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的社会是一个浮躁的社会,浮躁就像是一种病魔与幽灵,正在侵蚀着人们的心灵,经常使人出现心不在焉、坐卧不宁、缺乏耐心、自寻烦恼、喜怒无常、焦虑烦躁、患得患失等症状,它更是在挑逗人们的意志.让人失去前进的目标而一事无成。高校也不再是封闭的象牙塔,这种社会上的浮躁之风也会渗透其中,对学校的教师、学生都会产生影响,尤其是青年教师这个群体。中共中央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提出了要高度重视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切实加强对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引导,足见高校青年教师在当前高校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中的特殊地位,以及高校青年教师思想行为中也的确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旨在透过高校青年教师在社会转型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大环境下所表现出来的种种不适应所产生的情绪焦虑与行为的浮躁现象,深入分析其产生的根源,从而为舒缓其不良隋绪和对其行为进行正确引导提供对策与建议。
1当前高校青年教师行为特征出现焦虑与浮躁的表现
1.1高校青年教师对于自身的职业认同不高、充满了抱怨情绪
高校教师在外人眼中是令人羡慕的职业,因为青年教师是一群学历高、收入稳定的群体,正如围城所描述的那样,处于高校之外的不知有多少人渴望进入高校成为它的一员。但是近年来,高校的门槛却越来越高,从教师序列所需要的条件来看,博士已成为入门的基本条件,许多“985“211”高校在进人的标准上甚至还加上了本科出身、海外背景、发表论文数量等附加条件;因此,青年人必须经过多年的学习奋斗、“过五关斩六将”才能如愿以偿地成为高校教师,按理说他们的成就感与幸福指数会较高。但是,各种调查均显示了一个共同的结果,就是身处高校之中的青年教师对于自己的职业认同感并不高,自我定义或自嘲为“青椒”,在这个词的背后,关于青年教师的描述都是“辛酸”“无奈”“困惑”“重压”“挣扎”等消极词汇,认为高校青年教师处于学术的最底层,做最辛苦的研究,可是却很难以第一申请者去申请课题,做出科研成果之后,也很难署名为第一作者,他们所需要做的是,在年轻时默默为导师、课题负责人作“嫁衣”,等待媳妇熬成婆,才能出人头地。除了科研压力之外,青年教师还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也就是说,既要搞学术研究、写论文,也要传播知识、教书育人,可谓是“压力山大”苦不堪言!高校青年教师真的有那么“苦”吗?苦不苦只有当事人自知。
1.2初入高校职场的青年教师在身份转型过程中普遍缺乏归属感
俗话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学生时代的角色定位与任务要求比较单一,可以说绝大多数学生是在比较单纯的学习生活环境中完成了自己的学业生涯,很多人带着对于未来职业发展的美好憧憬成为了高校教师的一员。但是,当真正进入高校职场之后,许多青年教师在职业身份转变的过程中并不顺利,他们要面对太多的不适应和承担多样化的任务与考核要求。目前,大多数高校在对教师进行聘岗、考核以及职称晋升等方面,都开始实行较为严格的制度管理,有些高校已经实行了一种“非升即转”、“非转即走”的考核评价制度,这使得青年教师顿感高校竞争环境的残酷性和巨大的竞争压力,这对于还没有对这种竞争有着充分准备、还不能迅速适应这种竞争的青年教师在思想认识上产生了情绪波动。同时,高校又是知识分子扎堆的地方,高校的人际关系往往要比一般领域复杂得多。处理好高校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也是一门学问,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与积累。有些自身条件较好、能力较强、人脉关系好的青年教师,很快就被吸纳到已有的科研团队和教学团队之中,但这毕竟只是青年教师的一部分。绝大多数青年教师往往游离在现有团队与组织之外,其成长发展主要靠自己的摸索和个人的单打独斗,从而使他们对于组织缺乏归属感。
1.3新的职业环境中提出的规划与目标难以实现带来的焦虑情绪
青年教师大多数拥有博士学位,至少都有硕士学位,也的确想在新的岗位上大显身手、大干一番,于是制定了包含着较高目标的职业发展规划.比如收入要达到多少、尽快摆脱目前收入较低的经济窘境;几年之内申请各类高级别的课题多少项、发表高水平论文多少篇、尽快实现职称的晋升。而一旦实现职称的晋升,其个人的职业发展就进入了一个良性的循坏状态;因此,不少青年教师也是蛮拼的。但是,许多青年教师忽略了这样的问题,即理想目标的实现是受制于多重因素的,比如包括个人的基本能力与努力程度、政策与标准、社会环境因素等综合要素,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天时、地利与人和”而非个人的一厢情愿所为。而当前,尽管随着国家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推进,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了非常好的环境与机遇,使一些能力强、有思想的青年教师得以脱颖而出、快速发展。但是,能够得到命运如此关照的毕竟只是少数,对于多数青年教师而言,他们在教学、科研方面的成长、尤其是要取得具有可显示性的指标,还是需要有一个较为漫长和需要付出的艰苦的过程。“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是金子总会发光的。青年教师本身需要有一个耐得住寂寞的爬坡过程,只是当前社会、包括学校对于青年教师的宽容度不够,有些揠苗助长的嫌疑,这就使青年教师不得不按照既定的要求来安排自己的规划。一旦短期内期待的目标没有实现,要么怀疑自己的能力,要么抱怨各种各样的不公平,从而出现情绪的焦虑不安。
2各种压力是导致高校青年教师行为焦虑与浮躁的主要根源
按理说,在高校做教师是多少人期盼和羡慕的职业,但是,高校青年教师却普遍存在着情绪焦虑波动和行为浮躁失范的现象。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果,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不会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但各种原因归结在一起,应当和一个核心要素有关,即承受的压力过大。笔者在调查的基础上,将高校青年教师承受的压力大致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来自社会环境变化产生的压力。
人在社会中生存,就不得不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而且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既没有超凡脱俗的条件,也不可能做“鸵鸟”学阿Q,人只能努力地改变自己而不能期盼让环境来适应自己、来改变规则。这不是简单的“宿命论”,而恰恰是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的现实。对于青年教师成长造成压力的环境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宏观的社会大环境,二是微观的学校小环境。
第一,从社会大环境来讲,当面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人们的思想认识、个人的能力水平与这个迅猛变化与快速发展的社会的要求不能匹配,未来对于人们而言充满了不确定性。当人们不知是为什么而生存、为什么而活着的时候,其前进的目标就变得模糊与渺茫、价值观就会发生变化甚至扭曲,整个社会充满着一种浮躁之气。这种浮躁之风往往通地一定的载体向世人传递。比如当前充斥在不良媒体上的:金钱至上、快速致富;一夜成名、光宗耀祖;灯红酒绿、价值扭曲。而传播正能量的东西却被阻挡。同时,社会环境就是由人组成的,一切的一切就在于人与人之间的比较。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说得就是这种情形,比收入、比地位、比家庭、比子女、比父母等等,总之,一切都可以纳入比较的范围。比的结果不是鼓励人们努力奋斗,而是投机取巧。生活在高校的青年教师也难免不受其影响,用社会上的标准来衡量自己成功与否、幸福与否。一旦不能达标,就会对自己的思想认识、心理与行为造成不良的影响。
第二.从学校小环境来看,当前高校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而竞争的实质在于人才之间的竞争,从而造成不同层次学校之间在教育资源的分配、教师工作的环境与条件、收入待遇等方面形成巨大的差别。过去是按照“985”“211”普通高校来划拨资源:新一轮的改革是按照“双一流”、“三一流”的思路.各个学校于是就把竞争中可显示的指标基本上都分解到教师的人头上.于是就出现了高校之间对于教师考核要求之间的竞争.而且呈现出逐年攀升的势头,以此,身处其中的教师都感到巨大的压力。其实,高校这种人事制度的改革对于办大学的根本——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夯实教学之基的作用基本不大,只是高校之间在一个“莫名其妙”的排行榜上争来争去,倒是催生了一个巨大的利益链——论文发表的形成,为少数所谓的圈内“大牛”在职称评审、项目评审、成果评奖等方面产生学术腐败提供了土壤。反而容易使少数青年教师铤而走险、行为失德失范。
2)来自对待工作不同态度产生的压力。
把要做的事情看成是职业要求和事业追求有着本质的区别。职业是今天干完明天还得干,事业是今天干完明天还想干。以此,我们可以将高校青年教师分成两类,这两类人对于工作的态度、对于个人的要求有很大的差异,从而产生的压力也是不同的。
第一,把事情当做事业来做的一类人,他们在工作中的压力主要来自自身。做事要求完美的性格、不甘落于人后的处事态度、追求更高更强的目标,是这一类群体的普遍特征。在常人眼中,这一部分青年教师往往都能够取得比同年龄段教师更大的成绩和被视为是成功的典范,殊不知完美主义者一般都会活得很累很累,承担着巨大的压力,但这种多属于自加压力、“痛并快乐着”的一类。追求完美的人在性格上往往有一个缺陷,就是对自己要求过于严格,容不得自己有一丝一毫的松懈,他必须使自己始终保持着良好的进取状态、必须时刻控制着自己的情绪、不允许自己出现焦虑和忧郁的心情、必须不断地鞭策自己,尽管可能他已取得了很好的发展成绩,即使既定的目标已经实现,但仍然觉得自己处处不如意,还有更高的目标没有实现,当然他对别人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对于这种人,借用心理学的原理分析,在他们的性格中往往存在着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他们对现实的我感到并不满意时,就千方百计地把现实的我隐藏起来,怕别人识破。他不断对自己的人生极限进行挑战,总是为了下一个目标、为了别人而活着。对自己的期望超出了一定范围,就会给自己增加过多的压力,就会束缚自己的手脚,反而容易失败。正如莎士比亚说过的,“最理想的境地总是不可达的,但是人们往往不知道应该退而求其次”。
第二,而我们所研究的青年教师多数达不到这一境界,他们更多地是把作为教师看成是安身立命的职业,他们对待工作的态度更多地是受外在因素的影响.因为考核而不得不完成教学与科研基本任务,为了应对检查而不得不考虑一下教学的效果,为了尽快的晋升职称而不得不申报课题、发表论文、争取获奖等等。随着考核的要求越来越高,不能不断学习的青年教师必然感到能力的恐慌,无法适应岗位的要求,特别是面临着晋升困难、感到前途渺茫而倍感压力。这种被动式的发展往往由于内生动力不足、自身能力与现实要求又不匹配,导致他们在人生与职业发展的道路上会显得处处不尽如人意。过去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种说法,即“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都怪自己命不好。”这种看似有些宿命的观点,其实掩盖了一些人因惰性过强而导致的丧失机会。俗话说,机会是属于那些有准备的人的。而且这一类青年教师往往通过转移压力释放对象来求得心理的平衡,比如怨没有“千里马”、怨“不公平”的竞争环境、抱怨学生素质太差,等等。
3)来自现实生活困惑产生的压力。
追求体面的生活质量是新一代青年人的理想目标。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在现实生活中主要面临着收入、住房、婚恋与家庭等方面的压力。具体表现为:
第一,从收入来看青年教师正处于事业的爬坡期,除了极少数优秀的青年教师以外,正处于用钱高峰阶段的青年教师,因年龄、职称、贡献等方面的差异性,使得青年教师与老教师相比在收入方面(基本工资+岗位津贴)还有很大的差距。这对于有了孩子或正在准备成家的青年教师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尤其是当青年教师有了孩子之后的经济负担陡然而生。有些青年教师的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父母或多或少地还能够在经济上给予一定的贴补,而许多来自农村或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青年教师,他们的家庭已经倾尽所有供他们完成学业,再也没有能力继续支持他们时,青年教师们除正常工作获取报酬之外,还必须花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进行创收,身心颇感疲惫。而且学校与学校在收入方面的差距越拉越大,同工不同酬的不公平感油然而生。
第二,在目前社会高通货膨胀、尤其是房价居高不下的情况下,住房问题几乎是压在所有工薪阶层头上的大山,高校中的青年教师也不例外。现在除非地处三四线城市的高校面临的房价压力稍小一些(但收入也低得多)和部分高校自主建房、没有实行全产权的房子价格要比社会上商品房的价格低一些外,大多数深处一、二线城市,尤其是特大型城市的天价房价,对于初入职场、几乎没有什么经济积蓄的青年教师来说近乎天文数字。有人也会这样说,房价问题不仅仅只是高校青年教师面临的问题,比高校青年教师困难的群体多得多。笔者认为,高校青年教师对于生活的期望值要远远高于社会上大多数同龄群体,他们的压力更多的来自于自己期望的目标与现实的境遇,以及实现期望目标的时间太长而产生的压力。
第三,婚恋与家庭。青年男女相爱相恋、组成家庭,这本是人之常情,但目前在高校青年教师中.这一条也成为其压力产生的重要渊源。高校青年教师由于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的校园环境中、在学业完成之时却发现自己的年龄已不再年轻.尤其是一些学历高、各方面还比较优秀的大龄女教师,正因为她们的优秀,一些条件次之的男青年只能仰慕而不敢追求,而她们自己也不愿意降低条件而草率成家,这样一拖再拖,一不小心就成为了“剩女”。而高校男青年教师为越来越高的婚恋成本、其中最核心的就是为准备婚房产生的经济负担而发愁与焦虑。
3结论
高校青年教师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越来越重要的一支力量,在教学与科研中发挥着他们不可或缺的作用。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出发,他们既有解决当前处于基本的、较低层次的生存、发展需求,也有需要得到他人与社会的认可、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更高需求。在今天整个社会处于转型、变革之际,整个社会环境处在一个浮躁氛围当中.高校青年教师所表现出来的情绪焦虑与行为浮躁的状态,一是正常的、二是表面的。我们的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既不要对当前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动态出现一些波动而感到问题过于严重,也不要无视青年教师的一些思想问题和现实困难。为此,中央要求:“各高校党组织要切实把加强青年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作为高校党建工作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来抓,关心青年教师,及时掌握青年教师思想动态,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引导工作,帮助青年教师在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上全面进步”。除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切实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关心关注,及时发现并努力解决青年教师在生活方面的困难,加强对青年教师在业务发展方面的指导,同时,在温暖关怀中增强教育效果。考虑到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的生活工作压力比较大,要积极关注青年教师心理健康,通过加强教育,提高青年教师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提高自我调试能力;通过组织开展文体活动,加强青年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增进同事之间的友谊和情感支持。通过建立健全相关教育咨询机构,及时发现青年教师心理问题,进行有效干预。
[版权归原杂志和作者所有,第一论文网DYLW.NET摘录自《未来与发展》,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仅供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