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民族素质的竞争,其本质上是教育的竞争。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离异家庭的增多、独生子女的教育失当、不同所有制下的利益主体、社会组织和就业形式等因素,使我国高等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方式的影响更为突出。需要切实增强当代大学生的人格素质、道德素质和角色素质,而人格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出发点和归宿。人格在不同学科层面有不同的概念,心理学层面的人格指气质和性格的总和。伦理学理论认为,人格是“善的化身”和“合理的道德良知”,而所谓的“健康人格”是指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明确的奋斗目标、顽强意志、行为准则、探索精神和社会责任感、高尚道德品质和情操等。人格教育是指教育对象形成系统、健全与和谐的人格,“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教育过程。健康人格是履行法定义务、理性创造生活、完善自我的必要途径。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规律.进行健康人格教育,发现并矫正其人格障碍,完善大学生健康人格培育时不我待。
1当代大学生实施人格教育的重要性
1.1实施人格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
构建和谐社会的诸要素中,首要的是实现人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终极目标。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培育他们自身和谐,必须具有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自然、社会的关系,自觉融入自然、融人集体、融入社会。
1.2实施人格教育是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障
我国正处于“两化叠加”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严格。面对激烈的残酷竞争,当代大学生只有具备健康人格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生计调整,更加需要具有强烈的奋斗精神和顽强的意志的复合型人才,不仅需要鲜明的个性与良好的综合素质,而且要与社会发展趋势相一致。人格教育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增长才干的重要保证。
1.3实施人格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客观要求
世界各国都把教育作为经济振兴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并制定和完善教育发展战略。我国确立“科教兴国”战略,就是要迅速发展科学技术,促进民族精神、完善国民人格、健全民主政治。人格教育从根本上实现人的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2当代大学生人格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2.1自主意识有待健全
当代大学生个性比较强烈,凡事大都有自主意识,甚至不听家长和老师的合理建议。这一方面说明他们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但正是由于应试教育中的抹煞大学生的人格塑造,管制式的模式化教育观造成了他们的逆反心理,表现出顽固的意志活动.这不符合现代社会对自主意识的要求。其危害是导致其自制力的减退和智力的下降.不利于他们健康发展。尤其是需要他们决定或独立完成某事时,凸显了较强的依赖性,或无原则地服从,处于非常被动的状态。
2.2自我价值定位有所偏颇
当代大学生多为独身子女家庭出身,自我意识比较强烈,为人处世多以个人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比较关注自我利益,很难正确处理他人、集体和国家利益的正确关系,甚至多以自己不太成熟的经验来认识和解决问题。有些大学生受到社会上一些偏激宣传,不求真务实,更不愿意做一些比较辛苦、琐碎的具体工作,久而久之养成了眼高手低,不切实际的弊病。一旦遇到挫折或麻烦,很快怀疑自己,甚至陷入自卑情绪,心理素质较差。
2.3情绪化倾向较为凸显
当代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一旦受到不健康情绪的影响,在学习和做事时容易走极端。尤其是受到挫折或失败容易冲动或情绪低落。长期的应试教育培育了他们极强的竞争意识,有效促进了学习和工作,但受到这种情绪错误的引导和控制,容易向消极方向转化,甚至对他人产生较强的攻击性行为。这种情绪具有短暂性,一般很快会在短时间内转向平静甚至低落,并对错误行为产生悔恨.极易造成教育工作的被动。
2.4人际交往能力比较欠缺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需要正确处理与家长、老师的关系,要学会尊重对方和平等的交往意识。当代大学生因为人际交往比较频繁,在现实交往中容易产生抵触情绪,缺乏交往的经验和技巧,造成交往困难,尤其是与家长等长辈交往容易产生分歧和矛盾。在同学间的交往中,由于以自我为中心,难以照顾他人利益与感受,造成与同学和谐相处较难,甚至造成一些人孤立:也有些大学生因负担过重,与别人交往的机会较少,渴望交往,但缺乏正确的交往原则和技巧,便盲目追随,给一些违法犯罪分子留下空间,甚至导致荒废学业:还有些大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产生自卑心理,缺乏平等交往意识而恐惧社交。在处理男女两性关系上,拿捏不好分寸,不恰当地掺杂男女情爱因素,过早坠人爱河,以至于影响自身学业和发展。
2.5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较差
大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习生活主要围绕着成绩转,学校管理比较僵化,学习内容枯燥,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各种兴趣小组等社团的培育,造成当代大学生创造力较低,动手能力较差。在理论学习中也很难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更难以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
3当代大学生人格教育缺失的原因
3.1社会文化是造成大学生人格教育缺失的文化原因
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形成和发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人的性格、价值观等影响尤为深远。随着国际化程度加深,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和生活压力陡增。一是全球化进程加速了各国经济文化交往交流,也带来了不同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我国开放程度不断扩大,学习西方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之际,西方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潮同时袭来,使一些大学生对中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产生怀疑:二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引起传播渠道和方式的新变化。网络技术丰富和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和渠道,但多元信息侵扰着大学生人格教育:三是现代社会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和快速的生活节奏改变和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功利化和物质化倾向日益明显。他们比较关注完善自我和适应社会,为就业殚精竭虑,比较忽视国家利益和他人利益。为就业不断考取各种资格证书,外语、法律、计算机等相关技能受到重视.一些基础学科和人文学科日益边缘化,学习的功利化和速成化倾向比较严重。
3.2学校教育成为制约大学生人格教育的重要原因
人格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但高校出于就业等因素继续强化竞争意识的培育,比较忽视大学生的个性教育和健康人格塑造,这种片面性教育不利于形成大学生的良好人格:一是重“做事”轻“做人”的教育。我国高校非常重视对大学生的成才教育,但却比较忽视成人教育。随着高校专业的不断细分,实用化取向非常明显。高等教育非常重视科学教育,而道德教育、生活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成人教育的缺失使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比较淡薄;因此,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使为人与为学分裂,也使目的与手段倒置,和谐人格难以形成:二是重外部驱动轻内在启迪。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注重单向灌输,十分重视道德宣讲和理论灌输,大学生对新的道德取向与道德规范缺乏判断。难以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很难调动他们积极适应社会的能力和素质;三是单一引导重于多维协同。影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原因众多,但仅高校来说,各门课程教学未能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尤其是专业课程。高校师生员工必须采取协同培育方式,切实做到全员育人和全过程育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四是大学生思想教育重于教师人格完善。良好的教育模式必然使师生同心同德,教师不仅要学识渊博,更要有高尚的师德和人格魅力。教师的思想、学识、言行和品格对学生有巨大的感染力和引导力,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和效果。但市场经济的不正当竞争和不良的社会风气,加之高校教师的职称压力,往往在学术上急于求成,使一些教师缺乏社会责任感。这些都需要不断完善教师人格。
3.3家庭环境是大学生人格教育缺失的基本原因
大学生在进人大学之前很长时间都生活在家庭中,父母的认知和为人处事方式对他们影响很大。家庭教育对大学生人格的影响是很深远的,有些父母对孩子溺爱多于教育,包办学习之外的一切事情,从而导致子女的依赖和自私的特征。当前,大学生自杀、自残、出走等事件的成因,几乎都少不了家庭教育的阴影。家庭教育成功的关键是父母能否足够真正理解和尊重孩子。在教养方式上切忌简单、粗暴家长式做法。消极的教育方式将导致孩子不健康的性格特征。孩子的人格是在与父母互动发展和磨合中陆续形成的,好的孩子性格是不断鼓励而养成的,有利于形成利他行为模式。
3.4大学生自身是人格教育缺失的关键
一般认为,先天遗传和生理、心理的健康状况是影响人格形成的内部因素。高校大学生在校期间生理结构的发展和变化.影响其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是先天遗传因素或后天因素。每个人的成长经历必然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不同的成长和教育环境造成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同,也影响着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和对真、善、美的追求,开拓创新,积极进取,加强思想品德修养,磨练意志,铸就健康的人格。大学生把健全自身的人格作为成长成才的基础,他们只有具备和谐人格,才能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特色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4增强当代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对策和措施
人格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原则、实施途径和方式具有多元性,其功效更是莫衷一是。搞好高校人格教育需要根据人格教育的原则和我国大学生人格教育的现状,对症下药,方能见效。
4.1大学生健康人格教育的重点是人格素质的系统培育和发展
大学生健康人格是其人格整合的过程,在他们少年时期人格形成基础上,全面整合人格素质,继承和发扬原有人格品质,根据时代特点和社会需求改进和完善新的人格成分,需要不断与时俱进、历久弥新,把不同的人格成分进行调整,实现生理与心理相协调、思想与行为相一致,更重要的是知识、能力、品德三者的协调发展。
4.2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教育的基础是增强综合素质教育
人格的核心要素是其内在素质,一个人的境界、胸怀和格局大都与其文化素质相关,制约着人的综合素质。文化素质是构成现代人格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在知识经济时代,只有不断丰富知识,增强社会历练来提高自身修养,成为逐步完善自我的重要基础。科学求真,臻于至善,艺术求美,信息化加速了知识的更新和传递,对大学生人格教育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4.3大学生健康人格教育的核心是激发自我意识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会思维,人的自我意识受到其思想的控制,并直接制约着个人行为。外界教育无非是激发受教育者的内在积极性并发挥作用:因此,人格的发展和完善是个人自觉的过程,主要是个体人格自我意识及其努力的成效。大学生独立性、自主性日益增强,是自我意识发展的最佳阶段。高校必须满足现代社会需要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千方百计完善大学生人格,激发其自我价值,改进人格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唤醒并强化自我教育意识。
4.4开展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教育是强化大学生健康人格教育的有效途径
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心理调适能力,矫正行为偏差等,进而促使大学生人格健康发展。但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教育的广度和深度都比较有限,未能为人格教育缔造良好的基础和环境。力求知、意、行、情相统一,逐步形成健康和谐的人格。但仅凭认知教育无法自然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情感、意志的转化需要中间环节,重在过程的监控和管理。人格教育不能排除情感教育,不断推进家庭、社区、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挫折感和社会责任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学会化解误会和冲突;拓宽和加深社会实践活动,注重培育人的社会性,努力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通过各种教育使他们勇于承担其社会责任,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格教育;激发人的自由自觉的本性,促进入的各种潜能的发挥,以便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体意识和公民的主体精神。
4.5大学生健康人格教育的重要保障是优化育人环境,形成人格教育合力
人格是在遗传基础上通过社会环境作用形成和发展而来的。环境的优劣与良好人格的形成关系重大。优化育人环境就是要整合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形成教育合力,是人格教育的关键。高校对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发展责任重大,不仅高校齐抓共管、形成合力,而且需要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才能获得良好成效。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必须步调一致,直面大学生生存和发展的矛盾和冲突,为增强当代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实效性做出各自的贡献。
[版权归原杂志和作者所有,第一论文网DYLW.NET摘录自《未来与发展》,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仅供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