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危机管理教育的创新方式_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时间:2021-03-16 作者:stone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一、当前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
中国民办高校已经有20余年的发展历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校在校学生数量已经超过280万人。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其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生源及今后发展。1999年高校扩招后,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生人数达611万人,2010年631万人,2011年660万人,2012年680万人,2013年700万人,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多,劳动力市场趋紧。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很多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开始裁员,减薪,大幅度减少招聘需求,加上高校扩招后,供过于求,就业市场过于紧张,近于饱和状态,加剧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在社会、学校、家庭三种环境因素的作用影响下,就业呈现两极分化,大学生就业岗位不理想,加之大学生缺乏自我减压,危机管理的能力,大学生中普遍出现失业,产生失眠以及抑郁症等心理疾病,主要表现为就业恐慌、焦虑、急躁、自卑、自闭等,甚至出现自杀等现象,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当前民办高校大学生在就业危机形势下的危机心理
1、紧张焦虑心理。民办高校大学生在面对就业危机时,因缺乏危机管理能力,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想到投入那么大的精力与财力,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明确的定位,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进而出现紧张焦虑,惊慌失措,无所适从的就业心理。经常有学生发表这样的言论“自己不是现实中的瞎子,却是择业时代的盲人,不知道自己的路在何方。”这种紧张焦虑心理,使大学生在面对用人单位的面试时,表现得不自信,心慌意乱,不能很好地展现自己,错过良好的就业机会。
2、精英自负心理。民办高校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精英自负心理,他们不能很好地自我剖析,认为“大学生=精英”,认为自己是“人上人”,眼高手低,不愿到基层岗位。在这样的认知下,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变得狭隘与偏激,其择业的自主性与就业空间大幅度地受到限制。他们通常希望找到一份“收入高、地位高且十分稳定的‘好工作’”,导致毕业生往往“扎堆”留在大城市,造成“有地方没人去,有人没地方去”的局面,加大了毕业生的竞争压力和就业难度。
3、消极自卑、迷失自我的心理。由于民办高校数量的增加,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基础又较薄弱,再加上民办高校软件与硬件设施的局限性,造成学生综合素质较低,适应社会的能力不足。毕业生在求职屡次碰壁后,过分低估自己,对自己缺乏信心,从而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变得不敢展示自我。民办高校大学生在校期间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一个很好的规划,对今后自己是在一个怎样的平台上发展没有明确的定位,认知模糊,等到了毕业学年才着手“就业”准备,进而失去更多的就业机会。
4、极端功利,依赖心理。大学生往往对职业的要求过于理想化,存在职业歧视,往往把“三高”,即单位性质要求较高、地域环境要求较高、工资待遇要求较高作为职业的首选目标,更愿意到沿海、发达城市就业,“扎堆”在大城市、公务员、国企。民办高校大学生很多家里有社会关系或经济条件较好,家庭的溺爱式教育造就了他们心智不成熟,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的心理特点,在就业问题上消极等待,缺乏主动性,片面认为在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市场中要凭关系就业,缺乏进取精神和自我推销意识。甚至有部分学生认为,没有找到工作也没关系,家里父母会供养自己。
5、嫉妒他人,盲目从众的心理。一些大学生因自身综合素质不高、或缺乏社会背景、或没有把握好就业时机,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单位。加之不能很好的自我反省,一味地怨天尤人,从而嫉妒他人,甚至做出一些危害社会,背离社会道德,违反法律的行为。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不能很好的定位自己,随波逐流,觉得哪些是热门岗位,就选择哪些岗位,有的因为别人都报了,自己也报考哪个岗位,没有从自己的专业、发展前景出发,盲目从众,其结果是“高不成,低不就”。
三、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危机心理成因分析
1、社会因素。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就业寒流加剧,经济增长放缓,就业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由此带来工作岗位减少,失业人员增加,而毕业生数量以平均每年50万人的速度逐年增加,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实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而部分民办高校毕业生在知识结构、技能水平以及职业素质方面还有所欠缺。加之用人单位在选才聘任上缺乏科学的选才标准,在选才上更偏重公办院校学生,歧视民办高校毕业生。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历史较公办院校时间短,社会对民办高校还缺乏认同感。随着社会越来越高速发展,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部分用人单位对民办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及专业能力抱有怀疑的态度,以至在招聘要求上除了在学历和工作经验上有一定的限制外,更清楚地表明了学生须是正规院校(全日制)毕业。
2、学校因素。民办高校有20余年的发展历史,发展时间不长,因此还存在很多不足。
首先,民办高校较公办院校来说,没有较高的“品牌”效应,在实行就业双向选择的情况下,许多用人单位往往注重学校的知名度,在这种情况下,无形中降低了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其次,民办高校专业设置存在错位。目前大学生失业大多是结构性失业。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专业设置过程中,应与市场需求相对应,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下,部分民办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相脱节,导致在毕业生择业、就业时,发展空间狭隘,降低了就业竞争能力。
最后,民办高校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还不完善,部分民办高校缺少专业化、专家化、专职化的就业指导人员,甚至有些民办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没有进行专门的教育与指导,没有很好地对毕业生的就业进行服务。另外,在校企合作、就业服务等工作效率上存在不足。
3、学生自身因素
首先,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很好的规划,对自己的职业定位认知模糊。民办高校大学生一进入大学之后,觉得摆脱高考,可以放松自己,大部分时间花在享乐上,享乐主义主导着他们的思想。对自己大学四年“如何过”没有很好的定位,得过且过,宝贵的时间就这样浪费了。
其次,民办高校毕业生在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是很了解的情况下,过高估计就业薪酬,就业期望值普遍偏高,眼高手低,不愿到中西部地区、城乡基层岗位就业,通常更希望找到“高收入、高地位、环境好”的工作岗位,加之民办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较低,没有清醒地认识就业危机,这种就业理想与实际就业形势的巨大落差,是导致学生就业心理危机的直接原因。造成“有地方没人去,有人没地方去”的社会现象,大部分学生成为大城市的“漂族”、“蚁族”。
最后,在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中民办高校数量增加及“扩招”的情况下,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学生的基础较为薄弱,综合素质不高,加之民办高校本身各方面条件的不成熟,培养出来的学生,无论是职业道德素质、专业技能,还是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都存在不足。因此,大部分民办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危机情况下,没有较强的危机管理能力,不能很能好地调适心态,正确处理好自身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四、如何增强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危机管理能力
1、打造一批“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队伍,熟悉大学生危机心理及具备危机教育管理能力的教师队伍。充分发挥专业就业指导人员的积极性,有效指导大学生应对和化解在就业危机情况下的危机心理,积极乐观地面对现实,积极就业。
2、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从新生入学开始,民办高校就要对学生进行心理测验,建立心理档案,对不良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与引导,加强学生诚信、文明礼貌、专业技能、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素质教育,培养一批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优秀大学生。
3、重视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择业观、就业观、创业观,树立“先就业、后择业;面向基层、服务基层”的观念。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引进高素质的职业指导人员,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将职业类教育课程纳入学校必修课程,引导毕业生树立科学务实的择业观、就业观。
4、加强大学生对可能出现的就业危机做出科学预测,对可能出现的求职挫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提高大学生就业的忧患意识、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在就业过程中遇到挫折能较好地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培养他们积极、乐观面对危机的精神,能够以正确方式解压自己,树立大学生就业的自信心。
5、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自我分析,面对现实,善于从求职失败中吸取教训,运用SWOT分析法,正确归因,在逆境中砥砺人生,积极就业,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大学毕业生。
民办高校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前途与命运,也关系到学校、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在就业危机情况下,民办高校应大力加强大学生的危机管理教育,增强大学生处理危机的能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社会、学校、家庭、学生四个方面的教育与引导下,大学生的就业前景是光明的。
主要参考文献:
[1]慧民,樊庐生.当代大学生就业危机心理透视[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5.8.
[2]郭亮.从就业危机看大学生就业危机教育——兼论大学生就业危机教育的缺失与建构[J].扬州大学学报,2010.4.
[3]张仲凤,张继娟.大学生就业危机的社会心理学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9.5.
[4]陈韶荣,吴庆松.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危机与危机管理教育的实施[J].教育管理,2009.5.
[5]魏强.严峻就业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危机应对[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6.
[6]李鲁宁.论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与调适.科技文汇,2009.8.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推荐

览?区域品牌声势夺人

览?区域品牌声势夺人作者:未知改革开放以来,在品牌建设领域,对内人们更多地强调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对外则更多地强调国家品牌或国家形象。《参考消息》最近的一条消息说,中国包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