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工作在福利机构老年人服务中的应用价值_行政管理论文

时间:2020-08-08 作者:poter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摘要:以Y福利院进行的老年人小组为实证研究,从小组实施背景、理论架构、实施过程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小组的效果检验及相关专业反思。实践证明,小组工作对丰富老年人生活、促进老年人朋辈群体沟通、帮助老年顺利实现自我整合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小组工作;福利机构;老年服务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2-0048-02
小组工作作为一个以团体成员为对象的工作方法,基于在群体中与别人互动,发挥个人潜能,它强调人在群体中(ingroups)生活,而且透过群体(throughgroups)达到小组成员发展和改变的目的。小组工作方法广泛应用于儿童领域、青少年领域、妇女服务领域。然而,福利机构老人群体集中封闭、年龄较大、身体状况不一、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等特征使得福利院老年小组有着与其他老年人小组有所不同。尽管运用小组方法开展老年人工作有其独特优势,但是在这一人群中运用小组方法时仍需特别考虑一些现实因素,如:老年人行动不便及知觉限制、老年人在参与小组较为被动、老年身心健康状况影响群体互动等。笔者利用参与Y福利院实施的“忆往昔”小组来梳理小组工作在福利机构服务老年人的可行性、实施过程及注意事项,以期丰富福利机构老年人社会工作实务方法。
一、小组产生的背景
福利机构是指为了维护处于特殊困难之中的老年人、孤儿和残疾人的生活、教育、医疗和康复等方面基本权利而设立的机构和组织。典型的福利机构是政府(或集体)举办、以提供住宿照顾为基础,同时具有以下特点:政府出资兴建、收养对象皆为特定社会弱势群体、提供相对全方位的照顾服务、封闭的院舍环境。Y社会福利院正属于众多福利机构的一员,Y社会福利院是Y市民政局直属的福利事业单位,主要承担Y市两区八县城镇无劳动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抚养人或赡养人的“三无”孤寡老人的收养工作,以及由市救助站、康复院寻找不到家庭,无家可归的智障成年人员的收养,市儿童福利院已成年的智障青年和重度残疾青年的收养工作,同时开展社区老年康复咨询和社会养老护理服务。现有职工26人,收养及休养对象156人。其中90%属于无生活自理能力和无劳动能力不能服务社会的弱势群体。
小组的产生基于S省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进事业单位项目的契机,该项目由Y市一家本土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派驻5名社会工作者(下文简称社工)从2013年5月驻社会福利院开展社工服务。为了解老年人需求,社工进驻社会福利院后通过问卷调查、入户访谈等方式对院内老年人进行了需求评估。评估发现:福利院老年人集中生活单调乏味,娱乐生活少、群体内部互动沟通少、有着人际沟通交流等需求。基于此,社工团队设计了“忆往昔”小组活动,以期通过小组活动帮助丰富老年生活、协助老年人实现良好互动,获得群体情感支持;协助老年人在群体中回顾已有的人生经历、实现良好的自我整合。
二、小组的相关理论架构
(一)需求理论
由于生理和心理特征,老年人有着尊重、关怀、社会交往、保健服务等方面的需求。有关老年人需要的理论如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及舒茨人际需要理论都表明老年人有与他人交往的获得认可的需求。同时,国内外研究发现:老年人获得群体的依赖需求比一般人群更为强烈[1]。Burges、Harvinghurst以及Rose等的角色与活动理论也指出老年人尝试担任和适应新角色,延续中年时期的活动有助于安度晚年[2]。
(二)持续活动理论
若想老年享有愉快的生活,最基本的原则是使老年人保持与社会接触。老年人与社会接触有很多方式,但最主要的是人与人的交流,特别是同辈的交流。从同辈的交流中不但能得到有力的认同感,还可以从交流当中交换到更多的社会经验和支持;与社会接触不但可以让老人继续发挥着余热,还可以从中得到满足感。Havinghurt和Albrecht还认为,如果一个老人的社会参与层面越高,他的精神和生活满意度也会随之增加。另一活动理论家Rose提出:老年人新角色的建立,要靠他们自身的努力,需要老年人联合起来为自身的利益奋斗,创造一个可提供有意义角色和活动的领域,在社会结构中取得自己的地位。
(三)埃里克森的生命周期理论
人在每个阶段都将面临一系列困境和危机,过去的岁月和经历,走向死亡的必然性。当老年人回顾过去时,可能怀着充实的感情与世告别,有可能绝望走向死亡,自我调整是一种接受自我、承认现实的感受,老年人要么达到一种自我整合,要么产生失望感。以满足的心情回忆往事的人,将以一种完善感走完最后的发展阶段。因此,帮助老年人实现良好的自我整合,有益于老年人身心健康。
(四)小组动力理论
小组工作方法能带动组员改变的力量来源于小组动力。小组动力最先在20世纪30年代由勒温提出,而潘正德(1997)总结了小组动力四个方面的含义。首先,小组动力是指小组中的包括觉察到或未被觉察到的所有心理和行为的内容,这些内容是小组运作和持续的原因。其次,小组动力是用来进行科学研究和管理服务的工具。再次,小组动力是用来说明小组形成的一套基本知识,用来解释小组内各类行为的沾化、演变和相互作用。最后,小组动力也是一套正在兴起的适用性的专业技术。
而小组动力中的静态因素、动态因素亦构成了小组动力,影响小组的进程和发展。针对福利机构中的老年互动不良问题,在小组中要特别注意和强调小组动力,通过小组本身所具有的优势来完成小组目标。
三、小组工作在福利机构老年服务中的应用
(一)实施过程
1.小组实施的条件。硬件方面:福利院为小组的开展提供了福利院社会工作站作为社会工作者工作场所,另外,提供老年活动中心、活动操场、健身房等功能场地,这为小组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硬件条件。
软件方面:Y福利院安排专人协助社工开展服务,帮助宣传小组活动,保证小组能够顺利开展;此外,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派出1名社会工作师担任督导,由5名社工分工协作(2名社工主要负责,其他人配合)进行小组服务。
2.小组目标。主要通引导老年人回顾他们年轻时经历的一些大事件,通过沟通和交流来丰富生活、促进老人人生经验的相互分享、提高自我效能感、实现良好的自我整合。
3.小组成员招募方式。包括海报招募、社工到老年人住处亲自邀请、福利院工作人员介绍老年人参与三种途径。
4.时间。小组总共6节,每周一节,每节约1个小时。
5.场地。福利院内操场(小型)。
6.组员构成。组员来自于福利院内老年人,包括公费养老老年人及自费养老老年人(公费老年人8名,自费老年人5名),组员共13名。其中,身体状况较好的老年人8名,残疾老年人约5名(主要为肢体残疾)。
7.小组工作内容。小组共6节,工作内容由社工、督导、老年人共同确定。小组第一节主题为“有缘相见”主要由社工组织组员间相互认识、制定小组规则,订立小组契约、确定小组目标。第二节是主题讨论“忆往昔—我们生活的城市”。邀请组员分享他们自己所了解的Y市,围绕Y市历史发展来回顾个人人生经历。第三节“忆往昔—那些年我们经历过的地震”主要由社工引导老年人回顾他们曾经亲身经历过的地震,并为老人讲解地震逃生的有关知识,以此提升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第四节“忆往昔—经典老歌”通过不同年代(主要为40—70年代)歌曲回顾来陶冶老年人情操,邀请有文艺特长的老人展示才艺。第五节“夕阳正红”,引导组员分享、讨论对待现在生活的态度和方式,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第六节“还看今朝”进行小组评估、组织小组成员总结分享在小组中获得的经验、并结束小组活动。
(二)小组效果检验
首先,在小组实施方面。小组按期举行,无“省略”小组现象;由于福利院环境封闭,在小组之初虽没有明确规定小组性质为封闭式小组,但小组成员出席率整齐,每节活动从始至终人数一致、参与人热情高涨、小组氛围良好、小组成员互动也比较多。特别是一些行动不便的老年参与小组活动,他们表现得更加积极,更加活跃。
其次,在小组成员反馈方面。采用自制参加者反馈量表,对服务对象进行了反馈意见调查,量表包含活动效果、社会工作者表现、活动总体安排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98%以上的老年人认为小组增强了组员间的互动和联系,达到了小组的基本目标。97%的组员对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态度及工作表现也持满意态度。95%的组员对小组的时间、地点安排表示非常满意。95%的小组成员对小组的整体进程表示非常满意。
此外,社工还以座谈方式请老年人分享在小组中的体会,请他们对小组活动提出建议。有的老年人表示非常喜欢参与小组活动、希望回顾的内容还可以更多,小组节数还可以更长,以使自己能够更多参与。
再次,在福利院反馈方面。“小组将平日不怎么出门,不怎么聚在一起的老年人联系在一起,老年人之间说的话多了,有些老年人还通过小组找到共同兴趣、共同话题成为好朋友,大家的关系越来越好了,福利院越来越热闹了。”
从总体来看,小组顺利完成,小组成员对小组活动本身整体满意度比较高,对社会工作者的表现也是比较满意,院方也给予了积极的评价,活动目的也基本达到。当然,良好服务效果反馈结果与团队成员之间的默契配合是分不开的,社工们良好的分工协作是保证服务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小组工作实务反思
(一)小组技巧的运用
小组由一名社工主带,负责总体实施,另一名社工主要协助与配合,其余社工负责照相、场地维护、记录观察。在小组实施过程中,运用的技巧主要有积极倾听、总结、鼓励和支持。由于小组成员文化水平不一,平日交往也不是特别多,参加活动的目的性也不一样,所以在小组中的表现也参差不齐,有的小组成员过于活跃而压制了其他组员的发挥。在小组中需要社工敏锐的觉察这一现象并进行相应的控制和干预,特别是对不自信老年人的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对过于活跃者进行适当打断。其次,还应注意小组成员的差异性,设计活动时尽量考虑所有成员能够参与。部分老年人有肢体残疾,行动不便,因此,在活动设计时尽量少简单、有趣,避免老年人在小组中受挫。
(二)重视小组内生动力
Papell与Rothman提出小组工作有社会目标模式、治疗目标模式及交互目标模式,“忆往昔”小组属于强调人际关系互动的参与过程的交互目标模式。在模式下,社工扮演的角色是需求系统中的中介者(mediator)和使能者(enabler)。社工并非替案主或为案主做,而是和案主一起做。因此,在小组发展过程中,社工转变“要老年人做”到“老年人要做”的积极观念,不强加个人意志给老年人,充分发挥小组内生动力,所有活动开展均从老年人的需求出发,小组内容由老年人共同商榷。小组带领者转变为协作者,真正实现“需求为本”的社会工作实践。
(三)服务开展人性关怀
首先,服务场地灵活调整。该小组活动是在8月份进行,天气较为炎热,原计划是在操场阴凉处进行,但如果遇到下雨就没有办法开展活动。因此,在服务设计时需要考虑天气因素,小组活动的开展可室内、户外相结合。另外由于部分老年人听力不好,如在户外操场进行则需要使用扩音器。
其次,应根据老年的作息时间来调整活动时间。如夏季下午尽量少开展活动,冬季开展活动尽量不要在早晨;考虑老年人身体因素,活动时间也不可过长,一般以一个半小时以内为宜。
再次,提供个性化服务。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均由社工亲自到老年人住处邀请、护送老年人到达活动场地;小组进行过程中,社工说话尽量提高语调,以使老年人能够听得清楚。
(四)重视资源链接
福利院本身是一个资源丰富的正式组织,社会工作者在其中开展工作需要将院内资源系统动用起来,如:护工、医务室医生、护士、福利院的其他工作人员,在活动中可邀请他们参与。同时,福利院院外的社区资源、高校资源、社会组织资源都可以为社工所用。如,邀请医院医生进行健康知识的宣讲、邀请心理学专家进行老年人身心健康辅导。社工需要全方位发挥资源链接者的角色调动更多的资源为老年人服务。
(五)加强老年人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技能的训练及相关知识的学习
由于担任小组带领的社工均为社会工作专业在校生,人生阅历相对浅、在小组中,部分老年人会表露出对生活绝望、生活无意的生活态度,生活阅历浅的社工对老年人的消极生活态度时不知所措、不知如何回应。另外,老年人经常性的“消极表达行为”也会对社会工作者工作信心、成就感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此,社工需要加强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如聆听技巧、辅导技巧、寻找、动员社会资源的技巧。此外,社工还需要学习有关历史、心理、生理相关的知识,以此拉近和老年人的距离,保证服务效果。特别要处理好小组的离别情绪,在活动中注意培养小组成员的自治能力。
参考文献:
[1]姚远.非正式支持:应对北京老龄问题的重要方式[J].北京社会科学,2003(4):72.
[2]王裔艳.国外老年社会学理论研究综述[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4):37-38.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