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工作是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主要目的是培养一大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骨干人才、党政干部队伍后备人才、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江苏同时设立了985村官计划。2014年5月30日,中央组织部召开全国大学生村官工作座谈会,进一步明确了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定位:一是培养了解国情、熟悉基层、心贴群众、实践经验丰富的干部、人才;二是增强基层组织建设、促农村发展、让农民受益。
摘要:由于个人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广西女大学生村官在履职过程中出现了相对突出的定位偏差问题,对她们的成长和服务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为此,应指导女大学生村官端正职业定位,同时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以正确引导女大学生村官成长。同时,女大学生村官也应自强自立,从自我角度调整职业定位偏差。
关键词:女大学生村官解决路径定位偏差
自“大学生村官计划”推行以来,一批又一批女大学生村官来到条件艰苦的广西农村地区,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与此同时,由于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女大学生村官群体定位偏差相对突出,对她们的职业生涯和社会贡献都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为此,很有必要对该问题及其解决路径进行探讨。
一、女大学生村官定位偏差问题调研
相当一部分女大学生村官从履职之初,就在职业定位上出现了偏差,她们往往把选择当村官作为缓冲就业压力的避难所和下一步发展的跳板。笔者多次听到女大学生村官谈到,有的同事尽管已经考取了村官资格,但因为同时在城里找到合适的工作,立即放弃了村官的机会。有女大学生村官告诉笔者:“我们的大部分人生经历,主要是从一个校门到另一个校门,大学生村官任期3年不算长,但却使我们的社会经历跃上一个台阶;如今考公务员、考研的竞争相当激烈,大家都在削尖脑袋寻求加分或者优先录取的途径,而考公务员、考研对有担任村官经历者倾斜的政策,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吸引力。”翻阅2013年《广西面向全国选聘大学生村官公告》相关“政策待遇”,其中有如此条文:“各级党政机关注重从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优秀大学生村官中招考公务员,并保证一定的录用比例。在县(市、区)、乡镇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中优先聘用大学生村官,逐步提高面向大学生村官考录公务员、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比例”。聘期工作表现良好、考核合格的,报考硕士研究生可享受初试总分加10分的优惠政策,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其中报考人文社科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初试总分可加15分”。这些对大学生村官的倾斜政策,对于知识基础较好的女生而言,确实是个很强的助力器。
据部分女大学生村官反映,社会环境对女大学生村官的定位偏差起到了很大的推波助澜作用,使她们总觉得自己是以“外人”的身份介入村务管理。这在非本地籍的女大学生村官身上表现得更加明显。在一些村务管理工作会议上,由于她们严格意义上不属于正式的乡镇干部,更兼是外地人,所以对一些问题不便于提出意见,或者因为提出的意见“基本没什么作用”而干脆不提。在与其他村干部沟通时,同样也因为自己“村干部助理”身份的问题而缺乏底气,只负责把上级部门的意见传达到村里,至于村里怎么处理,只能“听支书安排”。对于村干部而言,女大学生村官涉世未深,有些想法脱离实际,对她们的意见不愿意听,再加上村干部文化基础差,或者疏于文事已有多年,对电脑等办公设备不能熟练掌握,所以干脆交由女大学生村官全盘负责村务档案管理工作,一则“人尽其用”,二则“耳根清净”。而村民对于女大学生村官平时还算客气,一旦涉及一些切身利益问题,很快就流露出“还不到你外来娃说话的份”的做法。
女大学生村官的定位偏差必然使她们的工作实效大打折扣。她们在介入村务管理工作中,往往以“做客”的姿态对待,不能对之投入足够的精力和能力。笔者就已经对就任村官2年以上的男女村官进行了访谈,访谈的主题包括“对村官工作的满意度”、“村官工作与自身价值观、人生观的冲突”和“村官任上工作潜能发挥”。
我们先来看看男女大学生村官“对村官工作的满意度”的调查数据整理概况。
图1男女大学生村官对工作的满意度调查概况(单位:人)
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农村工作两年之后,男生村官对工作的满意度要比女大学生村官高,表示愿意继续留任的男生村官也高于女生。反之,对村官工作表示“一般”或者“不满意”的女生则高于男生,欲另寻出路的比例,女生也高于男生。这说明带有“其他想法”而参加村官工作的女生,一部分人的“其他想法”并不随着工作开展和时间推移而消退,甚至愈发强烈。
我们再来看一下“村官工作与自身价值观、人生观的冲突”的调查概况。
图2男女生村官对“村官工作与自身价值观、人生观的冲突”调查概况(单位:人)
从上图的数据和比例中,我们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男女生村官都认为村官工作与自身价值观、人生观“有冲突,但尚能平衡”;这说明他们大部分都能正确对待“人生理想”和“现实工作”之间的关系,善于找到心理平衡点并全力以赴地投入工作中。
但另外一方面,选择“冲突较大”的女大学生村官的比例高于男生村官,选择“没有冲突”的女大学生村官的又低于比例又高于男生。这说明较多的女大学生村官在“人生理想”和“现实工作”问题上迟迟没有找到平衡点。曾经有一位女大学生村官就该问题对笔者做了如下“补充说明”:“如今在接受高等教育上,‘巾帼不让须眉’,尤其在哲社、经济、文学和外语等专业,更呈现‘阴盛阳衰’的情况;担任村官的女生,其文化基础与普遍高于男生,因此,想通过考公务员、考研来改变命运的想法也比男生强烈。”这一“补充说明”,恰好为部分女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中的“心理落差”高于男生村官做了很好的注脚。心理落差大,想法多多,顾虑重重,这必然会使部分女大学生村官无法正常发挥工作潜能。我们再来看一下“村官任上工作潜能发挥”的调查数据情况:
图3男女生村官任上工作潜能发挥的调查概况
结合调查数据和随后开展的针对性访谈,我们可以了解这些情况:选择“充分发挥”工作潜能、全力以赴投入工作的男生村官比例高于女大学生村官;选择“基本发挥”工作潜能的男女生都占了多数,但男生村官比例高于女大学生村官;选择“力不从心”的女大学生村官比例高于男生村官,这除了客观原因之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小部分女大学生村官由于需要腾出时间和精力来复习考公务员和考研,从而影响了对村官工作的投入。男女生中都有极个别“不愿发挥”潜能的,这是因为他(她)们名义上担任了村官,但家庭通过各种“背景”关系将其“庇护”起来,使其脱离烦琐的村务工作,专心复习考公务员或者考研。从女大学生村官的成功案例中可以看出,她们必须经历一段较长的磨合期,方能在村务工作中左右逢源。而女大学生村官置身事外和村民村干部的不信任,显然不利于她们度过磨合期。
二、解决路径
(1)政府指导女大学生村官端正职业定位
笔者研读了近几年广西选聘大学生村官的政策,看到了大学生村官待遇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大学生村官群体的关怀。如2013年之后广西大学生村官的聘用待遇除了落实国家“按本地乡镇录用公务公事员工资收入水平补贴津贴标准”的政策外,还根据广西实际增加了以下条款“自治区统一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享受大学生村官重大疾病医疗补助基金,按照当地对城镇企业职工的规定,参加相应社会保险。”但是,“选聘到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为‘村级组织特设岗位’人员,非公务员身份”的规定,还是影响了社会和女大学生村官本人对“大学生村官”职位的定位,并进一步影响其工作潜力的发挥。为了改变社会各界对大学生村官“临时性”、“过渡性”的工作定位,笔者认为应该进一步推进大学生村官机制的长效性和衔接性建设,这也是提高女大学生扎根基层,服务农村的动力所在。
1、从区政府层面推进机制建设的长效性和衔接性。一是为大学生村官身份正名,有利于社会各界改变大学生村官“编制外”人员的成见。为女大学生村官放下心理包袱全心投入村务工作而奠定了政策支持。二是为大学生村官工作建立长效机制。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优秀、党员群众认可的党员大学生“村官”,可通过推荐参加村党支部书记、副书记选举;到村任职一年以上的优秀大学生“村官,可按规定程序参加村委会主任、副主任选举。对留任村党支部书记、副书记、村委会主任、副主任的,任职期间继续纳入大学生“村官”名额,保留大学生“村官”工作、生活补贴,同时可享受同级村干部补贴。三是为大学生村官扎根农村创业创造条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创办大学生村官创业基地,积极为大学生创业发展提供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