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对构建“文明河南”的支撑作用研究_行政管理论文

时间:2020-08-17 作者:poter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摘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构建“文明河南”,实现中原崛起提供智力支撑是本文的出发点。本文是在世界各国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在竞争中的地位作用,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背景下,在科学调查的基础上,总结出传统文化在传承方面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与措施,找出传统文化对构建“文明河南”的实现路径,从而在文化多元化,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危机、认知弱化的当下,提出恢复文化自觉与自信,立法体制并行,创新传承方式,从思想、体制、服务等层面探索出一条弘扬传统文化提升打造“文明河南”的崭新路径。关键词:传统文化;文明河南一、传统文化和“文明河南”的内涵“文明河南”建设紧紧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了更好的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河南省委提出推进文明河南建设的基本要求“做文明人、办文明事”,应突出抓好道德建设、法治建设、诚信建设和服务型机关建设,并强调将其作为“文明河南”建设的切入点。“四个建设”内在要求不同,道德建设是“文明河南”建设的基本任务,法治建设是“文明河南”建设的重要内容,诚信建设是“文明河南”建设的基础工作,服务型机关建设是“文明河南”建设的重要体现,分别发挥着引导人们崇德向善、规范社会成员行为、树立地方良好形象、增强政府公信力影响力等作用。“文明河南”建设将会为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所谓传统文化,一般而言是指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经存在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以及文化意识的总和。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民族特色,以其历史悠久为世人所公认,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举世瞩目,精神与意识层面的成果是传统文化的灵魂,除了儒、道、佛、法、墨等家学说之外,还包括天文、地理、农学、医学、文物、服饰、书法、绘画、风水等等。传统文化也蕴含着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层面,它具有浓厚的历史性、遗传性与持久的生命力,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制约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打造“文明河南”提供丰富的理论资源和支撑。二、传统文化对构建“文明河南”的支撑作用(一)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支撑作用1.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来源于诸多方面,其中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中不可或缺的思想源泉,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基础。中国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积淀中,逐渐形成了中国文化传统,儒、释、道及诸子百家等经典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道德礼仪等各个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的理论体系,其中的各个方面都来源于并且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契合了儒家所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生追求。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升华和创新首先,核心价值观中的“民主”就是对古代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改造与创新。西周政治家周公提出的“敬德保民”等思想,开启了中国民本思想的先河;荀子提出“水可载舟,亦可覆舟”①的民本思想。但这些思想都是统治者经过历代摸索,总结出来的如何长久维系自己统治的经验,最后也只是学会了“善待”人民而已,不会像林肯所说民有民治民享,更不像现在的人民当家做主。所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民主”与过去的“民本”有着本质的区别,是对过去民本思想的创新与升华。其次,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主张,也吸收和改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贵和尚中”思想。(二)传统文化对道德建设的支撑作用1.作为中华民族主流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以崇德为特色,孔子创立了以“仁学”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思想体系。儒家主张实行“仁政德治”,力主以德治国,认为为政的根本在于得民心,而得民心的关键在于道德教化,用道德教化治国安民,才能真正管好国家。这种崇德思想不仅为执政者管理国家提供智力支持,也深深影响普通老百姓时刻牢记道德观念来为人处事、安身立命。从这一点来看,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儒家文化的崇德思想几乎就是传统意义的道德范畴。2、传统文化中的一些道德规范、思想及条目,作为民族文化精华直接为社会主义道德所继承,充实到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之中。这些内容包括:传统的职业道德规范如敬业乐群、勤劳俭朴、诚信不欺、办事公道、精益求精、廉洁、礼让以及涉及社会公德的思想如文明守礼、助人为乐、天下为公、惜时爱物等;一些道德条目如勇敢仗义、刚正不阿、见义勇为、无私奉献、克己奉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实事求是、待人以诚、团结协作、尊师敬贤、好学谦虚等。另外,传统的义利统一的价值观对于建构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见利思义”、“义然后取”(《论语·宪问》)反对“不义而富且贵”(《论语·述而》)同时鄙视见利忘义。这些观念仍有合理因素,值得我们借鉴吸收。(三)传统文化对法治建设的支撑作用“依法治国”是现代法制国家的基本理念,然而在距今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则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思想。法家重视法治,反对儒家的德治、礼治,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主张“不务德而务法”。法家最早提出了“以法治国”的主张,又可称为“垂法而治”和“缘法而治”,后来梁启超将之称为“法治”。法家反对旧贵族享有法律特权,提出“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主张“刑无等级”。法家主张明法,即法律要公布于众,让老百姓都知晓。韩非子曾经说过:“是以明主言法,则境内卑贱莫不闻知也。”②不仅老百姓需要知道法律,官吏更要熟知法律,以便依法行政,杜绝徇私枉法。法家主张“刑无等级”,即任何人犯罪违法,都要一视同仁地受到法律同样的制裁,反对旧礼制的“刑不上大夫”和儒家“亲亲尊尊”的主张,反对贵族有超越法律的特权,体现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并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法家学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受到了统治者的欢迎,指导了这个时期的政治实践,也取得明显的实际效果。法家思想还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秦代是法家学说地位最高的时期,经过了实践检验的法家学说,不仅仅成为官方的政治法律指导思想,而且也被官方大力宣扬,企图弘扬到民间,变成社会普遍接受的唯一意识形态。汉代以后的统治者往往采取儒法并用的手段,即所谓“外儒内法”、“霸王道杂之”。所以说今天的法治河南建设,其思想来源与归属方面属于我国传统文化“法家”的理论体系。我们在实现这一任务中一定要从传统文化的依法治国思想中借鉴有益经验,汲取营养。离开传统文化的支持,我们的建设会走很多弯路,事倍功半。另外,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法治河南支撑作用的论证已经包含了对诚信河南和构建服务型机关的支撑作用的论证,在此不再赘述。三、传统文化对构建“文明河南”支撑作用的实现路径(一)恢复传统文化自觉意识,增加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力首先,克服文化自卑意识。在中华民族和平崛起的过程中,需要大力倡导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努力克服近百年来的屈辱历史所造成的长期萦绕在国人心中的文化自卑意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取得世界瞩目的成绩,我国的经济和文化实力大大增强。其次,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我们不应妄自菲薄、盲目崇拜和迷信西方文化,而应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诸如在世界各地建设孔子学院等方式,架起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展现中国风采。第三,传统文化需要动态发展、与时俱进。文化是随着社会变化而动态发展的,任何一种文化,无论她的应用性还是思想性都不能与时代相脱节。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足之处就在于她的封闭性和缓慢性,这正好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建构基点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相契合,但是却与现代社会相背离。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更凸显了她的这种先天不足,因而被社会所疏离。因此,传统文化要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更新和升华,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最佳契合点,让传统底蕴与时代文明交汇、融合,从而形成新的文化生态并与社会伴随式发展。(二)完善传统文化管理制度,加强政府倡导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政府部门大力支持和管理。政府要不断强化管理,进行有效组织和有力领导,把相关工作落到实处,切实履行职责,突出传统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在对待传统文化建设的重大历史性决策时,要广泛的听取来自大众的声音,如:吸取民间、百姓和专家学者等的不同意见和建议,通过听证会、专家座谈等各种方式向社会敞开胸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对重大传统文化建设决策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要虚心接受各方面和各阶层的意见和建议,主动了解民间关于传统文化建设的各种声音,做出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决策和决定,同时要自觉接受党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及时反馈,以保证决策的正确性、科学性,促进文化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三)大力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借助媒介传播手段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传统文化的感染力。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获得信息的途径繁多,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等多渠道可传输社会信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全方位运用这些现代化传输手段,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等的舆论导向作用。通过一系列传统文化讲座、历史剧的播放及对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的大力宣传等,使人们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接受传统、发扬传统。另一方面文字类报纸、杂志、书籍等是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应该扩大文字类印刷品的宣传范围,加强其宣传力度,提高其可读性。另外不可缺少的环节便是利用互联网广泛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国已经成为因特网上最大的用户之一,中国的网络化建设突飞猛进。”在此形式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应运用互联网的影响力。通过建立专业的网站等形式在网络这个没有国际界限的平台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用各种形式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魅力,可以加速文化整合,增加中国民族文化的渗透力与扩散力,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建设“文明河南”,是一项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和灵魂工程,其主旨就是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过程中,要多措并举,集民众、学术界、政府等各方面的力量,大力推动文化传承内容的创新与发展,快速扩大其普及范围,增强对构建“文明河南”的支撑力度,不断提高中原传统文化的竞争优势,努力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氛围,引导全省人民“做文明人、办文明事”,加快文化强省建设的步伐,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正确的价值引领和有力的精神支撑。(作者单位:1.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注解:①《荀子集解》(清)撰中华书局,2013②《韩非子》陈秉才译注.中华书局,2007.参考文献:[1]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2009.[2]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钱钟书《谈艺录》(补订本)中华书局,1984.[4]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