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视域下的大学“国际创客”特色文化创建研究_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时间:2021-04-02 作者:stone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赫金玲刘爱君大连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课题资助:辽宁省2016年社科规划基金项目资助、大连工业大学社科联2016年度一类课题项目资助。

摘要:文章首先界定高校国际创客特色文化,梳理创客教育中的跨文化问题,分析得出高校可以借鉴群体创客文化模式,在众创空间和完善创客教育体系基础上,开发国际化课程和实践体系、培养传播者等具体路径培育国际创客特色小众文化,为一带一路培养国际化、创新型人才,深耕远播以小众带动大众,最终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局面。

关键词:一带一路高校国际化创客文化创建

高校创业文化缺少价值观引导,大学生亟待提升创新能力和国际化素质。原因是“一带一路”中国企业面临产品创新和海外拓展等新挑战,外资进驻中国越来越多,中国大学生们在家门口都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创新创业和国际化挑战。大学传统的国际化教育多是指国际合作办学、吸引外国留学生或是开展海外留学实习项目,还缺少一种大学生广泛参与的国际文化氛围。当前,高校创业文化建设还存在创业主体功利化倾向较重、缺乏社会责任感、忽视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创业文化建设特色不鲜明等问题,且深受社会转型期多元价值观的影响。本文“国际创客文化”研究,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上,在校园中营造中外创客文化传播氛围,创建大学创新文化的一个子系统,促进大学生创客的国际化素质养成。

一、创客与创客教育

创客和创客运动兴起。“创客”在英文里是“Maker”,意即“制造者”,常以分享创意和交流思想为乐。在我国,创客概念不断延展,还缺少一个统一的认识,当下与创新精神、创业意识有密切关系。创客最初起源于美国实验室,随着戴尔·多尔蒂的期刊《Make》2005年开始发行、克里斯·安德森于2012年出版专著《Makers:TheNewIndustrialRevolution》,这一书一刊,创客运动迅速风迷美国,继而在全球掀起创客浪潮。创客运动传入中国,有资深记者认为,欧美来到中国大约是2010年。目前,知名的创客空间有:“北京创客空间”、“新车间”(上海)、“柴火创客空间”(深圳)及“创客盒子”(成都)等。

创客教育也深深影响了创客文化的发展。在我国,创客教育刚刚起步,方兴未艾。在创客运动的带动下,创客教育正在中国的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中蓬勃兴起,建设创客空间生态与开展各类创客活动是当前创客教育实践的两大热点。如清华大学的创客空间;北京市团校建立“创新部落”,希望更多的孩子可以接触到创客基础工具和设备,了解更多的创新创意科技知识。2016年4月,清华大学宣布在全国率先推出技术创新创业辅导专业,致力于培养机器人、智能硬件和智能交通等领域的“高级创客”;成都则首推中学“创客”课,让学生接触“智”造未来;而在5月举行的广州国际教育博览会也开设了教育机器人、校园3D打印设备产业展区等八大专业主题。不论是文化启发创客,还是创客反哺文化,创客教育都是能让两者更好融合的方式之一。创客教育也成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组织部分。

二、创客教育中的跨文化现象

“创客”需要跨文化积淀。“一带一路”加速中企海外布局,同时不少中企面临“水土不服”。原因是中国企业长期以国内经营为主,缺乏海外投资经验,往往对风险估计不足,加之政治、法律、文化等方面的多重不利因素,导致很多中企“水土不服”。特别是由于文化的差异,给“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制造了人为风险,制约其海外发展,这也体现出中国企业软实力的不足。为适应海外客户需要,老字号王致和“要改良”,推出低盐淡口味,将传统腐乳10%的含盐量降为6%,也在探索一次性包装等。在2016年深圳文博会上,文化与科技的结合,给人们带来全新的体验。如“埔寨火龙模型”,创意者是一位退休人员,喜欢埔寨火龙传统文化却不懂制作,后来借助3D科学技术打印出成品,将其内在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地表现出来。由此可见,一个创意可能在几秒钟的时间内诞生,可在它产生过程中所需要的文化熏陶、知识积累和思维养成,以及将创意变为现实的这个过程,则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历练。每一款产品的设计背后,一定隐藏着丰富的文化心理需求,创客及其团队需要一个文化积累厚积薄发的过程。

创客文化本身具有跨文化特点。创客文化的历史基因源自欧美,源自于不同于中国的文化土壤和文化背景,根植于高度发达的工业基础,由最初的车库创业、硅谷创新到反传统的DIY思潮,再到网络高科技催生的黑客文化、极客文化,处处都可见到创客文化的影子。创客文化的内核,那就是实践、创新、创业、风投、创意、动手、开源和分享十六个字,其核心是开源。因为欧美实行严格的专利制度(在限定时间内享有的受保护垄断权),而创客鼓励发明者公开分享他们的发明。开源则意味着所有的知识产权是开放的,也意味着承认“山寨”“盗版”可能最终会发展成真正的创新与改进。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创客可以随意使用他人已有的专利技术进行商业化生产,否则仍会涉及侵权。此外,美国创客文化背后的风投、众筹等方式以及相关管理体制与中国国情不尽相同。因而,中国高校开展的创客教育引进技术的同时,更应注重创客教育中的跨文化问题。

与美国相比,日本企业的创新文化属群体创新。群体创客文化来源于日本企业的群体创新文化,这种模式培养了一批具有高度共识和追求创新的职员,也促使日本企业爆发了前所未有的创造力,并在“二战”后迅速成长为世界上的经济大国,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为日本创新经济掘起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它的主要特点是创新的基本单位是以“参与”为基础的小集团;具有强烈而持久的创新价值观;具有层出不穷的极具个性特点的创新人才;能充分利用文化网络的沟通功能与碰撞效应以激发出大量创新。

三、高校“国际创客”文化培育途径

“国际创客”特色文化氛围,需要借鉴日本群体创客文化作为先导,在小众群体实践基础上体现出一种文化“软实力”。具体做法是集合“国际创客”优势资源,建立众创物理空间,在学校开展普遍创新创客教育的基础上,运用文化传播理论,创建“国际创客”文化源,培养“文化创客”,营造“国际创客”特色文化氛围。

1.完善创客教育体系,孕育创客群体文化

首先建立“众创空间”。众创空间是为小微创新团队成长和个人创新创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它是开放空间、硬件设施和社交活动的集合。目前高校建立众创空间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在高校内部利用高校已有的工程实训中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学科技园、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等平台,结合智能化、平台化、网络化、数字化、绿色化平台设施,建设创客空间、创客实验室、创客图书馆、创客公寓等物理空间;同时,高校之间也可以结成创客空间联盟,例如2014年底清华大学发起了高校创客联盟,广州大学城各高校联合成立了创客空间。二是高校与区域创客空间或企业合作,建设更加多元的众创空间。如海尔集团与山东大学共同发起成立“2025创新创业联盟”,致力于建设汇聚高校智力资源、企业创新资源、社会资本、政府政策平台等创新要素的众创空间。这种合作方式,可以增加大学生的创新实践,也可以利用企业内部资源,增加创客之间的跨界交流,开启“中国制造2025”新模式。高校的众创空间是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资源共享空间的集合,它将创客空间与创客群体聚拢在一起,成为群体创客文化的诞生地。

其次,完善创客教育体系,包括创新创业类课程和辅导等。第一是创新创业公共通识选修课,因为学校的通识选修课相对比较开放,灵活性大,可以设置《创业类课程》《设计你的小企业》等,供大学生选修;第二是管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创新创业进行方案调整,培养这部分学生成为创业团队里的创业管理小专家;第三,定期举办创意创新类沙龙,邀请企业家和校友进入校园、分享创意历程、组建创新团队、寻求创新支持资源等;第四,围绕创新创业和国际化主题,整合国家、省、市和学校内部的竞赛资源,开展创意沙龙、竞赛辅导、选课辅导、国际交流实践活动、创新创业项目辅导和对接等。

2.创建“国际创客”特色文化氛围

重点激发大学生创客的国际化养成意识。身处国际化环境中,如何辨别本民族文化,如何识别他国文化,如何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达到沟通目的,这是中国大学生面临的文化冲突问题,而跨文化问题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不可绕开的问题。特别是沿海开放城市的高校面临更多的多元文化考验。如果转换思路,将这些挑战视为国际化体验资源,在创客教育中融入“国际化素质”养成教育,将有利于创客文化的国际化交流。

首先,开发国际化创客课程资源模块。第一是《大学英语》、《大学汉语》基础课程,可嵌入跨文化类内容,鼓励教师教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培养跨文化交际技能。第二,结合文科专业如汉语国际教育、英语和日语等专业课程,开设国际化课程模块(如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英美文化、日本文化等文化类课程),同时嵌入创新创业类模块专业选修课,为创意产生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同时在此基础上,可将此类课程开为第二学位课,供全校大学生选修,提升创客的文化素质。第三,提供国际化类网络课程资源,如慕课等。

其次,开发国际创客实践辅导资源模块。研究表明,跨文化适应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关键,国际化体验是跨文化适应能力养成的基础。因此,辅导和实践模块包括两部分,第一国际化实践活动,如组织创客参加各类国际交流活动,获得直观的体验;第二,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运用心理学方法,帮助大学生解决创新创业心理问题、多元文化问题和跨文化适应等问题,同时帮助大学生将文化冲突感性体验转化为跨文化理性认知。

3.培养文化创客,传播创新文化

高校本身是新文化发源地和传播者,将创客文化融入大学文化,高校要充分结合媒体的优势,通过校园媒体宣传群体创客文化。高校对群体创客文化的宣传应运用“互联网+”思维,线上线下共同努力,建立创客文化生态圈。一是线上宣传,主要利用网络和手机媒体,如:微博、微信、天涯、豆瓣、知乎、APP等大众媒体,将校内创客活动和大学生创客的领军人物宣传资料发布与更新,发挥高校宣传的舆论引导作用。二是线下宣传。包括校园广播、校刊、讲座、研讨会等方式,打造线下教育传播平台,也可以借鉴MBA案例教学的方式,通过案例,让学生学习和体会创客们的思路。

在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每个人的传播理念和能力不同,大学创新文化传播显得不够接地气,还需要深耕远播。按文化传播理论,传播有五要素:传播源、传播者、传播什么、如何传播和传播中的价值观等。在培育创客文化源的基础上,着重培养“文化创客”担当传播者角色,组建文化创客团队,掌握传播技能和理念,深挖大学里的创客文化资源,充分利用大学的自媒体资源进行教育传播。

4.完善制度体系,保障“国际创客”文化

中国制造2025发布以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不断强调“培育创客文化,让创新创业蔚然成风”。高校“国际创客”特色文化应着重解决三方面问题:第一,创客教育对专业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学校需要鼓励专业教师跳出舒适区,更新教育理念,结合学科特色、社会需要和专业教育开展教学改革和科研活动,以及竞赛辅导等。第二,如何维持众创空间的运营;第三,形成整体的创新文化氛围,如创客教育与评职称相结合,举办创新创业类教育表彰活动,举办创新培训等。

综上所述,国外的创客文化积极推动创新发展,相比之下,中国创客文化目前还只是流行在以“技术宅”为代表的少数人中间。尤其是在高校,还没有形成更好的模式和完整的机制,国际创客文化属于小众群体文化阶段。掌握先进文化和科技知识的大学生肩负着一带一路和中国制造2025重任,在高校营造国际创客文化氛围,探索具有国际化素质的创客培育路径,需要研究者和教育者以及政府的齐心协力,最终形成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王颖,李慧清.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广州20所高校的调查[J].高教探索,2015(3)

[2]丁钢.高校创业教育的文化诉求与构建[J].高校教育管理,2015(4)

[3]丁大琴.创客及其文化历史基因探源[J].北京社会科学,2015(8)

[4]沈婷婷,罗群,李钊.创客文化融入高校创业文化的意义及路径[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5(4)

[5]刘芸.论创业文化与大学生创业教育[J].江苏高教,2011(3)

[6]吉丹如.创业文化:校园文化的重要主题[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12)

[7]林国建.高校创业文化建设探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4)

[8]黎平.日本企业的崛起与企业群体创新文化[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7(1)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推荐

览?区域品牌声势夺人

览?区域品牌声势夺人作者:未知改革开放以来,在品牌建设领域,对内人们更多地强调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对外则更多地强调国家品牌或国家形象。《参考消息》最近的一条消息说,中国包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