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老社区空巢问题现状和对策研究_行政管理论文

时间:2020-08-21 作者:poter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摘要: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迅速推进,再加上曾长期实行计划生育的政策,使我国的老龄化问题逐步突显。在老龄化背景下,空巢老人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了深入实际探究空巢老人的现实状况,关注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形成尊老、敬老、孝老、爱老的社会氛围,加快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步伐,特进行了社会调查。通过对汉兴街常二社区空巢问题的调查和分析,提出了弘扬孝德文化、完善养老体系、提升社区服务、构建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四方面来解决空巢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城市社区;空巢老人;老龄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D6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0475(2016)07-0079-03
在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中,由于经济的发展,年轻人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生活和社会地位,不断地向大中城市迁移,导致空巢老人作为一种弱势群体在社会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它不仅关系到“空巢老人”自身的生存问题,还关系到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政治的稳定。如今,采取有效措施来处理空巢老人的问题,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幸福安康。相对于农村的空巢老人,城市的空巢老人在生活环境和精神生活方面更显劣势,主要是城市的楼房格局直接阻碍了邻里之间的密切交流,增强了老人的孤独感,这就使得空巢老人在生活料理和精神慰藉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我们通过对城市老社区的调查和分析,针对空巢老人养老问题方面提出一系列的对策及建议,有利于针对性地解决空巢老人面临的难题,可以有效的缓解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困境。
一、基本概念界定
空巢老人:是指没有子女照顾、单居或夫妻双居的老人,主要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有子女但与其分开单住的老人,二是无儿无女无伴侣的孤寡老人,三是儿女远在外地工作或生活,不得已自己生活的老人。
城市老社区:城市社区是指大多数人从事工商业及其他非农业劳动的社区,它是人类居住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一定区域内由特定生活方式并且具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共同体。城市老社区,这里是指20世纪80、90年代建成的老社区。
人口老龄化:根据1956年联合国《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确定的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时,则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大会,确定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1]
二、城市老社区空巢老人的特点与问题分析
(一)资料收集和空巢现状
1.汉兴街常二社区基本情况
武汉市汉兴街常二社区地处汉口杨汊湖,位于江汉区的最北部,与唐家墩、常青街毗邻,占地0.48平方公里。常二社区1994年第一次成立社区居委会,目前属于武汉市的较老社区。据2003年数据统计可知,该区常住居民居民3058户,7333人,外来人员720人,残疾人数86人,低保99户。该区是90年代初的老社区,这里主要以老人为主,老龄化程度较高。在这些老人中像空巢老人、残疾人这样的特殊家庭也比较多。特殊的社区情况使社区的建设变得比较困难。但是,在探索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常二社区提供了较好的社区服务,在汉兴街乃至武汉地区社区建设的成绩都是比较突出的,社区以党建为先导,形成了社区、庭院、门栋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先后获得省级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示范区、省级文明社区、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五好”示范社区党组织称号,丰富的社区服务经验,为我国社区建设及空巢老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2.老社区空巢现状
通过对该社区老年人生活情况的调查,深刻的认识到了城市老社区相较于其他新社区的不同之处,主要得出以下三点结论:一是,该社区的老龄化的比例已经超过了国际上老龄化的标准,老龄化形势十分严峻,空巢老人所占比例是比较大,这加重了该社区在关爱空巢老人身心健康方面的难度。二是,大多数的老人是不和子女一起生活的,独居或者和配偶一起生活,这样的家庭状况使得他们每天生活的氛围变得过于乏味,他们在精神层面上就需要更多的关怀和安慰,这也为解决空巢老人问题,提供了一定的难题。三是,多数的子女由于各种原因在外工作,未和父母一起生活,有一部分自己的孩子也是靠老人抚养,这也让我们在关注这些空巢老人的同时为这些留守的孩子担忧。同时该社区空巢老人的经济状况并不是太好,经济状况的限制也加重了该社区解决空巢老人问题的难度。
(二)空巢老人的特点与问题
1.年龄偏大
在受访的居民中,60岁及以上年龄的占了受访人数的66%,也就代表着受访者一大半都是老人。从受访者的年龄中,我们可以认识到这个社区的老龄化状况是比较严重的,多数在家的也都是老人。40-60岁受访者的所占34%的比例,使我们可以预见到未来该社区的老龄化还将有很大的上升趋势,这也为我们研究空巢老人问题选择这个社区提供了数据上的支持。在老龄化的状况下,这个社区的空巢老人将在老龄化人口中占据着较大的比重,也使得这个社区在提供服务方面就有一定的特殊性。
2.健康状况欠佳,出行不便
在访问的居民中,82.4%的老人是未和子女在一起生活的。这样的情况让我们不禁担心,社区的住房是没有电梯的,由于多数的住房都是多年前的老房子,楼梯是比较狭窄和陡峭的。作为年轻人,笔者在调查的过程中走在楼梯上都是十分小心的,我们难以想象年迈的老人们腿脚不便,不和子女一起生活的他们是如何出入社区的。我们发现该社区多数老人或多或少都有着身体上的不适,这使得他们在生活中需要忍受病痛的折磨,不仅为这些空巢老人的日常堪忧。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日常生活服务方面该社区还未形成一条龙的服务理念。老人们也多数反映社区出行不便的情况,多数老人都面临着健康的问题,各方面的不适,使得他们在雨天、雪天无法实现在社区买菜、买日用品的要求。3.精神需求高,收入来源少
传统文化中“养儿防老”的观念到现在还存在,但是现在空巢老人的现状反映出“养儿不一定防老”。老人越老对精神方面的需求就越高,因为他们大多退休在家,生活很单调,社会存在感很弱。空巢老人需要子女的陪伴,需要儿女们的倾听;需要社会对他们的尊重,能够融进社会生活;具有自身发展的需求,在即将老去的日子能够与时俱进;具有权利需求,无论在家还是社会上,都能够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发挥作用。在子女多数选择离家工作的时候,在物价飞速增长的情况下,空巢老人的收入来源就显得比较单一。多数的空巢老人都是依靠养老金和补贴来进行生活,而很多时候社会的保障未能及时的满足他们的需求,过少的、不及时的收入来源也加剧了他们晚年生活的辛苦。
三、解决空巢问题的对策
我们中国现在老龄人口超过两亿,空巢老人现象较为严重,由此呈现来的社会问题也比较多。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提升养老质量、解决空巢问题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难题。
(一)弘扬和传承孝德文化
孝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包含着丰富的伦理和人文意蕴。历经岁月的沉淀、积累和各国文化的不断交融,新时期的孝文化具有其新的时代特征,孝文化内涵也不断丰富和发展。孝文化中的敬老、孝老思想在解决我国养老问题困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黑格尔曾说:“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种道德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3]随着时代发展,社会竞争力的加剧,工作压力的增加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我国养老问题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形势,子女抽不出时间来陪伴寂寞孤独的父母。赡养父母不仅仅只是从物质方面养老,还存在一个敬老的问题。敬老就不仅仅是让老年人填饱肚子吃饱饭,更重要的是使老人的心灵得到慰藉,感受到来自家人、来自社会的温暖。有的老人丧妻或者丧夫,这样他们自身的情感就出现很大的缺失,能令他们感到慰藉的也只有儿女。敬老养老就要求儿女平时多注意父母的精神生活和情感需求,及时关注父母心理状态的变化,多和父母聊聊天,充分保证他们的人格受到尊重,让他们享受到存在感。目前老龄化的社会背景下,家庭养老的问题考验着新时期的孝德文化。这种考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客观上是不是有孝老的能力;二是,主观上是否具有孝德思想意识。目前,传统的家庭模式已经改变,取而代之的是以夫妻关系为核心的两代家庭模式。快速的城镇化进程,推进了“农村空心化”的产生,也使得农村的养老面临着难题。现代化进程使得子女和父母是分开居住的,这使得子女的孝老意识也趋于淡化。社会老龄化状况和独生子女的双重养老压力,甚至一些人孝德观念的淡薄,使我国的养老问题面临困境,孝道文化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在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带来的挑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构建养老社会保障体系的同时,必须弘扬和传承我国传统的孝文化,发挥孝文化在解决我国养老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在关爱老人方面,我们可以进行“五个一”的孝亲实践活动,“每周给父母打一次电话、每月回家陪一次父母、每年带父母旅游一次、每月给父母做一次饭、给父母做一次体检”,通过小事来表现孝道,逐步形成良好的尊老、敬老、爱老、孝老社会风气,让白发人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二)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无论是城市养老还是农村养老都需要经济支持,要解决中国养老问题,必须建立满足老年人物质生活、照顾护理、精神需求多方面的养老保障体系。我们在城市老社区调查中发现,有些上了年纪的空巢老人患了严重的疾病,因为无力负担巨额医药费和怕给后辈增添负担而没有积极的去接受治疗,主要是靠平时服用止痛药来缓解疼痛,造成了自身晚年被疾病深深地折磨,苦不堪言。这种情况存在我国的大部分生活贫困的空巢老人家庭之中。虽然我国建立了基本的养老保障制度,建立了社会救助体系,但是,目前我国主要的养老模式还是旧式的家庭养老。家庭养老这种旧有的养老模式所造成的经济负担对一般家庭而言还是挺大的,尤其是现代社会独生子女的家庭负担就更重,所以保障老年人生活负担就需要我们从社会养老方面寻找突破口,优化整合社会资源,逐步增加社会养老机构的数量,提升社会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利用社会大众的力量来缓解养老问题的矛盾。
同时,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还很不完善,救助水平有待大幅度提高,在看大病时的报销比例还需要不断加大,否则就无法从根本上有效的解决社会上“看病难,看病贵”的工薪阶层和农村家庭的现实困境。政府应当相应的在一部分经济条件不好的老社区和生活条件不好的家庭,有针对性的提供定期的、免费的上门医疗、体检服务,这样能够让老人及时发现身体的不适,得到及时和合理的治疗。
(三)提升城市社区服务水平,构建社区生命共同体
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逐步提升社区的服务水平,积极构建社区生命共同体,努力保证空巢老人能够感受到来自社区的关怀和爱,拥有一个安定美好的晚年。所谓的社区营造,其实是借鉴日本以“建立社区文化、凝聚社区共识”为主要目标的“造町运动”。该运动主要以提高居民生活品质和环境质量,培育居民的公民意识和本土意识。[2]在如今大多数年轻人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工作条件,选择离家工作的情况下,要培养他们重建故乡情感的意识,通过自己的方式来建设自己的家乡,关爱家乡的老人,积极为家乡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让空巢老人在社区也有归属感和尊重感。
社区人员在提升服务的过程中,还要认识到加强社区邻里关系的重要作用。坚固的城市套房使得邻里之间相互交流的机会和时间大大减少,促使邻里之间减少了沟通,作为老年人一方面要适应因为退休带来的工作上的中心的缺失,另一方面还面临着如何打发大量的空闲时间的问题。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加强邻里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能够增加老人交流的范围,充分减少老人的空闲时间。社区服务人员要积极采取多种方式来促进邻里沟通,可以通过招募大学生志愿者的方式,积极开展健康照顾、关怀老人的活动,组织社区老人聚餐,合影和日常运动的竞技活动提升他们对待生活的热情,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感情沟通。社区应适当的照顾有特殊困难的空巢老人对他们建立一定的应急呼叫系统,及时的关注他们的困难,使他们迅速的得到帮助。应当鼓励老龄化程度较高的社区超市、蔬菜市场提供一定的上门送货服务,减少老人出行的不便。
(四)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
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倡导和支持下,出现了许多志愿服务的优秀公民,为广大人民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但是,我国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还很不完善,许多志愿服务形式大于内容,并未实现志愿服务的真正价值,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很多人、很多机构,仅仅是为了自己的某些利益上的需求,匆匆在一些社会志愿服务机构做面子工程。对于这种形式的志愿服务,它带来的坏处是隐形的和持久的。在关爱空巢老人的实践中,必须努力构建完善的志愿服务体系,真正做到以空巢老人为核心,真正为空巢老人着想,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让孤独的空巢老人能够在晚年的时候感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深深的善意。
我们要建立健全社会志愿服务的准入与培训制度,提升志愿者的能力和素质。建立全国联网的志愿者数据库,及时更新志愿者的信息,并通过考核对志愿者进行资格认证,及时发现不符合志愿服务标准的人员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为了更好地提升公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我国应当对优秀的志愿服务者提供一定政策上的支持和保障,如不定时的给予荣誉称号的鼓励,在住房和养老方面给予一定的优待,并且要给予志愿服务组织一定上的资金支持,保证它的正常运转。
参考文献:
[1]专家.破除养老“双轨制”需调整既得利益.[EB/OL]人民网,2013,(09).
[2]顶康乐,黄丽玲.台湾地区社区营造探析[J].浙江大学学报,2013,(6).
[3]王造时译,黑格尔.历史的哲学[M].三联书店,1956.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