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建设中的二元结构难题及对策_会计审计论文

时间:2021-05-29 作者:stone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摘要:二元结构是我国这样一个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社会结构特征。因此,二元结构既是经济发展的现状,又是制约转型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本文从这个背景出发

关键词:城镇化;二元结构;农村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我国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按照发展中国家通行的发展理念,城镇化之路任务很重,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将直接决定我国推进城镇化的质量和速度。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对立的“二元结构”,是造成当下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经济结构及产业资源优化配置升级缓慢、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源。要破解这一大难题,就必须花大力气破除“二元结构”的历史羁绊,而改变“二元结构”的根本出路是走新兴城镇化之路。
一、二元结构的成因分析
(一)社会历史原因
中国自近代以来形成的独一无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构,是造成二元结构的社会历史原因,也是最为深刻的根源。这是这种独特的社会结构,使得资本主义这一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在我国的发展先天不足。而中国近代的屈辱境遇,大量资源被侵占掠夺,因而不可能形成成熟发展的经济社会。而封建社会几千年培育出的小农自然经济也使得农业经济根本不具备向大工业自发过渡的条件。而解放后,中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又经历了战争的洗刷,一穷二白,因而并没有因为建立了社会主义而获得任何制度之外的先进性。因而,在这个背景下谈全面工业化和城乡零差距,是极不现实的。
(二)思想认识原因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和改革开放,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巨大契机,中国工业化开始初具规模,三农问题也开始得到了全局性的解决。但是在思想认识上,仍然存在一些误区而催生了二元结构的思想基础。党内一些激进派认为,按照西方国家的经验,工业化必须要以牺牲农业为代价,必须要通过对土地的资本化运营来实现工业化的原始积累,因此就需要对农业进行削弱,而对农民进行利益上的变相剥夺。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不仅对农业的投资比例下降,对农业还继续提高其财政贡献度,这对于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和农村的建设是具有“釜底抽薪”影响的。这种效应继续扩大二元结构。
(三)体制性原因
由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倾向于发展大工业和城市化,因而在财政投入上也向这方面倾斜,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发展速度迅猛,而广大农村和农业发展却严重滞后,造成了城乡经济发展的极不平衡。而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难以转移到城镇中去,由此使得二元经济结构趋于激化。另外,在二元经济结构之上存在着对应的双重社会管理制度,包括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金融投资政策等方面,都存在着“两张皮”的倾向,使得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镇、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的对立达到了制度化、体系化的程度。
二、改善二元结构的对策
(一)城镇化战略先行
城镇化是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城镇化发展一要解决中心城市及各县城扩张能力不足的问题,二要解决小城镇建设布局不合理的问题。城镇化战略应围绕农村城镇化和经济市场化的要求,通过实施城镇化战略来推动城乡经济的一体化发展。首先,要以中心城市和所辖县城为依托,加快近郊城镇的城市化进程,调整并优化中心城市和县城的产业布局,实现中心城市和县城的发展关系的扩展和拓宽;其次要在战略规划上确定优先发展的小城镇建设项目,推动这些重点乡镇建成区的城镇建设,发挥这些重点城镇建成区对周边区域农村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
(二)重点发展小城镇
小城镇被誉为“乡首城尾”,是城乡结合部的社会综合体,是农村社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具有向上连接城市、向下辐射乡村、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综合功能。建设小城镇,可以实现对资源的统筹安排,避免浪费,便于集中治理生态环境,治理污染等。可以相对地集中人口,调整乡镇企业的布局,引导乡镇企业相对集中到小城镇,加快乡镇企业产品的升级换代,提高乡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吸收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进入乡镇企业。同时,相对集中的人口,还能有效地扩大需求。增加农民对市场需求的了解,便于指导农民根据市场的需求生产产品。中央要求,到2010年力争将一部分基础较好的小城镇建设成为规模适度、规划科学、功能健全、环境整洁、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农村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其中少数具备条件的小城镇要发展成为带动能力更强的小城市,使全国城镇化水平有一个明显提高。足见,小城镇在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均衡发展上的战略意义。
(三)提高农村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是上世纪90年代初起源于山东省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组织方式。这种生产组织方式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企业为依托,在农户家庭分散经营的基础上,以科技服务为手段,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联成一体,形成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对农业生产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通过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和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的一体化,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农业产业化战略的核心是龙头企业建设和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其重点一是加快以林果业、畜牧业、经济作物建设为主体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促进农业的适度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约化,推动农业的市场化;二要推动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围绕具有区域优势和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在国外市场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建立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等各业在内的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相配套的全程质量管理的标准体系,依靠农业科技的推广、实施与创新,培育具有特色的优势农产品和主导产业,促进农业产业升级;三要推动农业生产经营的企业化、一体化经营进程,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切实提高农业的产业竞争力;四是要推动市场农业赖以支撑的各类涉农行业的发展,实现与城镇化战略的有效衔接。推进农村产业化,有利于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它有利于促进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郝建峰.破解二元结构矛盾,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2]占英.发展小城镇是一个大战略[J].大地,2001(23).
[3]赵力.城镇化与“二元结构”的破解[J].城市问题,2002(3).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