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封建主义残留、宗派主义变种及个人主义恶性膨胀的产物,党内“圈子文化”危害深重,拂逆民意,备受诟病。革除这一“痼疾”,必须知悉其凸显表征、现实危害、发生机理,进而把握消弭之实践进路。
关键词:党内“圈子文化”;凸显表征;现实危害;发生机理;消弭进路
201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纪委十八届三次全会上指出:“有的干部信奉拉帮结派的‘圈子文化’,整天琢磨拉关系、找门路,分析某某是谁的人,某某是谁提拔的,该同谁搞搞关系、套套近乎,看看能抱上谁的大腿。”[1]邓小平***年5月吐露:“自我评论,我不是完人,也犯过很多错误,不是不犯错误的人,但是我问心无愧,其中一点就是从来不搞小圈子。过去我调任这样那样的工作,就是一个人,连勤务员都不带。小圈子那个东西害死人呐!很多失误就从这里出来,错误就从这里犯起。”[2]探究当下日渐昭彰的党内“圈子文化”,源头维度,乃封建主义“陈酿”残留;形式维度,为党内宗派主义变种;本质维度,即个人主义恶性膨胀。本文拟从表征、危害及催生机理等方面对党内“圈子文化”作一分析,尝试提出消弭此弊之进路。
一、党内“圈子文化”之凸显表征
1拉帮结派、漠视法治、利益输送。首先,拉帮结派。起底党内“圈子文化”,其力倡小圈子、小团伙,这是山头主义、宗派主义的体现,喻示着对党的团结与统一的消解。反腐斗争中多次出现的串案窝案,一大重要原因就是搞帮派。其次,漠视法治。党内“圈子文化”,含“规矩”,有亲疏远近之别,但无不基于人治,即眼中只见“圈内人”而全无法治,行事尽凭人际关系“潜规则”而非国法党纪“明规则”,彻底以人划线而非事情本身是非曲直。于是,催生出人身依附、带病提拔、官官相护、选择性办案等乱象。再次,利益输送。党内“圈子文化”中,利益方为核心吁求。“圈子熙熙,皆为利来”。党内圈子,是圈中人权力寻租、权利互助的“大平台”。一些党员耽于团团伙伙仅为表象,本质为溺于利益沾溉、利益互换。
2迷惑性、中心性、“组织性”。首先,迷惑性。党内“圈子文化”常基于血缘、地缘、学缘、业缘等,以“感情”为纽带,冠以老乡会、同学会、校友会、商会等之名,“滋润”着入圈者,让人觉得自然而然而对危害浑然不觉。其次,中心性。“圈子文化”讲究中心,盛行家长制。圈子之“圈心”往往级别高、资源多、影响大。“老大”的“能量”,决定着圈子的范围。圈子中的人际关系正像费孝通于《乡土中国:生育制度》里所述的“差序格局”,即“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3]波纹的中心即圈子的“家长”。再次,“组织性”。圈子实行等级制,上下有等、尊卑有别。圈子里分工明确,运作有序,谁是“大哥”,谁是“小弟”、谁是“大佬”、谁是“马仔”,界定清楚,格局明晰。
3文化的排他性和处事的非原则性。首先,党内“圈子文化”氛围并非如人们提及集体主义文化时想象的那种和谐、团结,恰恰相反,它导致了封闭、争斗。党内“圈子文化”注重界限。圈子看似松散,实则“画圈为牢”,水泼不进,针插不入。圈子内有自己的话语系统,有不成文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圈规”,要入圈子须守“圈规”,否则即被边缘化甚或逐出。其次,圈内人,一切好商量,圈外的就“另眼相看”了。而社会资源总量一定,圈内人把利益夺去,圈外人的利益势必受损。每个圈子都要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最终又导致整个文化生态的破坏。在其他领域,这种非原则性所生发的破坏力同样巨大,比如,甄选党员领导干部,圈内人,不管能力如何,都可奉送权杖,因而造成任人唯亲、唯派的格局。党内“圈子文化”这种非原则性对社会规范造成极大消解。柏杨曾将中国文化喻成“酱缸文化”,而党内“圈子文化”非原则性诱发的集体腐败正是通过把每个圈内人拉入酱缸而“炼成”的。
4宗派活动和地方保护主义。首先,党内宗派活动。信奉“圈子文化”的党员干部甚至公开搞结盟,假借“同学会”“同乡会”“战友会”等名义结人情圈,织关系网,拜兄弟,认干亲。少数党员干部甚至与邪恶势力沆瀣一气,同黑老大勾肩搭背,纵容包庇违法犯罪,欺压群众,称霸一方。其次,地方保护主义。“圈子文化”“激活”的地方保护主义是一种放大的小团体主义。一些地方、部门对党的方针政策和上级决策奉行实用主义、机会主义,属意的就执行,看不上的就不落实或纯应付。有的为显“政绩”,不惜牺牲党、人民、国家、集体的全局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这些人往往打着发展本地经济和为一方群众谋福祉的幌子,一门心思为自己树碑立传和为个人、小集团谋私利,有的甚至公然对抗党的政策和国家法令,使得圈子如同“土围子”“部门割据”“地方割据”。
二、党内“圈子文化”之现实危害
1损害党组织向心力、战斗力。首先,党内“圈子文化”让人拉山头、搞宗派、结团伙,造成党的团结、民主受损,政令不畅,中央权威弱化,党群关系疏离,党组织感召力、公信力缺失,组织纪律涣散。党内“圈子文化”滋长了家长制、一言堂、本位主义、各种潜规则,成为践行“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拦路虎”“绊脚石”,使全体党员难以同频共振。其次,党内“圈子文化”必然导致山头主义,损害党的战斗力。1944年4月12日,毛泽东在延安高级干部会上所作的《学习和时局》报告中指出,山头主义倾向“实则严重地妨碍着党的统一和妨碍着党的战斗力的增强”。[4]940“圈子文化”、山头主义致使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丧失应有的政治素质、清醒的政治判断,大大增加了出问题几率。甲午海战时北洋水师惨败,与李鸿章大搞“圈子文化”深度关联。作为皖籍人士的李鸿章,执掌水师时,“凡乡人有求,无不应之”。当时百姓流传,“会说合肥话,就把洋刀挎”。水师要职、肥缺,“外省人几无容足之所”。刘铭传与李鸿章同县(时称合肥县),观其所用之人,不禁大骇:“如某某者,识字无多,是尝负贩于乡,而亦委以道府要差,几何而不败耶!”[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