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
国家的外交方针或外交取向是指国家对外部国际环境的总的态度与承诺,是其实现内外目标与抱负的根本对外战略,它在较长时期内具有相对稳定性。根据一定时期国际体系的力量构成、各国行为方式和对于变动的国际格局的反应与介入程度,我们可以区分出国家可能采取的三种主要外交取向,即孤立主义、中立主义(不结盟主义)和联盟主义。(注:“中立”与“不结盟”在这里是指同一外交取向的两个方面:“中立”是指不参加、不卷入对立的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的冲突和战争;而“不结盟”则是指不与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结成针对第三方的安全、防御或军事联盟。因此这种外交战略常常完整地表述为“平时不结盟,战时守中立”,它是国家自由采取的对外政策,因而不受法律约束,这又与国际法上的“中立”或“中立化”不同,后者是大国之间以条约形式给予承认的。另外,若严格分析起来,“中立主义”是较“不结盟主义”更加自我节制的外交政策:“中立主义”必然是“不结盟”的,而“不结盟主义”未必是“中立”的。也就是说,“不结盟”是一国奉行“中立主义”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历史上不结盟国家临时决定参与战争与冲突的例子是不难找到的,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中立主义”更准确地表达了瑞典传统的外交取向。有关内容可参阅:1992年版《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卷》,第602页;K.J.Holsti,InternationalPolitics:AFrameworkforAnalysis,Prentice-hall,1972,p.106.)
中立主义认为,与他国或国家集团联盟将不可避免地失去行动自由,也就是说失去根据自身需要灵活制定对外政策的自主性。相反,采取不结盟的中立外交政策,则可以使独立的民族国家获得更多的外交活动空间,并借此影响他国的态度与行为,从而增加外交影响力。事实上,结盟外交虽然失去部分行动自由而且还要承担援助盟国的责任与义务,但是它却通过联盟关系纽带,利用比它自身大得多的力量,争取实现以其单独能力无法达到的外交目标。因此,很难抽象地说哪一种外交战略能给国家带来更多的外交利益,采取何种外交路线应根据每个国家的具体情况和所处的外部环境而定。另外,成功的中立、不结盟外交战略,除了决策层有意愿之外,还需要具备一系列先决条件。这些条件主要包括:国际体系中有利的力量结构;自身具备确保其独立与领土完整的防御能力,用以抵抗那些无视本国中立立场的国家的进犯;大国对其政策的友善态度或不对其抱有特别兴趣;适度远离主要的国际冲突热点;以及国内政局稳定对这种外交取向的足够支撑。(注:K.J.Holsti,InternationalPolitics:AFrameworkforAnalysis,Prentice-hall,1972,p.111.)
从历史上看,斯堪的纳维亚国家(注:“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严格来讲是指瑞典、挪威和丹麦三国,但通常也包括芬兰与冰岛,合起来又称“北欧国家”。)具有浓厚的中立主义传统,它们都在一定时期内采取了中立主义或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并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其中最典型的当属瑞典的中立主义外交传统。
一、瑞典外交传统:中立主义
瑞典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远离欧洲大陆国家间的战争与冲突热点:其东面有芬兰位于它与传统强国俄罗斯之间,其西北则与一个历史上曾长期受其支配的传统弱国挪威相邻,其东南与西南则由波的尼海湾、波罗的海和卡特加特海峡将其与欧洲大陆分隔开来。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缘位置意味着瑞典可以较少受制于外部的强制力量,在外交上有着更多的独立性、自主性。瑞典还一直保持相对强大的军事力量,因此在历史上争夺北欧地区优势地位的战争中常常能使对方俯首称臣,这也使瑞典赢得了大陆国家对它的尊重。另外,作为“共识政治”(consensuspolitics)的一个典范,外交上的“不结盟”和“中立”政策受到其国内各阶层的普遍支持。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