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两大阵营:皮亚杰与维果斯基思想起源之差异
许多教育工作者看到了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教育学理念的相反之处。皮亚杰专注于个人的首要地位遗传认识论,维果茨基专注于学习社会化的文化—历史论。Cole和Wertsch(1996)说,“维果茨基的思想,将学习中引入社会情境的重要性,而皮亚杰专注于个性化的学习。维果茨基认为人类的探究是基于文化中的,反过来又是基于社会历史中的。对于皮亚杰,人的学习是基于在儿童个人,通过他或她的行为在环境中建构知识。皮亚杰与维果斯基有着不同的研究背景。皮亚杰具有系统论、整体论的思想,相信宇宙间的事物都是统一体。从皮亚杰的个人经历来看他获得生物学博士学位,生物学的知识对其心理学的研究及方法的探讨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如顺应、同化、适应、平衡等概念改造为心理学的基本范畴使之成为解释认知结构发展的有效手段。不能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在皮亚杰长达数十年的心理学研究中其研究成果都深深地打上了生物学的烙印。
维果斯基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和沙尼亚斯基大学历史哲学系。维果斯基生活在苏联建国初期,在当时的苏联学术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非常激烈。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影响了维果斯基的研究,他创建的文化历史观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对立统一观,质量互变观,辩证否定观和理论联系实际观,特别是他创建的心理学“文化历史观”在强调个体和环境的关系时认为社会历史实践赋予个体心理以更广阔的研究背景,在更高层次上开展心理学的研究。二人思想起源的差异带来壁垒分明的两大阵营。
二、惺惺相惜:皮亚杰与维果斯基沟通的证据
用历史研究的方法分析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作品和生活,发现他们的许多想法是互补的,而不是不相容的。有研究者发现他们有花时间沟通对方。当然,他们也与其他人研究人员沟通,每次交流,他们观念都会有所转变,而且彼此增进了对对方的认同。不幸的是,斯大林有效地切断了东西通信,这阻碍了但并没有完全遏制他们的交流。维果茨基和皮亚杰都试图将他们的想法传达给对方。在1924,维果斯基读了皮亚杰的《儿童的判断和归因》,他写信给皮亚杰,说他认为,学习是一个社会-文化-历史事件,并送他一份他的1923的书(维果斯基,1924)。之后二人一系列的交流往来开始了,这一直持续到斯大林实施铁幕政策。
列宁1924逝世。斯大林粉墨登场,他巩固了独裁统治,他开始切断了东西方通信,但这个政策只在开始时有一点作用。1926年,维果茨基应要求写皮亚杰1923年的《儿童语言与思维》和1924年的著作《儿童判断与归因》的俄语版的前言。这项工作的结果是,维果茨基受其影响得出人类认识发展四阶段理论(维果茨基,1926)。换句话说,虽然已经在思考人类认知的发展阶段,维果茨基读了皮亚杰的著作将原来的三阶段变为了四个阶段,但他没如皮亚杰给四阶段以时间的设置。
维果茨基又将他的1926年的《教育心理学》寄给皮亚杰。让维果茨基高兴的是,在皮亚杰《儿童语言与思维》的第二版(1926),皮亚杰在前言中承认孩子的学习可能会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在1926,皮亚杰在1923年俄罗斯翻译的《儿童语言与思维》的第二版的前言表明,他很想与苏联心理学家合作。维果茨基反复尝试将他的作品走私去给皮亚杰但难于上天,因为他受到越来越多的斯大林政策下的镇压和邮件的审查。1927年,维果茨基偷偷把他的1926年的《教育心理学》弄给皮亚杰。但皮亚杰直到1932年才看到。皮亚杰读到这本书之后,在他的下一部著作《儿童道德判断》中作了一些让步,加入了一些历史情境的推论。1964,皮亚杰终于能够读到维果茨基1932年写的并试图寄给他的书《思维和语言》。在1964之前,皮亚杰只承认外部语言。然而,在读了维果茨基的作品之后,皮亚杰写道一篇关于内部语言价值的评论。
共产主义垮台后,柯祖林在莫斯科记录在他的1991年的作品中,科祖林指出维果茨基文化历史理论受到两方面影响,一方面是共产主义,另一方面是像皮亚杰这样的西方思想。当斯大林在苏联清扫控制思想的时候,维果斯基的作品就没能发表。科祖林暗示斯大林可能打压维果茨基的作品,因为维果茨基认为学习是一个活动,不符合马克思主义,更接近皮亚杰的想法。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各自影响其外部因素进而引发了内在思考的转变。
三、沟通共荣:新学派的发展和实践的补充
在皮亚杰和维果斯基逝世后,二人的思想却永久地成为发展心理学的里程碑,被不断地验证、讨论、发展。
对皮亚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进行修订、信息加工理论与皮亚杰理论相结合、日内瓦学派本身的变革等原因产生了新皮亚杰学派。新皮亚杰学派代表着皮亚杰理论的一种新发展,它是针对皮亚杰后期理论存在的缺陷而出现的一种新学派。皮亚杰后期理论存在的缺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皮亚杰完全把他的研究局限于认知发展的纯理论研究,忽视了教育和社会因素的作用。同时,在研究儿童的认知时,皮亚杰也忽视了与认知有关的非智力因素的研究,如情感、自我意识、人格等。皮亚杰只研究了认知发展的宏观规律,缺乏对认知发展的微观规律的研究;只强调认知发展的普遍性,忽视了个体之间认知发展的差异性;仅以抽象化和形式化的数理逻辑语言描绘认知发展,没有反映认知发展的本质特征。
维果斯基去世后,他的同事和追随者鲁利亚、列昂耶夫等人在继承维果斯基发展理论的基础上,一直致力于客服其理论中的缺点,继续丰富并发展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新维果斯基学派建立了儿童发展的整合模式,确立了影响发展的决定因素。维果斯基的后继者把他的理论发展成为一种具有内在一致性、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它整合了儿童发展的认知、动机、社会因素等方面的内容,体现了实践唯物主义与辨证唯物主义相结合的立场。维果斯基对儿童发展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对语言和思维关系的考察与分析,对社会语言经过自我中心言语向内部言语转化的心理过程给出了详尽而深刻的揭示。新维果斯基学派没有局限在语言分析上,而是把语言分析与活动分析结合起来,建构起以活动为中心的心理发展分析模式,从而揭示了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诸多更复杂的因素。新维果斯基学派的活动分析法已经被英国新皮亚杰学者所借鉴,他们依此提出了“衍生论类型范式”的研究方法。
可见,尽管在东西方交流困难的时代,皮亚杰与维果斯基的学术思想的交流是有效的,在两人的交流中二人均对自己的理论作出修正并向对方靠拢。而在学术交流障碍较小的信息时代,新皮亚杰学派与新维果斯基学派都在努力改进原理论中的局限并借鉴更多的思想精华以期揭示儿童发展的规律。因此皮亚杰与维果斯基虽然已经逝世,并留下两个看似对立的理论体系,但在今天和未来,这两个理论体系将不断吸收彼此的精华并吸纳其他各派有益的理论和思想和实践经验的补充,在互动互补中走向漫长的整合之路。
参考文献:
[1]Cole,M.,Wertsch,J.Beyondtheindividual-socialantimonyindiscussionsofPiagetandVygotsky.InD.Kuhn(Ed.),Humandevelopment.NewYork:Karger,1996.
[2]麻彦坤,叶浩生.差异与互补:皮亚杰与维果茨基认知发展观比较的新思考[M].心理科学,2004.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