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博文化”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影响及对策_行政管理论文

时间:2020-08-09 作者:poter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摘要】随着信息高速公路在全球的延伸,一种新的文化形式——赛博文化以其独特的虚拟性、自由开放性、和多元互动性等特点,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形成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效应,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想尽可能减少赛博文化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形成的负面影响,离不开青少年自身、父母、学校、社会及国家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赛博文化;青少年;思想道德
一、赛博文化及其特征
上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cyber为前缀的词汇风靡全球,“赛博”即是这一英文前缀的音译。最早见于加拿大科幻小说家威廉·吉布森《神经人》中所创造出的“赛博空间”。它是一种“‘交感的幻觉’,人们可以把自己的神经系统直接插入网络,使大脑和网络矩阵间的关系更加亲密。也即人和非人的一切,交织在一起,创造出赛博空间。”发韧于这种超越现实社会规范的赛博空间,形成了具有虚拟性、自由开放性、多元互动性为基本特征的赛博文化。
第一,虚拟性。这种虚拟是相对于现实物理空间而言的,在赛博空间中,网上邮局、网上医院、网上银行、网上公园等应有尽有,虽不真实但又确实存在,人们可以过一种与现实物理空间既相似又不同的虚拟生活,进行网上交友、网上办公、网上贸易等。
第二,自由开放性。目前世界上所有的网站,除了关系国家安全的网站修了防火墙以防御非法入侵者外,其他网站则无一例外地对每一个网民门户大开,其敞开度对谁都一样大,提供的文化产品都一样多。
第三,多元互动性。赛博空间不是静态的,而是相互作用的,它可以实现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互动,“是在信息交流系统中发送、传播和接受各种信息时表现为实时交互的操作方式。”
二、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形成产生的影响
(一)积极方面
1.有利于青少年拓宽眼界、促进德性成长
在虚拟、自由的网络社会中,青少年一代不再遵从成人群体传统的生存规则,而是创造新的生存规则。开放的网络能以宽容的态度认可和接受青少年群体特有的道德心理、道德规范、道德价值观及道德理想,同时,异常丰富、多元的网络世界,无疑开阔了青少年的价值视野,并进一步作用于他们的道德层面,使其认识到道德生活的多元性、相对性和情境性,促进其依据自身亲历的网络社会的种种境遇,不断搭建自身的道德体系。
2.有助于青少年道德价值观创新
在网络世界里,不同民族、国籍、宗教信仰、文化背景的人,都可以大显身手,他们可以在赛博空间里毫无顾忌地提出自己的一些“奇思妙想”。有学者认为:“这是一个标举创新的时代,更是一个富有创新的时代,网络社会将人类创新的意念和行为推行到更高的起点,专家们创造了网络技术,而以青少年为主体的一代新人则创造了网络社会。”创新是一个广义的范畴,覆盖生活的各个方面,当然也包括德性的创新。全新的网络社会需要年轻一代去开发、创建,处在创新中的年轻一代更需要适应网络生存中的道德规约,这种规约不是社会主流道德的“硬性规定”,而有赖于年轻一代的自创、自建。
(二)消极方面
1.容易导致道德“相对主义”
较之实存社会中的真实、实在性,虚拟、开放的赛博空间使人们更容易回避对自身行为后果责任的承担,从而为道德相对主义(“想怎样就怎样”或“怎样都行”)的盛行提供了土壤。赛博文化的自由开放性使网络世界成为信息传递的“万花筒”,不仅会引起不同价值观的冲突,也为青少年访问一些不良、不健康网站提供了便利,很容易导致青少年道德意识弱化,甚或还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2.容易消解青少年道德的民族性
道德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不同民族往往具有不同的道德价值观、不同的道德规范要求。正如德国著名伦理学家费里德里希·包尔生所言:“同一民族的不同团体都是服从于自己的特殊的道德准则的。”全球性、开放性的赛博文化一方面有利于民族性的道德融入全球性的普世道德体系之中,同时又可能使民族性的道德遭到西方国家某些道德价值观的侵蚀而走向瓦解,如此,也可能导致青少年道德价值混乱或民族精神的丢失。
3.容易带来青少年道德的非秩序
赛博文化的自由开放、多元性使信息在网络传递过程中不存在实存社会中的中央管理控制,网络行为表现为一种非中心的自主性行为,推崇自由、平等、无拘无束的交流方式,网络行为的自由化、个性化有利于信息的广泛传播,但容易导致青少年道德发展的非秩序、随意性及极端个人主义。在缺乏管理与监督的状态下,网络色情与暴力是网络无秩序化对青少年品德影响最广、危害最大的网络社会问题,是造成青少年品德不良问题的主要“杀手”。
三、产生上述影响的原因分析
(一)赛博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特点
网络的传播具有速度快、信息量大、受众面广等特点,完全摆脱了地域和传统媒介的局限性,这也使不良信息的传播手段越来越隐蔽,难以控制。加上目前计算机信息网络的管理与经营还不太成熟,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的管理方式比较松散,造成对网上不良信息的打击难度大,也使网络不良信息的泛滥成灾,大行其道成为了可能。
(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
从总体上来看,青少年群体是非辨别能力弱、社会经验缺乏、对网上大量不良信息缺乏应有的识别能力,同时,他们的心智尚未完全发育健全、好奇心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也更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而他们的自控力和选择力还不足以抵御这些不良影响的侵害,因而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污染”对象。
(三)家庭和社会的监督教育力度不够
当今,网络设备正渐渐成为每家每户生活的必备品,作为家长,在给孩子购置电脑、手机等工具之后,很少再去花时间指导其该如何正确使用,有的是受限于家长本身也并不精通于正确使用网络,但更多的是出于观念上的忽视或者说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问题。社会尤其是网络运营机构没能积极地对青少年的上网行为进行合理的引导,没有很好地控制不良信息传播等,致使其应承担的监督教育功能没能有效地发挥出来。
(四)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的缺位
在我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学的是理论和技能,基本不探讨网络道德问题,即使教材中有所涉及,往往也被教师所忽视,思想品德课程所讲内容同样很少涉及网络道德这一道德研究的新领域,所以网络道德对学生而言基本上出于“道德任意”的状态。
(五)国家网络立法不到位
尽管我国政府和法律界早已清醒地认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法律体系。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对于网络上青少年权利的法律保护却重视不够。综合来看,以下几个原因不容忽视:一是我国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相对落后,有关此项立法尚缺乏必要的技术基础;二是我国网络的社会化程度还不够高,信息产业尚属初级阶段,职能部门还缺乏必要的网络管理经验;三是我国的网络法制观念和意识还不够强,绝大多数人尚未意识到网络不良信息会给青少年带来的巨大危害,这也给此项立法活动带来了阻力。
四、对策试探
(一)社会积极主动地承担其监督教育青少年网上行为的重任
应建立更多服务于青少年的健康网站。互联网上信息的传递被视为“争夺眼球的战争”,即谁能吸引住网民的注意力,谁就会在互联网上取得获胜的优势。因此,建立青少年网站首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吸引住青少年的“眼球”,没有点击率的网站是没有生命力的,增加吸引力就是要加强服务力度,可以通过开发学习、交友、就业、心理咨询等青少年感兴趣的栏目切实为青少年服务。此外,研发抵制不良信息的安全软件,为青少年进入网络世界筑起一道防火墙,使其能够对各种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具有屏蔽作用。
(二)提高青少年道德自律能力
道德认知是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基础和内在动力,是促进道德信念形成的认知基础,是道德自律的先导。一个缺乏正确道德认知或道德认知低下的人,不可能自发地产生自律意识和行为。传统社会中以服从为主的道德范式在网络社会中已部分失效,只有上升到道德习惯和道德信念的高层次上的自律性道德,才能有效地规范个体的行为。因此,要加强青少年自我保护能力、分析辨别能力的培养,教会青少年自主保护自己的身心健康,自主辨析网络信息,面对丰富多彩的文化信息做到自控、自律、自我约束。
(三)要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作用
父母是保护青少年上网的第一道防线。在尊重的前提下,家长应该对青少年浏览的网上内容进行监督,引导他们理智地处理上网娱乐和上网学习的关系。家长更应营造一个好的家庭氛围,主动与孩子谈心,了解他们、帮助他们,拉近与孩子的心灵距离,增进感情,鼓励他们参与社会、学校以及亲朋好友间的各项活动,培养他们的多种兴趣和爱好。
(四)教育者要成为网络道德教育专家
网络时代的教育工作者要适应信息时代的变化,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学习信息技术,适应并开创网络时代道德教育的新模式和新方法,成为网络时代的“行家里手”;要有科学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模范地践行网络道德规范,不断探索网络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要善于发现学生网上的不良行为,善于做教育和说服引导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与此同时,要开展大规模的有针对性的系列宣传教育,提高青少年的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其防范和鉴别能力。
(五)国家要加强完善网络立法工作
为了尽量减少网络不良信息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为广大青少年提供更优良的服务,迫切需要建立健全网络运行的法律机制:明确网络管理和经营机构的权利、义务与责任;规定行之有效的实施细则及相关法律规范,使人们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尤其要强调经营网络业务的企业要承担相应的义务与责任,让那些通过网络[第一论文网专业提供论文代写和代写教学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dylw.neT]传播有害青少年内容的网络管理与经营者受到应有的惩罚,不能让互联网成为传播色情和反动思想的场所,使青少年免受不良信息的伤害;另外,要加强执法力度,司法部门也要发挥应有的作用。
赛博文化是一把“双刃剑”,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创造发展空间的同时也有其潜在危险性;国家、社会、家庭要和青少年凝聚在一起形成强有力的合力,以便更好地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观,成为新时代合格的网络公民。
参考文献
[1]威廉·吉布森.神经漫游者[EB/OL].http://www.cnpda.com.cn/threa-246653-1-1.html.2010-02-04.
[2]杨向明.赛博文化现状和发展趋势[J].情报资料工作,2002(5):39-40.
[3]刘友红.技术专家创造了电脑空间文化[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1).
[4][德]费里德里希·包尔生著,何怀宏等译,伦理学体系[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5]孟勇.浅谈互联网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J].江汉大学学报,2005(3).
作者简介:周菊菊(1987-),女,河南信阳人,广东科技学院思政部教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