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文为关于黑人方面毕业论文模板范文,与美国黑人女性作家在当代中国的影响与接受相关现代汉语言文学论文,可作为外国语言专业黑人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免费下载教你怎么写黑人及女作家及文学方面的优秀学术论文范文。
[摘 要]上世纪80年代,美国黑人女性文学被引入中国.它在中国的影响经历了起步、发展与新世纪新发展三个阶段.中国介绍和翻译美国黑人女作家及其作品,又受制于本土经验的影响和制约,在整个文学接受过程中呈现出不同于其他文学类型的研究分布特征.应从本土经验的角度观照美国黑人女性文学,探讨此类文学接受表象下的深层文化意义.
[关 键 词 ]美国文学;黑人女作家;中国;接受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号] [文章编号]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中国60年外国文学研究”的子项目“新中国60年美国文学研究”(09BZD071);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项目“美国文学经典在中国的时代演变”(1202094C).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哈旭娴,女,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后.(南京 210000)
“八十年代中期的一个初夏的下午,美国女作家代表团访问了北京外国语学院,托妮莫里森是成员之一,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美国黑人女作家,第一次见到托妮莫里森.在座谈的两个多小时里,我看着她,心里感到十分惭愧.无论如何搜索枯肠,我记得起的黑人作家只有兰斯顿休斯、里查得赖特、拉尔夫艾利森等有数的几个,且竟然没有黑人女作家,没有听见过黑人女性的声音!”[1](11-14)外国文学翻译与研究者王家湘的这段话语,是上世纪80年代国内学界对黑人女性文学陌生度的真实记忆.如今,美国黑人女作家在国内学术界已经成为重要的研究对象了.
一、
中国对于黑人女性文学的研究和接受,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上世纪80年代初至1993年的起步阶段,1994年至1999年的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的成熟阶段.
(一)起步阶段(1980-1993)
80年代初期国内对黑人女作家的反应可以用一个词概括――陌生.1983年6月,艾丽丝沃克曾与美国西部一批妇女作家访问中国;80年代中期,托妮莫里森来中国参加过中美文学家会谈;另一位黑人女作家波勒马歇尔也曾于80年代访问过中国.然而对于她们的到访,国内学界并没有给予多少关注,只是董鼎山先生在1986年发表的文章《美国黑人女作家的双层桎梏》中提到:“1982年夏天爱丽丝沃克曾与美国西部一批妇女作家访问中国.当时我在北京的一个文艺界宴会桌上,尚不能充分回答朋友们关于她的生平的询问等”[2](136).与王家湘的回忆一样折射出国内对美国黑人女性创作群体的陌生,因为毕竟莫里森和沃克是当代美国黑人女作家中的杰出代表,80年代她们已在美国享有较高声誉.不过,在20年后,这种陌生感已经被黑人女性文学研究热给取代了.
起步阶段的成果分布显示,在1993年之前,国内学者对黑人女作家尚未显示出明显的研究偏好.据中国知网数据库统计,1981年至1993年间,学术期刊上共发表了25篇左右研究黑人女性文学的论文.排除3篇整体研究黑人女性文学的论文,余下22篇
关于黑人方面论文范文集
数据分布显示,在1993年之前,艾丽丝沃克是国内黑人女性文学研究的首选对象,对她的研究成果在数量上略胜于对托妮莫里森的研究,且研究成果也稍早于后者发表.此时的研究分布与1994年之后的国内莫里森研究热截然不同.根据中国知网数据库统计,同时期国内各学术期刊上发表的美国文学研究论文近400篇,那么有关黑人女作家的研究论文约占同期美国文学研究论文的6%.加之这一阶段黑人女性文学的研究成果零散分布在各年份中,最多的一年也就只有4篇,都表明这一阶段关于黑人女作家的研究在国内的外国文学研究领域中尚处于边缘地带,直至90年代初期依然如此.此时只有极少数学者如王家湘、董鼎山、冯亦代等承担着黑人女性文学的传播和研究工作,其中王家湘先生撰写了5篇相关论文.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 关于黑人的论文范例 | 大学生适用: | 学士学位论文、本科毕业论文 |
---|---|---|---|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 47 | 写作解决问题: | 本科论文怎么写 |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论文任务书、论文题目 | 职称论文适用: | 论文发表、初级职称 |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 本科论文怎么写 | 论文题目推荐度: | 优秀选题 |
在这一阶段,各类外国文学研究刊物是刊登黑人女性文学研究成果的主要阵地,以《外国文学》和《读书》刊登的论文最多:
从研究内容上看,80年代初期到1993年莫里森获诺贝尔奖之前,国内黑人女性文学研究经历了群体研究→作家作品研究的发展过程.即在早期的文章中,研究者倾向于将黑人女性作家作为一个完整的创作群体加以介绍,更加关注其群体风貌.随后发展到作家作品论,选择单个作家作为研究对象,评说她们的创作成就和风格.
整体考察80-90年代初期的成果,可知这一时期国内黑人女性文学研究处于整体水平较低的层面.其主要表现,首先,开放之初国内外国文学研究面临的最大困境,是长期文化封闭所造成的学者们在学科领域内的话语缺失,“补课”成为国内研究者的首要工作.对黑人女作家的接受同样是从简单的作家作品介绍开始.例如《读书》上发表的董鼎山先生的《美国黑人作家的出版近况》一文,将黑人女作家作为黑人创作群体的一部分加以介绍,指出黑人作家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如何能够冲出黑人读者的小圈子,吸引广大的白人读者群,而成为美国文坛上一个主流作家”[3](93).这一观点在当下强调多元文化的语境中似乎落伍了,但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在美国学术界的“文化战争”之前,主流社会对文学的认可是以盎格鲁-撒克逊白人清教文化为价值尺度的,黑人文学作为少数裔文学尚不能进入主流文学领域.其次,在本土文学经验介入下生成的文本意义,与作品原有的意义系统和意义结构有较大出入.例如《美国黑人文学的新突破:评艾丽丝沃克的<紫色>》一文采用宏大叙事的视角,以主流文学传统标准观照黑人女性文本,通过挖掘沃克与美国经典文学的联系来肯定其创作的合法性,而作家的创作意图及其性别立场赋予文本的特殊意义却被忽视.再次,开放初期,传统文化在国内价值体系中居主导地位,多数读者和研究者的文学期待视野仍遵从旧的观念,其文学审美期待与黑人女作家文本的多义性形成巨大落差,导致研究者更青睐那些符合他们审美期待的文本.沃克的《紫色》是最好的例证.虽然国内当时对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了解不深,但文本中对歧视和压迫的直接表述贴合了国内读者的阅读审美期待,使其成为这一时期最受关注的文本.最后,研究视角单一狭窄,批评模式相对陈旧,主要集中在对作品进行主题探讨、人物剖析、手法展示等传统层面上. (二)发展阶段(1994-1999)
1993年,托妮莫里森成为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这一事件是国内黑人女性文学研究史上的转折点,促成了其后国内黑人女作家研究分布上的流变,形成当下国内莫里森研究独占鳌头的局面.仅1994年,国内有关莫里森的研究论文就由1993年的3篇迅速上升到14篇,而同期沃克和赫斯顿的研究文章均仅有1篇.
该图根据中国知网数据库制作.6年中,国内共发表黑人女作家研究的论文90余篇,莫里森研究占70%.数据同时显示,我国学界对黑人女作家的研究面有所扩展,在译介沃克、莫里森、赫斯顿、马歇尔等作家的基础上,主动跟进报道一些新近活跃的黑人女作家如玛亚安琪罗.此时被单独研究的作家数量由第一阶段的4人上升至7人.在20世纪的最后一年,王守仁、吴新云共同撰写了关于黑人女性文学的研究专著《性别、种族、文化――托妮莫里森与二十世纪美国黑人文学》.该著作以文化批评和性别研究作为文本阐释的切入点,对莫里森的6部作品做了逐一细致的解读.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黑人女性文学研究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首先,研究方法多元化.80年代后,国外各类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进入国内学者的视野,在黑人女性文学研究领域表现为多数学者开始有意识地依据文本选择多样的文学批评方法.90年代中后期,文化批评和女性主义批评成为多数研究者运用的话语,偶尔也涉及精神分析批评、传记批评等;“黑人文化”、“种族歧视”和“女性意识”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内容.其次,研究对象的选择表现出明显的倾向性,有关主要黑人女作家的研究成果呈分化趋势.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托妮莫里森成为国内研究者的“宠儿”,掀起了国内美国文学研究领域内的“黑色”浪潮,这种转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她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头衔.研究成果涉及莫里森当时已出版的所有小说,即《最蓝的眼睛》、《秀拉》、《宠儿》、《乐园》、《柏油娃娃》、《爵士乐》6部作品.比较同期对沃克的研究成果,涉及的长篇小说仍旧是《紫色》;赫斯顿的研究成果,论文仅为1篇,解读对象是《他们眼望上苍》.
(三)新世纪新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
从上世纪末开始,专著成为我国关于黑人女作家的重要研究成果形式,截止到2011年底,国内已出版相关专著24部左右,2000-2011年间分布如下:
分布情况表明,在对象的选择上,新世纪的研究延续着90年代中后期的倾向,有关莫里森的研究论著占了71%.并且,国内研究者对美国黑人女作家的选择分化还在进一步加剧.这种分化反映出的不仅是对黑人女作家个人选择上的某种倾向性,更重要的是折射出外国文学研究领域内过度追逐热点的从众心态和研究倾向,是一个文化群体集体接受心理的反映.此外,研究专著涉及的对象比学术论文覆盖面窄,只涉及3位黑人女作家及其作品.这与黑人女性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分布状况有直接的关联.很多研究者受英语水平的制约,开展学术研究需要借助作品的中译文本.目前,国内黑人女作家作品的翻译分布特征与研究成果分布特征非常吻合.
该文来自:http://www.sxsky.net/wenxue/wgyy/452126.html
从研究内容上看,这些专著很好地反映出新世纪国内在相关领域内的研究水平.从研究主体层面上分析,2000年之后,许多高校研究生加入到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研究队伍中,成为该领域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很多专著是在博士论文的研究基础上整理出版的,还有不少是用英文撰写的.可以说国内能够在短短10余年间出版众多的研究论著,高校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的投入功不可没.
除专著外,新世纪各学术期刊上发表的黑人女性文学研究论文,内容上已突破了早期研究中重复国外研究成果、缺乏独立见解的局限,展现出视野开阔、精彩纷呈的局面,涌现出大批高质量的研究论文.这12年来发表的论文,因研究方法和视角的多样与多变,已很难将其简单划割分类.值得特别提出的是,跨学科研究成为黑人女性文学研究的一个新趋势.在已发表的论文中,宗教、哲学、社会学视角均被用于对黑人女性文本的观照.
二、
外国文学的接受研究不是单纯性的文学学科领域内的审美接受,接受过程的各个层面如作品的甄选、译介规模的确立、研究方法的采用等,都受输入国政治、文化、外交、经济等领域的发展需求的影响.近代以来100多年中,曾有过数次对外国文学的大规模引进,本土需求历来都是我国选择外来文学资源所奉行的首要原则.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首次出现译介外国文学的高潮,在林纾、梁启超等人的推动下,外国文学成为振兴国势、救亡图存的政治宣传工具.“五四”新文学革命展开了开放的格局,大量引入西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1976年“文革”动乱结束后,文艺界开始了第二次全面学习外国文学的进程,欧美文学重获青睐,被大量翻译介绍到中国.这一次的外国文学译介运动表现为更多的兼容并蓄,政治功利性被最大程度的淡化,本土经验以一种隐蔽的形态在对外文学关系中发挥作用.下面我们试以黑人女作家在中国的译介状况作为个案,窥探当代本土经验在外国文学接受过程中的投射.
“本土经验”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是一个既有历时性的继承与发展,又有共时性的借鉴与吸收的存在形式.本土经验之于文学建设的作用,早在20世纪30-40年代国内就有学者论及;新世纪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开始探索本土经验在学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有学者提出要“用中国人自己的眼光、观点与理解,而非外国人的眼光、观点与理解,来阐释中外文学现象”.[4](3)事实上,在对外来文学接受过程中,本土经验对于我们的研究
关于黑人方面现代汉语言文学论文,关于美国黑人女性作家在当代中国的影响与接受相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参考文献:
女性与法律论文
大学生女性心理学论文国语物理学院天文学系兼职教授.,主攻天体物理学,专长为星系物理与高能天体物理,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曾与林家翘教授合作完成了星系密度波维持机理研究,发展了密度。
当代经济与政治论文
与政治》课程教学效果之我见提高《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教学效果之我见[摘要]《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承担培养大学生国际视野和爱国情。浅议政治经济化对当代中国政治的影响强。当代中。
接受美学论文
中!签约保过!快至1.5年毕业!手机app学习。翻译美学论文2016年,翻译美学论文年度导师论文题目授予学位门类10820210001段志军中国哲学陈徽孟子与庄子圣人观之比较哲。
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
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招生,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目录础理论④811中国现当代文学与西方文学050102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_01词汇学与词典学,_02句法,语义研究,_03社会语言学,。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论文
与政治》课程教学效果之我见提高《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教学效果之我见[摘要]《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承担培养大学生国际视野和爱国情。当代世界经济趋势与中国经济发展当代世界经济趋。
当代文学论文题目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郑春教授,详细资料,研究方向及学术专长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及其作家作品研究,主要研究方向,1.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整体研究;,2.现当代作家留学背景。
女性消费心理学论文
程名称社会心理学总学。消费心理学论文题目教师,消费心理学论文题目培训.从社会心理层面看性别角色差异对女性的影响,48.民主自治:社区建设的核心,49.关于"爱心超市"的调查与思考,5。
当代文学论文
现当代文学开题报告学校史,现当代文学开题报告浙江p;cross-culturalmunication)4022导师组唐建清课程论文余斌(中国现当代文学与西方文学比较研究)?唐建。
当代文学 论文
现当代文学开题报告学校史,现当代文学开题报告浙江p;cross-culturalmunication)4022导师组唐建清课程论文余斌(中国现当代文学与西方文学比较研究)?唐建。
女性社会学论文
大学生女性心理学论文国语生课程教过4门课.科研:双曲几何及其应用,发表论文30余篇,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