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准备走出国门开拓海外市场的中国企业要想成功,须在全面了解东道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信息,担当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形象的责任,树立创新意识、提升价值链位次,尊重东道国民众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习俗等方面下工夫。
关键词:中企出海;东道国信息;国际形象;创新意识
当下我国许多企业纷纷走出国门,寻求跨国经营的发展路径。绝大多数出海的中企在境外顺利着陆、高歌猛进,但也有不少出海中企遭遇“躺枪”或“滑铁卢”。典型案例有搁置约5年之久的缅甸密松水电站项目、柬埔寨万谷湖开发拆迁纠纷、马来西亚碧桂园森林城市项目遭到反对派质疑、中企参与的墨西哥高铁项目因国内政治变化被取消、中企收购德企爱思强竟然被美国总统否决。这些出海中企之所以会遭遇困难乃至失败,客观地说,既有外部反对势力的怂恿和策动,也有中企自身的问题。吸取经验教训,可提高准备走出国门的中国企业在异国的成功率。
一、全面了解东道国的
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
“知彼知已,百战不贻”“先知而后行”,将这两句名言应用在企业经营上,可以说中企出海欲想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并发展壮大,首先须做的事情就是要通过尽量多的渠道了解和掌握目标东道国的基本国情、市场行情和可能发生的风险等多方面的信息和情报。只有及时掌握了准确而又足够的信息,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制定出正确的经营战略。
(一)了解目标东道国的基本国情
国情是指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以及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等构成的动态系统。从政治上看,主要应了解东道国的国体与政体,政治制度、各党派的关系和政见分歧、社会治安等情况。从经济上看,主要应了解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衡量指标)、经济增长速度、经济运行模式、经济结构优化程度、基础设施完善程度,以及货币的外汇率稳定度和通货膨胀高低程度等情况。从文化上看,主要应了解民众的教育水平、宗教信仰、民族成分和民情风俗、语言等情况。从地理环境上看,主要应了解该国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交通状况、各类资源分布等情况。从人口因素上看,主要应了解该国的人口数量、构成,以及人口的分布、迁移、发展等情况。
(二)调查和评估东道国的市场信息
能否获取客观、准确而有效的东道国市场信息,是决定出海中企兴衰成败的关键要素。市场信息涉及宏观和微观相当广泛的内容。从微观角度分析,重要的是三个方面的信息。
1.市场需求信息
市场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而市场需求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掌握住了东道国整体市场中的细分市场情况,以及市场需求容量、消费结构及其发展变化趋势等信息,就可以帮助企业确立有利可图的目标市场,估算其产品或服务在目标市场的现有规模和潜在规模,预测其产品或服务市场的短期、中期和远期需求,并测算其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占有率及其动态变化。
2.消费者行为信息
消费者是企业的上帝,赢得消费者就等于赢得效益。充分了解东道国市场上消费者的类别、消费者的购买动机、购买习惯和购买能力,以及消费者对本企业产品的要求及对其他企业产品的态度等信息,可以帮助出海中企生产适销对路产品,以赢得消费者的经营策略。
3.竞争者动向信息
商场如战场。出海中企进入东道国市场必然会面对众多竞争对手,不仅要与东道国的同类产品生产企业进行竞争,而且要与众多的外贸跨国公司进行竞争,因此,调查同行竞争者的数量与规模,竞争对手产品的品种、数量、成本、价格和利润水平,竞争对手的市场占有率及其发展变化趋势,以及竞争对手的竞争策略、手段、优势和劣势等方面的情况,可以为出海中企制定价格和非价格(如创新取胜、优质取胜、快速取胜、信誉取胜等)的竞争策略提供依据。
(三)分析和预测东道国可能产生的各种风险
企业出海的机遇和风险并存。风险是指在特定环境下和特定时间内客观存在的可能导致企业经济损失的状况。风险既具有客观性特征,也具有可测性和可控性特征。出海中企可借鉴一些进行国际评估专门机构提供的国别风险指数、风险等级或通过其他途径,对东道国可能产生的各种风险进行分析和预测。对风险进行评估将有助于企业设计防范措施来抑制、转移风险,或采用改变投资流向、地点等办法来规避风险,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经济损失。在当今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对出海中企影响最大的风险来自政治争斗和经济的不确定性两个方面。
1.政治风险
出海中企要重点了解如东道国政局是否稳定、在野党和民间社团对中企投资项目持什么态度、东道国各阶层利益冲突、民族纠纷和宗教矛盾引发动乱或内战的可能性、防范暴恐袭击的能力,以及中企在东道国的投资并购项目是否会引起有关联的霸权国家出于政治意图的干扰和压力等方面的信息。
2.经济风险
出海中企要重点了解东道国政府在对待外资的具体经济政策(如土地政策、税收政策、产业规划、在投资区域实行的限制或鼓励政策等)发生变动所带来的风险。尤其是施行贸易保护主义的国家采用高额关税和构筑技术性贸易壁垒等措施对外资企业造成的威胁。另外,汇率变动对用外汇交易的经济业务、子公司和母公司的资产价值进行会计结算等过程所产生损益的风险,也是出海中企应关注的问题。二、担当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形象的责任
(一)出海中企应做遵纪守法的模范企业
1.出海中企不得违反我国缔结或参与的国际条约和协定
尽管目前国际上尚未制定出内容、标准和进度统一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权威协议,但是公平竞争、透明度、反贿赂腐败和非歧视性原则等内容是各国所公认的。
2.出海中企在拓展海外市场过程中要依法合规经营
中国政府始终要求企业在拓展海外市场过程中依法合规经营,因此,出海中企必须遵守我国商务部、环保部等出台的《中国境外企业文化建设若干意见》《对外投资合作环境保护指南》《规范对外投资合作领域竞争行为的规定》等法规。具体来说:一是中国企业要以和谐为宗旨、以诚信为基础,努力建设符合国际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境外企业文化,以促进与世界各国的友谊。二是企业必须履行环境保护责任,投资合作项目要依法取得当地政府和环保部门的许可,履行环境影响评价、达标排放和应急管理等环保法律义务。三是企业不能采取不正当竞争行为,并且企业外派人员应当取得东道国政府批准的用工指标,符合当地有关法律规定的用工比例,不得通过压低劳工成本获得对外投资合作项目。
3.出海中企必须遵守东道国的法律法规
出海中企要熟悉东道国的法律法规并必须遵守。比如,按照东道国的税收法规定,及时足额缴纳税费,切不可偷税漏税。
(二)出海中企应履行必要的社会责任
1.为东道国创设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提供的资料,2016年全球失业率为5.7%。2017年由于劳动力不断扩充,而全球经济增长乏力,未来不确定因素增加,预计全球失业率会上升到5.8%,少数国家的失业率或将超过8%。失业率高是造成国家政局不稳的重要诱因,如果出海中企能为东道国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不仅会受到当地政府和民众的欢迎,而且也是提升出海中企在东道国的美誉度的重要举措。在创设就业岗位的同时,出海中企还须注重劳资关系的和谐,企业管理层要以平等、尊重和关心的姿态对待员工,特别是善待雇请的东道国员工,要切实保证他们在工资、福利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努力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尽力消除引发劳资纠纷的诱因。
2.减少环境污染,保护好东道国的生态环境
境外的制造业、采矿业等中国企业难免会因排出废气、废水、废渣而造成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这是东道国当地民众最为反感的问题之一。因此,“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必须增强环保意识,采取有力措施做好烟气脱酸脱硝、重金属废水回收利用、保持整体厂区空气净化等工作。要像中铝集团在秘鲁的铜矿项目开工之前先投资建好污水处理厂那样,有效消除矿区周围居民对污染的担心和抵触。
3.帮助东道国掌握先进技术和培训人才
社会责任并不单靠“烧钱”、援助或施舍就能完全解决问题的,东道国更企盼通过中国企业输入先进技术或帮助他们产业升级。可通过这几条途径来实现:一是中国企业在直接投资生产经营过程中,在原材料与零部件供应、产品销售、物流运输等环节与东道国的国内企业保持较为紧密的联系,在联系和合作过程中会产生技术、工艺、管理与流程控制等方面的溢出效应,使得东道国企业学习到中国的先进加工工艺、生产技术与管理模式,从而增强自身产品的创新能力。二是中国企业可在东道国设立研发机构,成为东道国整体研发体系的一部分,将直接促进东道国的科研创新与科技进步,以推进企业研发活动的国际化进程。
4.以实际业绩回馈祖国
回馈祖国的方式:一是境外中国企业通过做大做强,并能成功将利润返回国内,形成中国GNP扩大的支持作用,这应是所有境外中国企业发展的重要努力方向和目标。二是境外中国企业要在管理、质量、效率、创新、业绩,以及与当地友好融洽的关系等方面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以此来提升中国的国际声誉和影响力。
三、树立创新意识,提升价值链位次
企业的价值和地位通常以价值链表述。价值链是指企业组织、管理、生产和销售的产品,以及与劳务相关的各种价值行为的链结总和。其中的产品、技术是企业的基本增值环节,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是辅助性增值环节。价值链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链条上某个特定的价值环节的优势,均可推动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目前,大多数出海中企由于规模较小、水平较低、缺乏核心技术、维持在低附加值的生产活动之中,因此尚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位置。欲使其由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提升,唯一的办法就是不断地追求创新。产品、技术的创新可使企业富有生命力,能够满足人们不断发展的消费需求,并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而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的创新则可使企业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改善企业内部条件和增强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
产品、技术创新最为重要,可通过多种途径实现。
(一)自主研究开发
对那些自身具有较强科技实力和资金的企业自组研发团队,根据国外市场需求,或针对现有产品问题,从根本上探讨产品原理与结构加以研制。尽管新产品的研制周期较长,但一旦投放市场,可取得“独占鳌头”之优。
(二)技术引进开发
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专利、信息、资料、管理经验等,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良或升级来开发新产品。这一策略可缩短试制周期、减少资源和资金消耗,但事先必须做好转让技术的资信调查,进行经济合理性、技术先进性等方面的可行性分析,避免盲目引进或重复引进。同时,还要防止因完全仿造而造成的知识产权纠纷。
(三)自行研制与技术引进相结合
将企业自身所具有的科技研发实力与外界具有这类产品的成熟技术可供借鉴两者结合起来,这一策略具有投入少、见效快、保证产品先进性等特点。
从普通手机到智能手机的发展轨迹,可说明创新对企业兴衰的重要作用。十多年前,诺基亚、黑莓手机在世界市场上风靡一时,但到2007年,史蒂夫·乔布斯的苹果公司推出的以玻璃和金属作为机身的袖珍手机i—phone以其神奇而令人耳目一新。iphone问世是自世纪之交网络热潮后声势浩大的技术革新,给整个产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让未顺应改变的诺基亚、黑莓手机走向末路。iphone自上市以来之所以能够在国际市场上维持十多年的黄金时代,关键在于它能不断地推陈出新,至今已更新至7代。每款新iphone与旧款相比都有着更新潮的设计和更优化的软件,其功能已由最初的通话、上网、拍照、听音乐,拓展到社交网络、购物支付、叫出租车、给乐器调音、监测自己的健康等服务人们衣食住行的所有领域。iphone的成功使苹果公司成为全球盈利最多的手机制造商。但是,即使最强的竞争者也不缺少挑战。近年来,由于创新乏力,iphone的销量持续下跌,苹果公司2016年的利润也遭遇到十多年来的首次下滑。就在苹果创新乏力、三星“爆炸门”事件导致两大强劲国际手机品牌频频受挫之际,中国手机制造商华为、联想等,凭借芯片的设计材料和制作工艺的自主创新研发,以及在专利成果领域越来越抢眼的表现,已悄悄跻身国际大品牌行列中,搭上了价值链“高端”列车。据2016年统计,中国品牌智能手机在印度市场的出货量总计占51%的份额,在俄罗斯的销售量直逼三星、苹果,在欧洲、中东、非洲已成为市场份额提升最快的品牌,为手机“中国制造”在国际竞技场上实现了再定义。
四、尊重东道国民众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习俗
不同国家的民众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比如,亚洲是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的发源地,绝大部分民众为此三大宗教的信徒,还有部分民众信奉印度教。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国家的绝大部分民众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非洲国家的绝大部分民众信奉原始宗教和伊斯兰教,也有部分民众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等。出海中企员工要尊重东道国民众的宗教信仰,对不同宗教的教义和行为规范不要评头品足、妄加议论。尤其是在西亚地区,绝对不能卷入伊斯兰教的逊尼派和什叶派争端的旋涡,以免引火烧身。同时,也要注意防止邻近国家与地区的宗教问题向我国溢出。
民情风俗是各个国家长期淀积和传承下来的文化自信表现。比如,在与东南亚国家商人谈生意时,不能跷二郎腿和把鞋底朝向对方。与南美国家商人谈生意时,须穿深色服装,准时赴约,谈话时可将嘴凑到对方耳边轻言细语以示亲热。与伊斯兰国家商人谈生意后一起吃饭时,须禁酒禁烟。许多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忌讳“13”,他们把这个数字当成凶险不吉利的象征。我国古代《礼记·曲礼》一书中有“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之说,意即到一个新地方,务须先打听当地的风俗习惯,凡能做到“入境问俗、入乡随俗”者,均可人为地与当地民众拉近人文交流距离,也给人留下文明礼貌和尊重对方的形象,为相互沟通创造条件。出海中企员工不可以将中国的风俗习惯强加于人,更不可以将在国内养成的一些不文明陋习带到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