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是指在一定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人格不同于性格,性格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鲜明而稳定的、多维的心理特征,它无好坏之分,无道德评价问题。而人格却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倾向性、实践性,它链接着一个人对待他人、集体与社会的态度,反映一个人人品的好坏、善恶、美丑等。人格的道德性是人格最重要的内涵。因此,关注学生的人格发展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毋庸置疑,当代学生的人格发展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1、重自我价值,轻社会价值。人生价值涵盖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实现自我价值是实现社会价值的前提,而实现社会价值则有助于实现自我价值,是自我价值的最终归宿。因此自我价值应融合于、服务于社会价值的实现。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格的价值过于定位社会,重社会价值轻自我价值。而如今则过于定位个人,在当代一些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吃了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读书更多是为了自己将来有个宽裕舒适、安静自在的生活,更多是为了出人头地,一路风光。而对自己将来如何对社会、对国家尽份责任却考虑甚少。
2、重书本知识,轻道德实践。人格问题的实质是道德问题。受传统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某些学生关注得最多的是自身的成绩,“搞好学习是我的唯一任务”,成绩搞好了便能赢来一路赞歌,便会一好百好。因此他们不愿参加班集体活动,不愿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不愿反省和检讨自我,缺乏道德实践,无视道德评价,在情感、品质、习惯、为人处事等方面不讲原则,没有“格”的标准,缺乏正义感,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3、重主动人格,轻和谐协调。过去被动人格的人较多,一切服从安排,对人生缺乏设计,奋斗目标模糊不清,没有前进动力,顺其自然,得过且过。而当代学生更多则过于“主动”,以自我为中心,摆不正自己与社会、集体、他人的关系。盲目炫耀自己,逞强斗胜,抬高自己,压低别人,没有协作精神、团队意识;有些甚至为了个人出人投地,无视集体利益,不顾他人感受,不择手段,我行我素。乃至于限入一种病态,处处与他人为“敌”,与群体、他人格格不入。
4、重外表形象,轻内在素养。“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的,面貌、衣裳、心灵、思想”。当代青年学生渴望表现自己,关注自身形象,这本无可厚非,是一种积极健康的心理反映。但某些学生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外在美。他们讲究穿着,追求时尚,崇尚“潮”、“款”、“名牌”,什么“靓”、“酷”、“帅”经常挂在嘴边,而对自身的知识积累,内在气质,个性修养却很少顾及。这对健康完美人格的形成极为不利。
人格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心理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因此,学生群体中的人格缺陷自应引起每位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但这并非“洪水猛兽”、“无力回天”。我们应坚信学生中绝无“纯粹自私自利、损人利已的人”。因为学生的人格个性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作为教师,我们应先做“人师”后做“经师”,既教书又育人,正人先要正己,这些都自不待言。此外,我们还应该帮助青少年学生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矫正和弥补自己的人格缺陷。
一、正视自己,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就是一个人对于自己多方面的主观印象,包括对自己能力、情绪,以及各种品德的认识、评价和期望。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正确的自我概念是形成健康心理、健全人格的重要条件。具有良好自我概念的人,不但能对自己各方面有符合实际的了解,而且能坦然地接受一切。也就是说,他们既能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能看到自己的短处,不卑不亢,不骄不躁。而有的人因为无视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或因某些方面不如别人而有自卑感。这种自卑给他带来烦躁和不安,所以常常采取一些防卫行为来消除这些不良情绪。例如,有的同学对自己某些方面的成绩不满意,虽然他选择的目标力所不及或自身努力不够,但他常常不愿接受这个事实,总是怨天尤人,给正常的人际关系蒙上阴影。相反,有的人则因无视自身的缺点和错误,自高自大,目中无人,他们为了自己的成绩和地位,为了捍卫自身盲目的自尊,容不得别人超越自我,妒忌别人,“他们毁掉的不只是人与人之间的美好关系,甚至会毁掉自己的心灵”。
因此,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正确看待自我,是培养高尚品质,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前提,这是第一步,恰是非常艰难的一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正确对待自己的成功与得失,正确处理好自己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
二、与人为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与人交往,有肋于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也会增强自身的安全感、信任感。“血脉虽不相连,心灵却能沟通”。青少年学生胸无城府,待人不加设防,他们处在人生多梦的季节,彼此都有沟通交流的需要。但与友伴在一起,总希望被友伴注意和喜欢,总希望自己的智慧、能力、本领、品质被他人重视和接受,自己在群体中能有一定的位置。因此,其中必然有一些人不能真实恰当地表现自己,不同程度地影响人际关系。
因此教师一方面要注重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鼓励学生去交往,另一方面又要正确引导,教育学生与人为善,真心地尊重别人。“心中有他人”。教育学生爱别人,这是形成健全人格的关键。
三、坚定信念,建立良好的是非判断标准
个人评判是非的标准和依据,或是倾向于个人的利害关系,或是倾向于某一群体的当前利益,或是倾向于整个社会的利益,这便涉及到是非判断标准的是非问题。它反映一个人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的态度,在个人的行为实践中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有什么样的是非判断标准,便有什么样的行为活动方式。当代学生的思维独立性越来越强,但个人的是非判断标准却处于模糊状态,或处于浑盹期,或在逐步形成过程中,生活环境中的榜样行为,外界的评价以及家庭、学校的教育都会影响着他们是非标准的建立。“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因此,教者应注重优化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当然这也是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但学校的人文环境以及课堂教育却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巨大的影响),自觉加强班集体建设,努力营造积极向上、扶正袪邪、充满活力的育人氛围。同时通过形式多样的思品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形成良好的是非判断标准。使他们对自己的生活状态、行为方式有所认定、有所评价、有所自省,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并按照社会认可的标准和期望,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才能。确立了正确的是非评判标准,便能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这是形成健全完美人格的重要保障。
四、开放心胸,把握积极人生
健康人格应该是具有开放的心胸,能和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并以理解和欣赏的态度去对待它。他们能从花开花谢,草长莺飞中感受自然界的和谐美;他们能从别人的一声问候、一丝微笑、一次叩首中感知和领略人间真情;他们能从彼此合作、相互帮助、同舟共济中感悟友情的珍重和价值。再如“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并意识到自己应负的责任和应承担的义务。同样对待自己所面临的困难、挫折和失败,也能敢于正视、积极应付。这样我们才会感到生活的自信、充实、完美而又高尚。
健康人格的人还应该是能将理想和现实完美结合起来,把握积极人生的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理想或幻想,这本身不是什么坏东西,“最可怕的是连‘梦’都没有”。如果我们正确对待的话,能使我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和快感,还能增强我们对未来的期望,激发我们实现目标的行为动机。但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教师应引导学生不沉溺于理想,如何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结合起来,如何让实现理想的方式手段合法化、正当化、公益化。
关注学生人格,便是关注学生的未来、民族的未来和社会的未来。而成功的人格教育应是知、情、行的统一与和合。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自我表达和自我实现意识,千万别忘了装点学生超功利的审美生活,也别忘了教育他们学会与他人、集体、民族、国家与社会融合、和谐、共进。所有这些都需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暗示、熏陶、滋养、引导、体验和感悟等非程式化的教育过程,总之我们要做此“有心人”,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光荣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