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物形象及语言艺术及文学性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关于人物形象类文学论文格式范文,关于《语》文学60年相关论文范文检索,对写作人物形象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内容提要: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论语》研究出现了从经学向文学转变的新变化.一是深入分析忽视《论语》文学属性的历史原因,全面认识《论语》的文学特征和文学价值;二是从多种角度立体透视以孔子为中心的《论语》人物群像,对孔子形象价值及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形成了理性客观的认识;三是对《论语》的语言观、语言实践、语言艺术特色、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等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提出了富有新意的见解.文章全面回顾60年《论语》文学研究的进程,认真总结取得的成绩及不足,对开创《论语》研究的新局面提出了切实的建议.
从文学层面梳理《论语》研究史,自1949年到2009年,无疑是一段最典型的时期.
纵观古代《论语》研究的进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重要时期,即汉唐经学、宋明理学、清代考据学.这些时段的《论语》研究,虽然时常涉及《论语》的作者、成书时间、版本流传等,但主要是从哲学、思想、政治层面展开诠释和论述.无论是何晏的《论语集解》、黄侃的《论语义疏》,还是朱熹的《论语集注》、刘宝楠的《论语正义》,大凡《论语》诠释史上的重要著作,或收集总结前代《论语》研究的成就;或训诂章句文字,考证典章制度;或阐述“大一统”、“治天下”的微言大义.很少有从文学层面展开分析和研究的.总之,古代《论语》研究的重要时期乃至其它历史时期,《论语》的文学研究都不充分、不清晰、不典型,很难找到甚至是几乎找不到一篇从文学层面研究《论语》的专题论著.
新中国成立以后,六十年来的《论语》传播和《论语》研究,呈现出从经学向文学转变的显著特征,开创了真正从文学层面研究《论语》的新方向.具体表现在:从阶级分析的意识形态层面向形象分析的文学批评层面的演进轨迹十分清晰,对《论语》的文学价值与总体风貌的研究逐渐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对《论语》人物形象的分析日趋丰富和深入,对《论语》的文学观念、语言艺术、文体特征的思考更加系统和透彻.
一、
建国六十年来的《论语》研究,可以粗略地分成前三十年和后三十年两个时期.研究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在哲学、政治,文化、伦理、教育、经济、学术等多种向度,其中文学研究色彩日趋浓厚,无论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均表现出从经学向文学转变的趋向,且前三十年与后三十年形成鲜明的分界.
《论语》是我国最早的语录体著作,也是我国古代儒家文化的渊薮.自汉而下,《论语》作为儒家的重要原典之一,备受思想界和学术界的重视,关于《论语》的各种注释、笔记、解说、笺证层出不穷,汗牛充栋.但是因为儒家文化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文化,古代社会的儒家经典诠释几乎都是围绕封建统治的需要而展开的,儒家经典的文学特征、文学功能长期未能得到挖掘和彰显,如作为纯文学文本的《诗经》,一直作为“言志”、“讽谏”的传道文本,其教化功能被放大或强化,《关雎》被解释为“美后妃之德”便是最典型的论据,这种倾向一直到明代才发生了向文学的转变.《论语》之文学研究晚至清代才出现零星的评点或感悟,如毛奇龄《论语稽求篇》解释“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时,从修辞学角度对《论语》中两“譬如”进行了透彻的论述;又如宋在诗《论语赘言》解释“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时云:“沽之哉二句,夫子易世婆心和盘托出矣,仕止久速时中之妙用,俱在一‘待’字中.”此对“待”字的细腻体会,完全是从文学鉴赏层面或接受层面的独特感悟.可惜这样的切入寥若晨星,实在稀少罕见.
建国以后的前三十年,《论语》诠释几乎跟随着社会的意识形态、围绕着政治与学术的关系而展开.学术界常常将这一时期分为三个阶段.
1949年到1957年,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孔子及《论语》研究的第一阶段.
自1840年的鸦片战争,西方的坚船利炮轰散了中国的社会结构,也崩塌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的权威地位,自此批孔反儒与重建儒学体系的两股浪潮长期碰撞.“五四”新文化运动后,现代新儒家与中国马克思主义两大思潮就儒学发展问题长期论争.新中国成立以前的《论语》研究,大多沿袭“乾嘉考据之学”,考察重点放在孔子言行的校勘、考证、训诂、评注等方面.新中国成立后,思想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其武器就是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武装头脑.在这一背景下,大多数研究者告别过去繁琐考据、资料堆积的陈规旧习.尝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论语》及孔子思想.嵇文甫于1951年、1953年发表了《孔子思想的进步性及其限度》、《关于孔子的历史评价问题》的文章,宋云彬于1951年发表了《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一文,对孔子思想做出了一分为二的分析和评价,既肯定了孔子思想的历史作用,又指出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自此拉开了孔子研究的序幕,陆续发表了一系列研究孔子的论著,冯友兰、杨向奎、赵光贤等学者围绕孔子的阶级立场、政治思想、哲学思想、教育思想等方面展开了研究和讨论.
纵观这一阶段的《论语》研究,基本上处于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思考问题的探索阶段,故“旨在宣传和普及的多,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的少;总体论述的多,具体分析的少,对政治和教育思想研究的多,对其他方面研究的少”.在文学方面的研究几乎没有.
1958年至1965年,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孔子及《论语》研究的第二个阶段.
这一阶段“共发表了二百四十多篇论文,正式出版了三本专著和两本孔子研究论文集,全国十几个省市相继召开了各种类型的孔子学术思想讨论会”.1962年11月在山东济南召开了来自全国16个省、市的160多位学者参加的孔子学术研讨会.这是建国后首次全国性孔子学术会议,大会就孔子的阶级归属、孔子的中心思想、孔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孔子在历史上地位和作用等问题展开了讨论,出现了《论语》研究的高潮.故学术界通常将1962年称作建国后孔子研究的第一个高峰.
这一阶段《论语》研究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学者们在第一阶段研究的基础上,对孔子思想学说进行了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写出了具有较高水准的学术论文.冯友兰的《论孔子》一文,深入系统地研究了孔子关于“仁”与“礼”及“天”的阐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及思想方法等.高亨的《孔子思想三论》是比较典型的对前期研究成果的总结深化之作.他通过《论语》、《礼记》、《说文》等文献,互参比勘,得出结论:“孔子所谓仁是忠恕的合体,忠是己所欲施于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与忠恕是孔子思想的一贯,可以说,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此外,高亨提出“关于孔子的记载是纷繁的,对各种典籍中的不同孔子形象都应该加以探讨,才能看出孔子的本来面貌和后人加笔的脸谱,从而做出全面的总结”.这些不啻是《论语》研究方法论方面的精辟揭示,在今天仍然具有深刻意义.
然而这种学风未能延续下去.毛泽东同志对孔子研究 的兴趣和对孔子研究的过问,从非学术的角度干预影响了孔子研究,如毛泽东对冯友兰研究孔子的文章他都要看,毛泽东说孔子“很有些恶霸作风,法西斯气味”等,“社会主义比起孔夫子的经书来,不知要好过多少倍”.,这些话语,在某种程度上不自觉地指导了《论语》研究及传统文化研究的方向.1962年济南孔子学术会议后,政治生活开始干预学术研究,1963年关锋、林聿时发表了《关于孔子讨论中的阶级分析的几个问题》,出现了政治标签代替学术分析的倾向.从此以后,孔子研究逐渐带上政治色彩,且愈来愈浓,对《论语》的研究及孔子的评价成为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一些著名学者受到错误批判.发展至1966年,“文革”兴起,学术完全被政治笼罩或取代.
1966年至1976年,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孔子及《论语》研究的第三阶段.
“文化大革命”十年,孔子地位降到极点,孔子思想彻底沉沦,《论语》研究完全异化.所谓的文化大革命实际上就是对旧文化进行革命.作为旧文化的代表,孔子首当其冲成为革命的对象.1966年,陈伯达唆使红卫兵到孔子故乡曲阜造反,“召开了十万人参加的‘彻底捣毁孔家店’的大会,对周予同、严北溟、高赞非等一批研究孔子的著名学者挂牌游斗、毒打、关禁闭,并火烧了孔子像,刨平了孔子坟,炸碎了孔庙、孔林等处的牌坊石碑.”这种惨剧迅速蔓延到全国.1973年在全国掀起了批林批孔的高潮,“四人帮”将批孔问题看成他们实现反革命阴谋的重要手段,极尽制造舆论之能事,大搞隐射史学.据不完全统计,从1973年下半年到1974年底刊登了三千多篇批孔的文章,出版了五十多种批孔评孔著作和论文资料汇编.故“文革”时期的《论语》研究完全成为阶级斗争的工具和手段.
综上所述,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前三十年,《论语》研究几乎随着思想政治运动升降沉浮,成为伦理道德的附庸和阶级斗争的工具.但实际情况并非绝对如此,在这种繁荣和强势的背后亦有“异类”的学者和“特殊”的语体,如1955年出版了杨树达的《论语疏证》,1958年出版了杨伯峻的《论语译注》,1968年出版了陈舜政的《论语异文集释》,1970年出版了弓英德的《论语疑义辑注》,这些论著虽波澜不兴,产生不了浩瀚的气势和轰动的效应,但这种固守学术规范的考证注释之作,捍卫了那个年代的学术尊严,体现出知识分子从容淡定的个性和学术追求的精神.
值得注意的是,前三十年的《论语》文学研究亦并非完全宅白.在漫长的30年的时间隧道中,我们搜索到董国尧于1963年发表了《孔子的艺术理论》,胡念贻于1962年发表了《从人物形象论《论语》的文学价值》.胡文指出:“《论语》的文学价值,首先在于它写出了孔子这个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的形象”,这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的“以写一个人物为中心的著作”.作者将《论语》人物分为四类,第一类是通过静止描写写出仪态、通过生活事件表现性格的形象丰满的孔子,第二类是“写孔子的弟子比较详细的子路和颜渊”;第三类是“写得比较出色的子贡、宰我、冉有、曾子、子夏等人”;第四类是“一些隐逸之士或不同众流的人”.胡文认为,《论语》所写的人物,都“以孔子为中心”,《论语》中写孔子弟子,“其实还主要是为了描写孔子”,《论语》里面写那些隐士等,“也是写他们和孔子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丰满了孔子的形象”.这是一篇较为系统全面的分析《论语》人物形象的专题论文,是建国以后前三十年《论语》研究中独特的音响、新颖的色彩,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二、
1976年10月,“四人帮”垮台,“文化大革命”结束;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提出了“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号召.《论语》研究在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挣脱了阶级斗争、泛政治化的枷锁,跨越了意识形态的藩篱,开始沿着实事求是的多元化学术路径探索前进.但因为《论语》文本内容具有高度的政治道德色彩,清代大儒焦循《论语通释》曾将《论语》内容归纳为一贯忠恕、异端、仁、圣、大、学、多、知、能、权、义、礼、仕、据、君子小人等十五个范畴,由此不难判断《论语》研究拒绝政治道德范畴的难度和拒绝后自小疆域的窘境.故新时期乃至新世纪的《论语》研究在新观念、新方法的指引下,一方面向着政治、哲学、道德、教育等等领域深化拓展,但另一方面《论语》研究凸显出新的面目和特征,回归文本自身、重视人物形象、分析语言艺术的文学研究愈来愈多.
新时期的《论语》文学研究,首先是从整体上深入思考《论语》的文学成就、文学价值或文学色彩、文学贡献.这方面的探索在新时期三十年来从未间断.1979年,发表了吴景和的《<论语>文学价值初论》,1982年,尹建章的《<论语>文学性初探》问世,1986年,有姚宝元的《<论语)文学成就初探》,1990年,是常林炎的《试论(论语)的文学贡献》,1992年,有尹砒廷的《(论语)的文学价值》、单光启的《<论语>的文学色彩》,1997年,是单承彬《<论语>的文学史意义》,1999年,有徐维的《(论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浅论》,2001年,是王伟康的《(论语)艺术特色浅探》,2006年,有孔令顺的《试论<论语>文学性的生成原因》.这些论文形成一波波冲击,不断深化人们对《论语》文学价值的认识,在《论语》研究向文学方向的转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认识层面上高度关注《论语》文本的文学属性,深入分析了《论语》研究弱化文学性的原因.如曹文星指出:“《论语》的内含十分丰富,在哲学、伦理、政治、教育等方面,历来学者多对它进行过研究.但由于它在汉代就被尊为经,历代文人则多从‘经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训释、阐发,而对它的文学价值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则认真研究不够.”尹建章认为&
关于人物形象类毕业论文模板范文,与《语》文学60年相关论文范文检索参考文献:
十七年文学论文
业。汉语言文学论文下载2016年步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能力.学分要求:60学分修读要求:主修专业学有余力,对汉语言文学感兴趣的学生,招生人数:100人,开班时间:20年秋季,上课时间。
大学生论文致谢语
大学生论文致谢广西摘要;⑻英文摘要;⑼目录;⑽正文;⑾参考文献;⑿附录;⒀翻译部分;⒁致谢.,⒈封。大学生论文致谢西安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撰写细则,2016年。
语文科论文
六年级上册语文科教学工作总结六年级上册语文科教学工作总结,(20-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六(),本学期我担任六年级()班的语文教学及班主任工作,倍感自己肩上的担子之重.本学。
初中语文教学案
在语文教学中,新课程初中语文教学案阅读半,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根本不感兴趣,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也不高.因此,我们九年级语文教学组把"文言文阅读教学模式探究"作为研究的课题,这也与新。
英语论文致谢语
通信英语缩语手册通信英语缩语手册通信英语缩语手册a&emalarm&eventmanagement告警与事件管理a&am。
小学语文科论文
东晓小学语文科组计划摘要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当他们听教师范读时往往会潜意识地把自己与教师作比,主动纠正自己在朗读中出。六年级上册语文科教学工作总结六年级上册语文科教学工作总。
语文教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新课程初中语文教学案阅读半,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根本不感兴趣,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也不高.因此,我们九年级语文教学组把"文言文阅读教学模式探究"作为研究的课题,这也与新。
小学语文教学案
在语文教学中,新课程初中语文教学案阅读半,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根本不感兴趣,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也不高.因此,我们九年级语文教学组把"文言文阅读教学模式探究"作为研究的课题,这也与新。
会计论文致谢语
号地线(sg),结论,内容,致谢语,内容,参考文献,[1]袁润章.自蔓延高温合成技术研究进展[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 。大学生论文致谢广西摘要;⑻英文摘要;。
论文的致谢语
号地线(sg),结论,内容,致谢语,内容,参考文献,[1]袁润章.自蔓延高温合成技术研究进展[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 。大学生论文致谢广西摘要;⑻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