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管理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_企业管理论文

时间:2020-08-14 作者:poter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摘要: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末,中国企业管理学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大体都是依据国外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进入新世纪后,构建中国特色企业管理学已迫在眉睫。这一理论架构,应包括如下基本内容:中国文化特色,社会主义性质,西方先进的现代化管理理论,中国企业家的管理实践经验总结。


关键词:企业管理学;中国文化特色;现代管理理论;


作者:李自如


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已将近60年,企业管理学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一条复杂曲折的道路,本人从事高校企业管理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已整整50个春秋,有幸目睹和参与了这一场伟大的变革过程。为此,特著文将本人50多年来对企业管理学的学习心得,研究体会,以及企业管理学未来发展趋势与同行专家商讨,抛砖引玉,以期共同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学理论体系。


一、中国企业管理学发展的历程


(一)20世纪50年代,企业管理学开始建立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一个伟大的新中国在千疮百孔的废墟上建立起来,没多久就经历了残酷的抗美援朝战争的洗礼,当时百废待兴,困难重重,但在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奋发图强以前所未有的巨大激情努力工作,经过三年艰苦的恢复时期,经济上取得了初步成绩。1953年开始轰轰烈烈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期,在苏联大力帮助下,一大批国有大工业企业像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急需大批各式各样的建设人才,原有根据地的兵工厂和少得可怜的手工业作坊的管理制度和方法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化工业的需要。当时,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对刚刚诞生的新中国实行严厉的经济封锁,唯一的办法就是一边倒,向苏联学习,因此,将苏联发展现代化工业的经验和国有企业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全盘照搬过来,本人54年上大学读的专业是采矿工业经济与组织专业,所用的教材大部分是翻译苏联的教科书,如“煤炭工业生产组织与计划”,强调该课程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下属一门具体经济学,是具有鲜明的党性,阶级性和战斗性,必须执行党和政府一系列方针政策,为工人阶级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是按照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主要从企业的范围内研究企业科学管理、生产组织与计划的方法,当时强调企业管理是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它取决于公有制的经济基础,并最终为经济基础服务。


在企业领导制度上,开始时完全按照苏联的厂长负责制(一长制)来进行管理,企业管理大小事务均由厂长决策,同时建立健全了适应现代化大生产要求的一套科学管理制度和方法,它对于克服当时生产管理混乱,无人负责的现象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但在具体执行中,有些人不加分析地照抄照搬,片面强调现代化大生产要求,集中统一指挥,单纯强调行政命令和用行政办法管理经济,出现了削弱党委领导和民主管理的现象。因此在1956年党的八大会议上,决定在企业中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也就是党的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凡是重大问题都应当经过集体讨论和共同决定,凡是日常工作应当由专人分工负责,企业党委领导也应遵循:“大权独揽,小权分散,党委决定,各方去办,办也有决,不离原则,工作检查,党委有责”的领导原则。1957年党的八届三中全会又决定在企业执行党委领导下的职工代表大会制。


50年代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中基本上是按照苏联计划经济的模式进行管理,但在具体的生产管理,劳动管理,成本管理中则是按照欧美资本主义国家20世纪初实行的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来进行管理,比如工作日写实,测时的时间研究,工作研究,劳动定额的制定,工资报酬的发放基本上是按照泰罗制、福特制来进行。


(二)20世纪60~70年代,企业管理学得到一定


发展,到“***”时期,企业管理学遭受到毁灭性的破坏


60年代初期我国经过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国民经济取得了较快地发展,但由于领导者的“左”倾、冒进、急于求成的思潮泛滥,政治运动频繁,特别是***,人民公社的提出,直到1966年开展的“***”的十年浩劫,严重挫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对生产力造成严重破坏。


在60年代前半期,在解放思想、破除迷信的指导下,企业管理学在这期间最有影响的是中央号召在企业管理中贯彻“鞍钢宪法”,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即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企业不合理规章制度,实行企业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工人相互结合共同研究,解决生产技术和管理工作),倡导“工业学大庆”和树立“铁人精神”,所有这一切,目的是试图探索一条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在此阶段,中国企业管理学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可惜这些可贵的探索,在长达10年的“***”运动中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丧失殆尽。


70年代后期,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拨乱反正,彻底清算极“左”路线的干扰破坏,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到经济建设的正确轨道,实行全方位的改革开放的路线,中国企业管理学真正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由原来将企业管理学的性质定为党性,阶级性和战斗性改变为企业管理两重性,企业管理既有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又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1979年9月由中南矿冶学院(现为中南大学)发起联合冶金部所属四个院校合编一本“冶金工业企业管理”(试用稿),在书中明确提出企业管理是一门边缘科学,它研究的对象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个方面,而突出的是合理组织生产力问题,力求生产效率高,经济效果好。是对冶金企业经营活动的组织、指挥、监督和调节。


全国高校工业企业管理研究会组织十四个综合性大学和财经院校的教师,在1980的5月出版的、为企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编写高校试用教材“工业企业管理(上下册)”,在书中提出“企业管理的性质是二重的”,“社会主义企业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企业管理的客观规律性,即如何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来合理组织生产力,不断地完善生产关系,适时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应和促进企业生产力发展。”


当时在企业中实行的基本制度是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党委领导下的职工代表大会制,以及建立以厂长为首的一整套生产指挥系统,也就是党委集体领导,厂长行政指挥,职工民主管理等制度。


综上所述,70年代末企业管理学虽然仍然遵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范畴进行研究,但已突破原有的框框,由只重视它的阶级性,党性而开始重点研究合理组织生产力,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问题。


(三)20世纪80年代,企业管理学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中国进入80年代以来,随着思想大解放的蓬勃开展,全面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正确实施,开办经济特区,企业管理学的春天真正来临。在此期间大量翻译引进西方国家经济管理著作,如西方经济学,科学管理,现代化管理的经典著作,企业管理学的各种理论学派或国外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等。


国内各个著名大学编写出各种版本的企业管理学教材,由于当时我国企业绝大多数还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国有企业或集体制企业,故教材中继续强调企业管理的二重性。如1983年12月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编写的“工业企业管理纲要”中提出我们必须把现代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对管理的要求,以及我国国情和党的优良传统密切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管理学。还提出“由于企业管理学是研究和解决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等方面的问题,因而它是一门横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边缘科学”,“企业管理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还是一种艺术”。


由于党中央对国有工业企业的高度重视,从1979年底开始大力培训厂矿长等企业高层领导干部,各重点学校管理工程系办了许多届厂矿长短训班,全国企业领导干部统考班,三总师短训班等,在全国掀起了一个学习企业管理学的热潮,当时强调将西方管理理论与中国国有企业几十年管理经验相结合,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对企业管理的发展起了一个很大的促进作用。


1983年5月,冶金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了由中南矿冶学院管理工程系编写的高校教学用书“冶金工业企业管理”,书中提出本书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结合我国企业管理实践经验,较系统地阐述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根据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和发展趋势,适当吸收国外某些企业管理方面的科学方法,力求反映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教材中企业管理内容系统主要包括人、财、物、产、供、销等具体管理职能,一般包括计划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劳动管理、设备管理、物资管理、环保管理、成本财务管理等八大管理。


1990年3月中南工业大学管理工程系教师编写的、由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了《冶金工业企业管理》教材,它是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指导下,以提高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为中心,结合我国40年企业管理的实践经验,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根据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和发展趋势,尽可能反映国内外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技术和管理方法,力求阐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管理理论。


(四)20世纪90年代,企业管理学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取得重大突破


进入90年代后,随着我国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到了攻坚的关键阶段,特别是邓小平1992年视察南方重要讲话,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了科学的、精辟的、创造性的概括。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计划与市场不是判断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来判断改革开放的政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党的14届三中全会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股份制试点,明确规定要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为此,中南工业大学工商管理系教师于1995年6月正式出版了《现代工业企业管理》一书,抛弃了过去教材务虚的部分,开门见山提出“企业是当今世界经济大战的前线部队,每一个国家在这场世界经济大战中的成功与失败,在极大程度上是决定于处在前线作战的企业的实力和活力”,今日的企业管理学,已不仅仅是企业家的事,而是政府、产业部门,专家学者共谋之大业。现代企业管理是以企业为主体全社会的经营管理,没有这样的大企业观,企业是无法搞好的。单靠企业本身的力量,怎么能进入国际市场与强手竞争呢?用“企业中心论”和“大企业观”作指导思想,是许多新兴国家的企业出奇制胜获得成功的“法宝”。书中还提出“要广泛采用现代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新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促进企业管理的效率提高”。


当时在企业管理学的研究上遵循“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既要洋为中用认真研究和吸收西方国家合乎科学的企业管理理论和西方国家优秀企业的成功经验,又要古为今用,积极挖掘中国古代非常丰富治国,治军,治商的管理理论和成功的典范,目的是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管理学。


综上所述,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末的50年间,中国企业管理学基本上走过三个不同阶段。第一阶段:50年代到70年代中,将企业管理学当成马列主义政治经济学一样,具有明显党性,阶级性和战斗性;第二阶段:70年代中到80代年末,企业管理学的二重性,在管理的自然属性方面,社会主义企业与资本主义企业没有区别。在管理的社会属性方面,社会主义企业和资本主义企业有根本不同,企业管理学处于转型过程中;第三阶段:90年代以后,为了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广泛吸收欧美国家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和现代化管理理论和管理技术,根据“管理也是生产力”“管理出效益”的原则,中国的企业除了在管理哲学与企业文化方面有些不同外,基本上都是按西方国家现代化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来进行管理。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创造了辉煌的成绩,中国企业管理学得到了很快的发展。


二、中国企业管理学发展的展望


(一)企业管理学发展趋势的基本特征


1.信息化渗透企业管理各个层面


互联网的出现,使整个世界演变成为一个“村庄”,它使网络内任何一个用户可以与网络内任何用户沟通信息。信息技术给企业管理带来的是一场全面、深刻的革命,信息化已深入到经营战略,组织人事,生产与营销等企业管理的各个层面。


2.管理创新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信息时代的多变性、复杂性和快节奏确定了管理创新的主导地位,管理创新是由经济发展、技术进步、环境变化和需求转换导致的企业生存、发展、危机引发的,它是管理的灵魂,管理的真谛在于创新,21世纪的管理是管理的创新和创新的管理,管理创新能否适合于管理的各大模块之中,包括管理思想,经营理念,管理制度,组织结构,管理方式方法上,显示出其主旋律的应用功能。


3.风险管理是未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科技及其新兴产业的崛起,经济全球化,导致不确定因素增加,加上信息不透明、非对称分布,又促使风险加大,人们在商务活动中有三种主要类型的风险:(1)市场风险;(2)信用风险;(3)运营风险。因此,人们在管理活动中必须考虑风险因素,提高风险意识,将风险管理作为任何一家企业的商业策略中一项基本策略。


4.知识管理日趋重要


知识作为一种重要生产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长,声望,商誉,商标,专利,设计方案,网络、高管人员的管理经验和员工的技能等知识资产或智力资本都是企业的无形资产,知识管理是学习型组织的特征,它的重要作用在于培育个人和集体创造力,以推动创新,将为企业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


5.“硬”管理为主向“软”管理为主转化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理论日益受到世人关注,而在“硬实力”影响逐渐减弱,文化与价值观的影响日渐凸显的时代背景下,“软实力”就表现出空前的重要性,同时,以物本主义的“硬”管理为主逐渐向以人本主义的“软”管理为主的转变。一国的硬实力为软实力的提升创造条件,即一国软实力的提升要以硬实力的一定发展为基础。反过来,软实力的提升也是硬实力发展的前提,即经济发展对文化,价值观,制度等因素具有依赖性。


同理,“软”管理的发展是以“硬”管理的存在为基础,而硬管理又靠“软”管理来提升,“硬”管理主要是高扬理性,崇尚科学务实的西方管理思想,要洋为中用,“软”管理中含有“天人合一”、“和谐共生”、“和气生财”的我国古代管理思想,要古为今用,在中西管理结合的基础上建立完善“软”“硬”兼有,融合而以软管理为主的中国式管理,乃是当今时代向我国企业管理界提出的历史任务。


6.没有管理的管理”是未来管理的最高境界


中国古代老子“无为而治”的理想为“没有管理的管理——人人都是管理者”的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见物不见人的基于利益驱动与诱惑思想下的西方管理理念,随着人本主义管理的普及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一方面只将人视为可资利用工具的一整套严谨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另一方面是依靠人的能动性,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现代管理变革,两者之间的冲突日益加剧。在新经济时代,人性将得到充分尊重,个人自主性充分发挥,企业得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正确管理模式将是“没有管理的管理”。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以及富有灵感的管理创新者是一个企业最大的资源,这些思维密集型的人越来越趋向于自我管理,想通过监工,官僚机构行政命令来调动人的积极性将永远成为过去。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管理学的基本内容


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管理学,已成为当下共识,但如何建构,仍见仁见智。在这里,笔者仅提出该理论应有的四个基本内容。


1.中国文化特色


中国数千年形成的古代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企业文化之根,学习中国古代文化,特别是先秦到汉代诸子百家的思想(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和商家)是中国企业获得智慧的捷径之一。中国古代文化从哲学层面系统地阐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能从价值的理念、思维方法、心态修炼,行为规范等给我们重要启示,形成中国企业特有的企业文化及价值取向,也是中国企业经营价值观的重要来源。


2.社会主义性质—追求社会公平、正义,共同致富


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诞生,在87年的发展中多次经受挫折的严酷考验,但中国共产党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80多年来,党始终在探索并寻找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本土化答案”,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共产党人成功地探索并寻找到一条马列主义本土化的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并成功地领导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起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共产党人成功地探索并寻找到一条社会主义建设本土化的道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讲过:“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因此,社会主义有两大任务:一是要集中精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第一要务,因为只有物质财富丰富了,实现公平、正义才有物质保证;二是必须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共同致富,这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目标。


3.西方先进的现代化管理理论


管理的历史由来已久,凡有人类共同劳动,就必须有管理,但人们对管理进行了科学的系统的研究,只有100多年的历史,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随着生产力大解放、工业化迅速普及,经济上取得巨大成就,因而管理思想和方法也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科学管理阶段;(2)行为科学与管理科学阶段;(3)现代管理阶段。西方现代管理思想和管理技术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科学精神,即由探索、创新、怀疑、实证、理性、独立等精神所组成;二是有效管理,就是以最少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最便捷的手段达到最好的结果,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经济全球化,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因此,西方现代管理理论重点在以下四方面进行探索:(1)竞争战略理论;(2)以人为本理论;(3)满足顾客要求的社会责任理论;(4)资源整合提高效率理论。


4.中国企业家的实践经验总结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来源于实践,企业家的能力源于实践,管理创新源于管理实践,实践永无止境,因此管理理论和方法也永无止境。新中国建立近60年,中国的企业家们创造了许多本土化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前,中国就创造了“鞍钢宪法”,在企业中普遍推广“两参一改三结合”,60年代大庆油田创造了“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的大庆精神以及“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铁人精神,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中国企业管理开始了“摸着石头过河”的企业实践活动,为中国企业管理学提供了大量原始素材,本土化实践使中国人悟出属于自己的经营管理之道。90年代初邯钢根据当时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时,为了从根上转换经营机制建立起适应市场需要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推出“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的管理经验”,海尔集团在张瑞敏领导下总结推行了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管理法则(OEC),华为公司则根据自己的实践提炼出“华为基本法”。这些,都是建构中国特色企业管理学的宝贵素材。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