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路径探究_行政管理论文

时间:2020-08-20 作者:poter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摘要:推进产教融合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亟需突破的难题。文章通过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产教融合的现状分析,结合钦州学院在转型发展过程中深化产教融合的探索与实践,提出当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进一步推进产教融合的路径。关键词:产教融合地方应用型本科路径2000年以来,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众多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运而生,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截止到2013年底,我国879所普通本科高校中,地方本科高校共767所,其中646所是1999年以来新建的。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了要“积极推进转型发展,必须采取有力举措破解转型发展改革中顶层设计不够、改革动力不足、体制束缚太多等突出问题”。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调整升级,对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是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必然选择。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产教融合的现状与问题(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产教融合的现状1.各级政府部门加大推进地方高等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的力度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规范校办产业发展”。2012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提出了“产教融合、特色办学”的基本原则。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强调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要“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除了国家政策层面给予的引导,地方政府也从实际情况出发,积极探索产教融合的模式、平台建设等。例如,在华南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制定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鼓励政策,明确行业、企业在办学中的职责和权益,调动行业企业积极性,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在华东地区,浙江省颁布《关于积极促进更多本科高校加强应用型建设的指导意见》,鼓励高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建设实训基地、实习基地、创业基地,共同开发教学资源。苏州市出台了《苏州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对于校企合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专业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企业的职工教育等校企合作项目给予奖励。2.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注重加强与地方经济的结合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肩负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必然围绕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中的支柱产业和特色行业,把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难题作为服务的主要方向,按照地方产业发展和人才规格的需求,设置与地方经济相适应的特色专业,搭建政府、学校、企业和行业多赢的发展平台,建立高等教育办学特色与地方区域特色相结合的互动协调机制。黄淮学院以“合作、发展、共赢”为宗旨,组建“黄淮学院合作发展联盟”,与国内191家大中型行业、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开展深度合作;荣获“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称号的黑龙江工程学院,坚持“立足黑龙江,面向区域和行业,辐射全国”的发展定位,注重行业企业的合作,通过依托项目的平台,打造交通运输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等优势学科,适应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莆田学院依托政产学研领导小组平台,通过举办产学研对接会、项目成果交易会等途径,成立协同创新中心、服务地方团队等开展产学研合作。(二)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产教融合的问题从现状来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产教融合的开展上进行了不懈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从整体上而言,相对于职业教育开展较早的美国、德国和英国等国家,我国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的理论研究水平、实践探索仍然处于较低层次的校企合作发展阶段,存在着不少共同的问题。1.合作不稳定,主要表现在融合渠道的不畅通大部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仍然以“自由恋爱”的方式为主,缺乏来自各级政府和学校高层的顶层部署,在合作对象的选择上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导致合作偶然与偏差,甚至是错误,普遍呈现“校企合作”的繁荣景象,而非“产教融合”的实质。2.模式较为单一,产教融合机制不健全当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产教融合的形式局限在基地共建、订单式培养、顶岗实习等形式,缺乏有针对性的长效机制和约束机制。这导致了产教融合流于形式,断断续续,没有真正贯穿到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中。3.人才培养有偏离,缺乏创新创业的实践平台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存在专业定位不准、特色专业缺乏、专业设置机构与产业机构不匹配、课程体系缺乏灵活性以及教学内容脱离岗位能力需求等状况。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实践教学的平台,首先在数量上达不到满足学生开展实践学习的实习实训基地、产业园等所必需的数量。其次在建设水平方面也参差不齐,甚至有些平台还与实际生产发展严重脱节。4.师资队伍落后,面临师资薄弱、师资学历结构不合理等难题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原有的专业教师以理论教学为主,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其知识结构老化、陈旧缺乏一定的工作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严重制约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从企业聘请的技术人员,虽然能够指导实践教学工作,却缺乏教师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同样面临很大的挑战。二、钦州学院推进产教融合的实践探索钦州学院前身为始建于1973年的钦州地区师范学校,于2006年升格为本科院校。2008年,北部湾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后,肩负服务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为沿海企业、行业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历史重任,钦州学院坚持走深化产教融合的改革道路,力图建设成“地方性、海洋性、国际性”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目前,为广西唯一一所获得国家高级船员培养资质和国家一级渔业船员培训资质的高校,先后被批准为教育部产教融合创新实验项目学校、全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理事单位、广西新建本科学校转型发展试点学校等。(一)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构建对接区域产业链的专业体系,打造特色学科专业群钦州学院紧紧围绕服务地方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成长性产业,根据北部湾经济区重大产业、行业发展需要,先后撤销了一部分与学校发展脱节的本专科专业,陆续增设了船舶与海洋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能源化学工程等内在联系紧密、相互支撑的本科专业。着力构建对接地方产业、行业产业链的学科专业群,如学校海洋科学与渔业类学科专业群直接对接海洋管理、海洋生物、海洋水产与渔业、海洋生物技术等行业产业。重点建设海洋科学与渔业类等5大鲜明海洋特色的专业群,并于近年成功打造了航海技术等一批涉海类省级优势特色专业、机械与船舶海洋工程专业群等省级特色学科专业群。(二)科学修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模块化专业试点,推进专业认证工作基于学校实际发展情况,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着力培养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技术发展急需的、专业基础厚实、实践适应能力较强、个性特色鲜明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创新人才,2016年,钦州学院开展新一轮的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同时开展了模块化教学改革探索,先后设立了化学工程与工艺等一批模块化试点专业项目,食品科学与工程等3大重点推行模块化专业项目等。另一方面,推进专业认证,启动了教育专业认证的专业建设工作,开展了专业认证培训,充分发挥政府、企事业单位等多方面的力量,逐步完善多方参与、多重循环、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体系。(三)加强行业、企业参与实践教学,强化学生实习实践、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在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占总学分比例上做了严格要求,其中理工类专业达35%以上。把行业企业的一线需要作为毕业设计选题的重要来源。与上海船舶工艺研究所、钦州港口管理局等行业、企业、单位共同组建了各级各类的实验室、研究中心、人才培养基地等。如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钦州学院—广西嘉华钛业有限公司理科实践教育基地”,强调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实现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与产业、行业和职业的高度吻合。(四)建设“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打造应用型教学研究平台在坚持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和参与产品研发、提高教师实践应用能力的同时,制定、完善师资队伍建设的评价、管理办法和制度,并实施“人才引进计划”和“教师应用能力培养计划”等一系列方案。重点建设北部湾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保护重点实验室、航海实验实训中心等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引导教师按照应用技术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开展一系列对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研究与改革,同时积极开展校地合作、校企协同的技术服务和成果转化。如开展国家级海船船员和国家一级渔船资质培训,累计培训海船船员和渔船船员超过8000人次。快速发展中的钦州学院,由于办学条件的局限和经验的欠缺,在产教融合的进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但是,她不会停止前进的脚步,在专业建设水平提升、协同创新能力突出、高水平行业企业合作发展平台建设等方面仍然在做更进一步的努力。三、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路径探究产教融合是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的社会大背景对新时期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必然要求,是贯穿中国高等教育体系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是加快支撑和引领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深化产教融合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需要国家、政府、行业、企业、高校等全盘联动,全方位协调,全面促进。(一)对接服务面向,加快内涵建设,顶层设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地域与专业上的优势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重要基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做好区域经济和地方社会的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创业能力全面提升的服务;应该对照国家相关部门的指导文件,如《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根据所服务区域、行业的发展需求,找准切入点、创新点、增长点,制定深化产教融合建设规划的时间表、路线图,明确目标,落实任务,提出具体思路和举措,统筹安排。从顶层开始设计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完成转型建设的基础上提升内涵建设,确保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特色更加鲜明、专业结构更加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更加科学,产学研结合更加紧密。(二)对接产业、行业规划,以特色专业为重点,建立服务地方发展的专业体系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要紧跟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产业、行业的发展动向,不断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和布局,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特色专业。可以通过打造应用型专业群,逐步完善课程体系建设,专业规划与地方产业规划、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有针对性地系统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从而建立紧密对接地方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确保校企合作的专业集群实现主干专业的全覆盖,建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较高水平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区创业发展战略的实施。(三)对接企业革新,创新协同育人实践教学平台,深化合作内容产教融合的重点在于学校和企业的融合,这种融合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把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难题作为服务的主要方向,思考如何满足企业的需要,以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把企业技术革新项目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把行业企业的一线需要作为毕业设计选题的来源。积极争取地方政府部门、其他院校、行业企业和科研机构等多方面参与,建设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的实习实验实训设施,建设创新中心、创业基地等协同育人实践教学平台,与行业、企业实行共同组建教育集团,发挥行业企业、产业聚集区的作用,激发企业参与合作教育的内在积极性,共同探索构建行业企业参与学校治理、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和绩效评价制度,形成高校与企业的双向互动、良性循环的校企合作教育局面。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