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对农村隐性辍学中学生的介入研究_行政管理论文

时间:2020-08-17 作者:poter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摘要:社会工作在处理社会问题上有两方面的优势,一是体现在专业性上,社会工作是专业的助人服务,有着具体的方法和技巧;二是体现在服务理念上,社会工作秉持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理念。因此,用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介入我国当前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的研究是有价值的。在中国目前,农村中学生隐性辍学现象易被人忽视却大量存在着,对学生个体和社会都会造成巨大的危害,亟待解决。本文从农村隐性辍学中学生隐性辍学现象的表现、原因和社会工作的优势出发,探索社会工作如何介入农村中学生隐性辍学现象。关键词:社会工作;优势;农村中学生;隐性辍学现象;介入一、农村中学生隐性辍学的表现一个孩子的出身往往决定了他的教育前景,从而影响其未来人生选择。在中国一些农村地区,隐性辍学学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据调查数据证明,这个以“学困”为核心、以厌学为主要表现形式、以辍学为最后归宿的学生群体在中学生群体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已经成为中国当前一个令人堪忧的“问题学生群”[1]。学者兰靖、张念蒙比较清晰的定义了隐性辍学这一概念,即:“隐性辍学是相对于显性辍学而言的,指的是在学校教育场景中现存的,学生虽保留学籍,甚至正常交纳教育费用、正常参加考试,但整日游离于课堂和教室之外,静待毕业的一种非常态教育现象。”[2]学生隐性辍学的基本表现形式就是厌学和“缺学”。其中厌学是学生隐性辍学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学生主动性隐性辍学,厌学心理的基本特征是对学校学习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厌恶甚至恐惧、痛苦的心理情绪反应。“缺学”是学生隐性辍学的次要表现形式,它是一种由外力施加给学生,而学生不得不接受的不完整学习的隐性辍学状况。“缺学”的基本特征是学生并不厌学,但得到的是有不同程度缺失的教育,从而造成人在学校但不能完成规定课程。因此,“缺学”是一种被动性隐性辍学。农村初中由于学习条件的不足,教育资源的贫乏容易出现学生“缺学”现象,从而造成课时不足、科目缺失、内容短少、质量低下等“缺学”表现。[3]隐性辍学现象不仅对义务教育有很大的危害,任其发展,将使显性辍学率大幅上升;而且对有隐性辍学倾向的中学生的心理和身体健康等方面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他们正处于思想上和身体上生长的高峰期,因此人生发展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二、农村中学生隐性辍学的原因分析当前农村经济条件已经大幅改善,家长对子女的各方面投资等水平也不断提高,由于家庭经济原因等外部因素致使中学生辍学的现象已不再显著。我们把焦点放在引发农村隐性辍学中学生的社会条件这个因素上。在社会转型期,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和拜金主义的观念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表现之一就是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扩张,出现了高校扩招和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的社会现象,这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社会影响。一方面,高校持续扩招使如今大学生就业成为普遍难题,社会上每年都会新增大量的大学毕业生,而每年工作岗位的增加有限,尤其是一些农村大学生毕业后就业困难,在家里待业或外出打工。另一方面,即使是没有较高学历的青年进城务工也能得到不错的报酬。两者的对比使一些在校学生产生读书无用论思想,看到务工返乡青年的表面状况对进城打工也跃跃欲试,于是身在学校也无心学习。此外,以利益为导向的思潮还对家庭对教育的投入造成影响,学者王冲从“放弃的收入”即机会成本的角度入手,从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两个方面分析了农村学生失学问题,从短期看,投资教育是不划算的风险投资,从长期看,学校教育投资更是期限长、风险大。因而,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失学是家庭的一种投资行为。[4]以上对隐性辍学部分原因的分析表明农村中学生隐性辍学表面看来是理性的选择,是学生个人和家长的自由行为,实际上是错误观念作祟的结果。人在情境中,所有个体的一系列行为都离不开社会环境这个大前提。当前一些农村地区不是穷在经济,而是穷在理念,穷在环境。农村中学生及其家长朴素地追求眼前的利益,放弃通过在校学习来接受优秀文化知识,放弃充实和完善自我的机会。不通过教育来改变生活现状,达致平等,那么还有什么其它更有效的途径。因此不能把这些简单归咎于隐性辍学中学生本人及家庭的短视及对利益的盲目追求,这有其社会根源。在当前条件下社会问题似乎是永恒的,但社会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我们中的一些人成为弱势群体或者成为需要帮助的对象有着不可抵御的社会根源。所以秉持社会责任观,从发展的角度,用社会工作的优势视角去看待和帮助服务对象是从根本处着眼的选择。三、社会工作专业的优势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一个社会历史背景是资产阶级革命和人道主义的张扬,它汲取了文艺复兴和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文化的养分,发展出了自己的专业理念。工业革命同样起源于资产阶级革命和人道主义的张扬,社会工作的出现的现实需要就是为应对工业革命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表现在:社会工作以国家和社会提供服务的方式来应对工业革命导致的社会转型,使原来农业社会传统的生活方式与家庭保障、邻里互助传统遭到削弱乃至破坏的情况;来缓解由于工业革命导致的社会收入分配愈益两极分化影响下的社会下层阶级生存状况;来应对由血缘、地缘关系转变为业缘关系的传统的社会关系的变化招致的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困难群体与个人、家庭的各种精神、心理上的问题。西方社会工作发展的历程表明:社会工作起步于以人为本的思潮和使人民生活失去保障的社会问题的大量出现的社会现实。[5]人生而平等,但当一个个平等的生命来临这个世界时,后天赋予给每个人的环境又是有差异的,这是不可变更的事实,每个人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把握自己的命运,但一些人成为弱势群体有着不可抵御的社会根源,且急剧的竞争使任何一个社会成员都有沦为社会弱者的可能。创造一个名副其实的公平、自由的社会环境才是践行以人为本,尊重公民权利的必由之路,也是社会工作的追求。社会工作的应运而生,它不仅仅是对社会问题的修补,更关键的是它所秉持的理念对整个社会的引领。社会问题的解决除了需要先进理念高屋建瓴的引领,还需要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把握。社会的发展一定是伴随着问题的,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社会也一定是发展的。社会工作正是社会完善和发展的结果,它是社会自我修复的一种手段,是一种措施,社会工作的发展至今证明了它对社会有独特的贡献方式,是不可替代的。四、社会工作对农村隐性辍学中学生的介入社会工作介入农村隐性辍学中学生可以在两个层次发挥作用。一、从理念层次来说,社会工作所秉持的人道主义的理念,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尊重每个人的价值和权利,促进公平、保障自由,对因为主流价值观的混乱导致的功利主义的氛围下农村的社会问题有根本的矫正作用,这是一个长期的根本的工作;二、发挥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和技巧去解决实际问题,专业社会工作是现代的产物,不仅它的理念是顺应时代的,具体的工作方法也是与实际相结合的。从理念层次来看待社会工作对农村隐性辍学中学生的介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工作的推广,随着社会工作在我国的深入和发展,其价值理念也可以被社会大众所认识和接纳,在无形中净化社会风气,改善人们不合理的信念,比如对读书无用论、盲目追逐利益的金钱至上观念的矫正,更进一步的在整个社会的层面上通过社会政策引导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来解决导致隐性辍学的缺学现象。二是在实际工作中,社会工作者在服务过程中坚守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和伦理守则,通过每一次的介入过程对服务对象“赋权”,即赋予梦想,让他们改变厌学的不合理心态,通过学习去追求自己的未来,践行自身的平等和自由的权利。从操作层次来看待社会工作对农村隐性辍学中学生的介入体现在:在了解研究地区的整体况状,并且对农村中学生隐性辍学问题的现状和原因有一个认识的基础上,采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介入。包括:案主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案主基本情况介绍,和案主周边环境的接触,对案主问题的预估,制定介入方案。其次,个案工作的介入过程,主要采用个案访谈的方法。最后后续跟踪和评估,评估包括过程评估和效果评估。针对农村隐性辍学中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厌学、逃学等学习方面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较简略的“危机调适”治疗模式,对其进行辅导。比如通过学业辅导小组工作,解决其学习困境,增强信心。青少年在同辈群体的影响下,不仅是学业也包括品德方面,会有巨大的改变,所以在干预农村隐性辍学中学生群体时可采用青少年社会工作方法。通过组织小组竞赛,促进农村隐性辍学青少年奋发向上,在这个过程中,以活动为载体,与同辈群体得到有效的沟通。[6]在实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接触服务对象时首先必须以平等、接纳的原则,与案主进行沟通,不能因为对隐性辍学行为的不理解和排斥而对服务对象报以偏见,要积极寻求理解;建立专业关系,切入点可选取其兴趣,逐步取得对方的认可和信任。其次,在获得服务对象的接纳和认可以后,就需要进一步全面了解其思想观念、心理和情绪问题,比如对上学的真实看法,有哪些心理需求、情绪上的变化等等。通过进一步的了解后社会工作者需要对服务对象作出全面的评估,确定其需要哪方面的帮助与辅导并拟定介入方案。以服务对象的需求和实际情况为基础,在征得服务对象同意的前提下,社会工作者需要运用社工技巧和方法对案主进行一对一的人际交往、学业辅导、心理辅导等服务。通过这些辅导,使服务对象更好的适应身边的社会关系,消除其一些偏差思想、观念与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家庭环境是影响农村中学生隐性辍学问题的关键因素,除了与服务对象保持联系之外,社工还应该与其家人达成目标上的一致,必要时要改变其家人一些认知偏见,为农村辍学青少年争取来自与家庭内部的正确支持力量与方法。[7]五、结语社会工作介入社会问题有独特的优势,从它的起源来看,发端于当代的思潮和社会问题激增的需求下;从横向的借鉴来看,西方专业社会工作历史虽短,但由于适应了社会需求,发展很快;就它自身来看,具有人本主义、助人自助的先进理念,具备专业的方法和技巧。因此在我国社会变革、社会问题突出的大背景下,引进社会工作专业是时代的要求。针对我国农村中学生隐性辍学这一社会问题,社会工作的介入能从理念和方法两个层次发挥作用,从观念方面,通过社会引导和工作者指导改善学生和家长对上学和赚钱两者的不合理信念,使隐性辍学学生身在学校心也在学校,回归正常的学校生活;从实务操作方面,工作者通过制定适当的介入方案,采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介入,对服务对象进行辅导,改善其隐性辍学情况。从研究层面来看,社会工作介入农村中学生的隐性辍学问题在实践上是可操作的,预期结果是可行的,并且能够把社会工作的优势和问题的解决需求契合起来,通过社会工作的介入有效解决农村中学生隐性辍学的问题。(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参考文献:[1]李江静.2009.青少年“隐性辍学”现象探析.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第19卷第2期:32[2]兰靖,张念蒙.2008.辍学与隐性辍学含义辨析—《隐性辍学论》之一[J].考试周刊,第43期:204-205[3]兰靖,张念蒙.2008.隐性辍学学生群的表现形式—《隐性辍学论》之三[J].考试周刊,第45期:189[4]王冲.2003.“放弃的收入”与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失学问题[J].《农村经济》,第10期.本文由wWw.001lunwen.com提供,第一论文网专业代写教育教学论文和论文代写以及发表论文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5]李迎生.2008.西方社会工作发展历程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学习与实践,第7期:121[6]李苏琴.2013.农村隐性辍学问题与社会工作介入.商界论坛.第14期:323[7]黄娌.2012.社会工作介入农村青少年辍学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桂林:广西师范大学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