交互模型一样,涉及到除个人以外的环境,以及考虑需要做出改变的系统成份。同伴、家庭、职业和社区等等是影响心理适应的外部维度,但是除这几个外部维度外,影响心理适应的外部因素还有很多。
2.罗伯茨危机干预理论模型
罗伯茨在1996年提出了危机干预七步骤,用于帮助正处于急性情境性危机、急性心理危机以及急性应激障碍的人群。七阶段危机干预模型里的前两个阶段要相互配合,其进行方式要以能建立和谐的关系为目标。在第三阶段,可以通过理解问题,辨识出突发性的危险事件以及危机发展的过程。在第四阶段,通过感觉和情绪上作积极努力。在第五阶段,涉及察看过往应对机制。在第六阶段,强调恢复认知功能,社工可能会注意并质疑案主关于事件的甚至是不符合实际的、扭曲的想法和信念,从而帮助案主重组,用新的信念取代其原来不符合实际的信念。
社工可以给案主布置家庭作业,尝试让其使用新的行为方式,并及时汇报过程和做法。在最后一个阶段,应该让案主可以感受到如果出现进一步的问题时,他们还是可以回头来找社工,并且社工应该帮助他们辨识其压力,从而达到其新行为以及信念的固化
危机是包罗万象的、动态的及连续的,基于前来求助者的应付能力、所遭受的个人威胁以及是否失去能动性来评估求助者过去以及现在的危机状况。判断其所要采取的行动类型(如图5),当采取倾听技术时,应以投情、真诚、尊重、接收、不偏不倚以及关心的态度来进行倾听、观察、理解和做出反应。当采取行动时,应根据求助者的需要和可以利用的环境支持,从而采取非指导性的、合作的或者是指导性的干预方式。
图5詹姆斯和吉利兰的六阶段危机干预模型⑥
所有的人以及所有的危机都是独特的,但是,所有的人以及所有的危机又是相似的。例如,配偶死亡所导致的危机是普遍的,因此可以从中获得进行危机干预的一般原则。但是,对于每一个丧偶老年人来说,就可能需要采取截然不同的干预策略。社工应该通过选择、整合以及应用相应的策略来达到帮助丧偶老年人的目的。
三、“鳏寡效应”的个案危机干预模式
(一)危机潜伏期介入——接案及资料的收集与诊断
1.资料收集
陈伯,男,68岁,从机关单位退休已经8年,与妻子结婚已经有45年了。妻子是家庭主妇,陈伯很少参与家务。陈伯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大儿子是做批发生意的,今年44岁,妻子43岁,他的儿子正在读高三。二儿子今年42岁,妻子37岁,二儿子结婚结得比较晚,他的女儿才10岁。陈伯的小女儿今年38岁,丈夫40岁,他们有一个正在上六年级的女儿(如图6)。自从女儿搬出去住后,陈伯和妻子两个人就一直住在一起,感情非常好。陈伯的妻子,在两个月前做心脏搭桥手术发生并发症去世。现在陈伯一人独居在原来和妻子一起
2.诊断
(1)生理状况
案主有轻微的气喘,偶尔会咳嗽,几年前就戒了烟,妻子去世后开始重新吸烟。再次吸烟后,咳嗽的频率比以前高了。有轻微的驼背。晚上睡觉失眠,白天感觉很疲倦。自从妻子去世后,陈伯消瘦了很多,身体状况也变差了,经常说头晕,心脏不舒服等等。去医院检查,血压、血糖和心脏都没有问题。自从妻子去世后,案主时常感觉没有精神,走路也觉得累,不能走太久。因为有轻度听觉障碍,平时听粤剧或者看电视的音响都放得很大声,但是案主会比较注意是否影响别人,一般都会把门窗关上。因为运动少了,身体没有以前那么健朗。
过度哀伤的人常常会出现的一个反应是视听幻觉。陈伯一人独居在原来和妻子共同居住的房子里,有时候会自言自语,甚至说看到过妻子,这些幻象可能是因为陈伯还居住在原来和妻子生活了大半辈子的房子里,由熟悉的刺激所引发的。但是,丧偶者有时候出现视听幻觉并不是都需要明显的刺激物的。此外,由于不同的人,在经历丧偶时,对哀伤的身心反应各有不同。丧偶后,老年人很容易陷入哀伤,而哀伤的人又常常很想睡觉,但是晚上却睡不好,有时候会梦到已经去世的配偶,有时候会被梦惊醒等等。当睡眠不好的时候,还可能会伴有呼吸困难甚至长时间气短,从而加重了丧偶老年人的疲惫感,这样就更容易陷入恶性循环,从而加重其疲惫感以及更不利于积极开朗的情绪的出现。有的丧偶老年人甚至会出现与已经去世的配偶在濒临死亡时一样的或者相似的躯体症状或者是患上其他疾病。陈伯在妻子去世两个月后,体型消瘦了很多,身体状况也变差,经常说头晕,心脏不舒服等等,是因为陈伯潜意识以为自己也患上了心脏病,也像妻子那样,会有时候头晕,心脏不舒服。但是,经过到医院检查,陈伯的身体是正常的,血压、血糖以及心脏都没有大问题。陈伯很少用言语来表达自己的情绪,而通过把其悲哀的情绪转化为躯体症状,这更需要社会工作者在介入的时候多加留意。
(2)心理状况
案主在丧偶前,生活很积极乐观,懂得安排自己的时间。丧偶前,案主对生活感到挺满意的,也比较有自信,并经常参加社区活动,和朋友打乒乓球。和子女、孙子女相处也挺融洽的,子女、孙子女也比较喜欢案主。但是自从案主的妻子去世后,案主就好像变了个人似的,曾经提及到自己在妻子去世后感到很寂寞,不知道该做些什么,有时候会发呆,甚至忘记吃饭。因为案主现在是独居老人,子女、孙子女都比较忙,很少前来看望案主。平时没有人可以聊天,很需要其他人的关心。
经历丧偶,陷入哀伤的老年人会强烈地感受到,自己当前强烈的情绪波动及所带来的混乱状态都是前所未有过的,这就更容易让部分丧偶老年人觉得自己快要崩溃了。在配偶去世后部分已经陷入极大的哀伤当中的丧偶老年人,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绪,包括震惊、悲哀、否认、内疚、愤怒、混乱以及抑郁等等。陈伯在妻子去世两个月后仍然无所适从,大部分丧偶老年人都会出现如此状况,他们可能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适应配偶已经去世,甚至不清楚自己应该做些什么,用逃避、与外界隔绝的方式来让自己仍然沉浸在丧偶的悲伤中。
(3)社会支持
案主的朋友年纪比较大,有两三个朋友已经去世了,其他大部分的都搬去和子女住。由于案主以前曾资助一个贫困女孩上学,偶尔会收到她的感谢信。案主的球友偶尔会来案主家聊天,但是自从妻子去世后,来聊天的球友更少了。案主和邻里的关系都比较好,邻居有什么需要帮忙的事情,案主能帮的一般都会帮忙的。
(二)危机暴发期介入——服务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个案的总目标是帮助案主顺利地度过丧偶的哀伤期,可以找到知心的朋友,减少案主因丧偶而产生的强烈寂寞感受,回归到正常生活。具体又可以通过帮助案主接受妻子已经去世的现实,学会忍受情感上的痛苦,实现过去时向现在时的转换,建立新的身份感,从而诠释出丧失的意义(如表1)。
社工应该时刻注意培养案主的自我独立能力,尽管在危机干预的初期,社工提供立即、甚至是主动的协助,但是仍要注意随时培养案主独立自主的能力。因为社工不可能时刻陪在案主身边,而且危机干预的最后阶段就是要让案主增强其因应反应的功能,有能力处理未来的危机。
运用倾听与同理心的技巧,告知案主的家人无论其是否接受目前的现状,都必须承担子女角色并在能力范围内照顾案主
鼓励案主家人多与案主沟通,并通过生活照料、言语安慰等方式积极参与案主的照顾
阶段二:
危机暴发期心理危机
理解
理解案主出现的消极行为,如不愿意与人交往等行为
理解已去世的配偶在案主身上扮演的角色及其重要性
支持
鼓励案主家人参与案主照料,多与案主进行沟通,缓解案主空虚、孤独、无助等情绪
鼓励案主再次适应社交活动
运用访谈,并通过缅怀往事疗法,陪伴案主回忆过去愉快的经历
建立有限的目标
在不影响案主身体健康的情况下,允许案主向神婆等问关于配偶的事情
引导案主从过去的愉快经历中总结成功的人生经验,以事实来肯定自己具备足够的能力克服危机
希望的建立
介绍其他成功克服丧偶“鳏寡效应”危机的老年人给案主认识,分享其心路历程
引导案主根据实际情况想象未来生活,帮助案主建立信心
使问题获得相应的解决
帮助案主了解其生理及心理需求,帮助案主更好地了解自我形象,重拾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帮助案主回顾从开始接案到服务中期所达到的成果,肯定案主的进步
阶段三:
危机结束期承受丧偶的事实
支持
了解案主目前对于鳏夫角色的看法以及未来如何计划执行其角色并提供支持
了解案主的自我形象鼓励案主与家人分享自己的看法及计划
尽可能运用资源,帮助并鼓励案主维持正常健康的社交活动,可以引导案主参与社区公益活动等
使家人接纳、适应已取得进步的案主
进一步巩固案主习得的技巧并鼓励案主在各种环境中使用所学技能
协助案主预测将来可能出现的困难,帮助制定应对计划,帮助案主在陷入危机时及时预测问题与找到解决方法,增强其独立能力
外界肯定
评价案主克服危机所作出的努力,把成功与进步归功于案主自身的努力,增强其自信
(三)危机结束期介入——评估与结案
1.评估与结案
在这一个案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通过与案主陈伯一起追溯开展服务以来所发生的重要片段,帮助陈伯理清了自己的思路,清楚地解其在个案危机干预服务周期内一步一步所取得的成果,看到在这期间所发生的巨大转变,这些都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案主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对未来的信心,并帮助案主巩固在这个服务过程中所发生的积极变化。
社会工作者还与案主陈伯讨论了结案后的成长目标,例如如何来适应并处理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新变化等等。经过8次对陈伯的个案危机干预服务的介入,从第一次案主的不愿意说话,带有敌意的拒绝,期间带有情绪的失控,到最后案主已经能够以平静的心态对待。虽然案主并没有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我们仍然可以感
受到案主已经恢复到平淡而且从容的生活状态,又开始积极参加社区里面开展的活动,甚至重新爱上了兵乓球,如今在社区活动中心当起了志愿者老师,教小孩子打乒乓球,和亲戚朋友、邻居等的关系更加融洽。陈伯说他很感激社工帮助他重新回到了以前有规律的生活状态当中,并感觉生活变得越来越好,没有以前那么孤独,身体也变得比以前好,子女都说他变得更豁达,整个人都乐观多了。
2.跟进服务的提供
在个案危机介入期间已经和案主探讨关于将来结案后的跟进服务问题,并已向案主解释了需要进行跟进服务的原因,案主也乐意接受。结案一段时间后,再次联系案主并做了跟进服务的面谈,了解并发现了案主陈伯的介入效果得到了巩固,已经可以畅顺地谈论关于妻子的事情,在谈论到妻子的离世等话题时,已经没有过度的悲伤情绪。在跟进服务的面谈过程中,气氛比较宽松,案主陈伯相当开心地谈了很多关于他、他新认识的朋友以及子女所发生的事情。通过对陈伯丧偶“鳏寡效应”的危机介入,陈伯已经成功地度过了丧偶的哀伤期,摆脱了“鳏寡效应”的影响。社会工作者在结案后提供相关的跟进服务,适时了解陈伯在结案后是否进展良好,以及评估介入的真正效果,并在适当的时候向陈伯提供必要的咨询。
与案主陈伯的个案面谈已经有8次了;当时我们共同讨论,并认为陈伯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1)睡眠质量差,失眠严重;(2)情绪波动大,易怒、冷漠;(3)精神空虚,感到无聊;(4)不愿与人接触,自我封闭;基于以上问题,我们建立了几项相关的目标,并发展了每两周一次的会谈,共8次的介入计划
过程评估
在回顾工作过程和评估方案时,陈伯表示从第一次会谈后,尝试按照我说的方法去改善睡眠质量,睡眠质量确实比以前好了点;在第二次会谈后,睡眠质量已经得到明显的改善了,陈伯表示,从第二次会谈后,才开始信任我;同时,由于尝试了按照我介绍的方法,即在发怒前采取自我调节的措施,发怒的次数逐渐减少,并在会谈后重新开始逐步参加社区活动;陈伯表示,在我们的工作中,我对他最大的帮助是改变了他觉得没有人是真心关心他的看法,陈伯表示他已经开始接受并尝试适应鳏夫的身份
持续目标陈伯表示他在结案后仍然按照原来的计划继续努力,并表示会积极参加社区活动,尝试主动联系球友
现状评估
陈伯在这次跟进服务的会谈中,对我说了不少关于他“新”的生活的事情,他很高兴孙子的模拟考成绩能排到全班第三名;并面带笑容地告诉我,大儿子想他搬过去和他们一起住,不过要等孙子高考完再搬;他又收到其资助上学的女孩的感谢信,感觉能帮到她,心情比较愉悦;根据结案时以及这次跟进服务的面谈,已经表明陈伯所发生的正向改变并没有因为结案而不能保持,相反,陈伯已经开始适应了配偶的丧失,走出了鳏寡效应的危机,其新的行为在结案后仍能得到固化;此次面谈,气氛比较轻松,我在陈伯表达感激之情时也分享了和其在合作过程中的感受和快乐,并希望他能继续巩固他所取得的成效
四、实务总结与经验反思
丧偶老年人能否顺利克服丧偶“鳏寡效应”危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社会支持网络的影响,并且也会受到其个人的经历、性格特点的影响。通过与多位丧偶老年人的访谈以及对广州市三元里街社区H家庭个案的危机介入,发现当老年人由于遭遇丧偶而陷入危机时,社会并没有给予丧偶老年人更多的关注,反而在很多时候都会认为老年人年纪大,经历生老病死是其必然而更为容易接受的事件。但事实上,大部分老年人对丧偶、死亡比较敏感。社会对老年群体,特别是丧偶老年人这一更需要得到关注帮助的群体容易产生忽视和误解。事实上,家庭也有可能
发生对丧偶老年人产生过度的保护或者忽视的现象。老年人经历丧偶时,急需获得情感支持,但是在现实当中,大部分丧偶老年人的子女都只关心其生理上的健康与否,忽略了其心理需求。
通过运用个案危机干预的方法介入陈伯的案例,本研究得出四点反思与结论。
第一,社会上对丧偶老年人这个群体缺乏关注重视,不理解老年人因丧偶后适应不良陷入危机所出现的种种异常行为反应。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如何对老年人开展合适的服务,对社会的发展以及老年人自身的发展具有极大影响。当前对老年群体的研究并没有很好地关注并研究老年人丧偶后所出现的各种行为反应的心理成因以及社会成因,这不利于对丧偶老年人服务的顺利开展。
第二,在个案的接触初期,因为案主情绪低落,大多沉默寡言,社会工作者难以做到耐心主动地倾听老年人的述说,导致信任的专业关系难以建立,不利于后续服务的继续开展。社会工作者在危机介入初期,应该以少说话、多聆听为原则,不要过早中断案主的倾诉,但也要注意不要随便让案主更换话题。
第三,缺乏经验的社会工作者、案主的家庭成员容易过早地要求丧偶老年人做出很多改变。然而,在较短时间内让丧偶老年人去改变很多现实情况是比较困难的,容易让丧偶老年人更感觉到力不从心,容易产生畏难等消极情绪,从而更容易让丧偶老年人产生拒绝的想法,不愿意与社会工作者再继续合作下去。
第四,对比青少年群体来说,社会上针对丧偶老年人群体的服务活动种类少,且较为单一。在对丧偶老年人进行危机干预后,如果缺乏比较良好的社会环境,丧偶老年人在个案危机介入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效果就难以得到固化,容易再次陷入危机。因此,如何为丧偶老年人创建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提供相关的丰富的服务活动,也是需要引起社会以及政府的关注的。
总之,更有效地开展老年人服务,特别是针对丧偶老年群体这一特定人群的服务,有赖于更多一线社工、学者及政府工作人员的关注和涉足。
①老年人丧偶“鳏寡效应”危机主要有:(1)生理危机,包括身体机能的衰退和生理反应的失衡等;(2)生活危机,表现为家庭经济的危机和社会支持网络的萎缩危机;(3)心理危机,分为精神生活的空虚和自我认知的偏差危机等。
②根据林德曼的基本危机干预理论,由本研究自拟而成。
③根据林德曼的扩展危机干预理论,由本研究自拟而成。
④根据詹姆斯、吉利兰和卡普兰的危机干预平衡模型,由本研究自拟而成。
⑤根据罗伯茨的七阶段危机干预模型、卡内尔的A-B-C模型和迈尔的三阶段测评模型,由本研究自拟而成。
⑥根据詹姆斯和吉利兰的六阶段危机干预模型,由本研究自拟而成。
[1]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R/OL].(2007-12-27).http://www.cncaprc.gov.cn/yanjiu/33.jhtml.
[2]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49.
[3]ROWEJW,KAHNRL.SuccessfulAging[J].TheGerontologist,1998,7(4):433—440.
[4]李磊.中外社会保障制度漫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5.
[5]DAILYMAILREPORTER.Whyitreallyispossibletodieofabrokenheart[N/OL].(20101115).http://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129621/Heartachepainlosinglovedshortenslifeexpectancyresearchersfind.html.
[6]THESEATTLETIMESREPORTER.Thewidowhoodeffect:Aspousedies,thensoon,thegrievingmate[N/OL].(20110207).http://seattletimes.com/html/health/2014154_widow08.html.
[7]GILLILANDBE,JAMESRK.危机干预策略[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19—22.
[8]周利敏.复合型减灾:结构式与非结构式困境的破解[J].思想战线,2013(6):76—82.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