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需求:中国经济软着陆的最大保障
作者:未知据报道,经济政策决策层正在积极考虑把鼓励家电与汽车的购买视为今年拉动内需的主要着力点。对此一政策思路,既可以肯定,也需要商榷。在历经了三年多世纪金融海啸及欧债危机的冲击后,全球包括中国在内,经济都面临了不少麻烦。就中国而言,由于欧、美作为中国主要出口市场的经济疲滞,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出口的增长势头已明显减弱,中国势必更多地依靠内需。但内需中的投资也有问题,比如政府主导的以基建为主的投资,考虑到财政条件及施工效率,不易再维持过往三年的高速;民间的投资,则在经营成本持续升高、汇率持续升值、外销势头减弱的形势下也欲振乏力。于是,能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需求马车,只剩下了一个:消费。据此了解,现阶段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战略,置重心于促进消费,思路方向正确。
但必须指出,以政策拉动消费来维持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却往往容易进入到一些观念误区,相关报道中提到的鼓励家电或汽车的购买即属其一。
家电与汽车均属于个别商品,其供给与需求,原应尊重市场机制,不宜擅以政策加以扭曲,产生资源错配的效果,除非,相关商品的消费行为会产生“外部性”经济的效应。很显然,家电与汽车的消费并不会产生“外部经济”;恰恰相反,汽车尤其是小汽车的使用往往会产生所谓的“外部不经济”――早些年的鼓励政策使得汽车需求大幅增长,却也带来了城市交通堵塞与城市空气恶化的后果,足够为前车之鉴。至于2009年为了因应金融海啸采取的家电下乡,一则由于不产生明显的“外部不经济”,再则由于有利于改善城乡贫富差距,故未尝不可,但也只能视之为权宜之计,不宜轻率为之,以免扭曲市场的资源配置。
要避免进入政策误区,却又要通过刺激消费来拉动内需,又该怎么办呢?以下是三种可以选择的政策思路。
(一)宏观思维。根据宏观经济的理论逻辑,一个社会的总(消费)需求水平与该社会的分配结构有密切关系。收入分配越平均,整个社会的“平均消费倾向”就越高,反之,则相反。
中国过去30年,年经济增长率接近10%,但与一般发达国家相比,投资占GDP的比重太高,消费占GDP的比重太低,这样的结构不合理也不健康,是结构性的失衡,其主要原因就与收入分配差距的越来越大有关。所以,改善收入分配在现阶段的国家发展中,是一个既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促进政治稳定,又有利于促进消费、拉动内需经济增长的重要课题,必须加倍重视。至于政策手段,当然还是以财政等方式为主,在此不赘。
(二)中观思维。消费可以分两类,一类是硬的、物资的、有形的,如汽车、家电、饮食等;一类是软的,物资比重较轻的、无形的,像教育、医疗、住房、文化体育娱乐等。后者,在一国的消费政策中应受到更多的重视。
首先,就当前中国的消费形态而言,食、衣、行(指私人交通工具)满足程度相对较高,住、行(指公共交通系统)及育、乐(文化体育娱乐)、医、安(公共安全)等则还有很多不足,这方面的潜在需求很大,政府可以一方面开放及引导民资进入这些行业,另一方面甚至可以在政策上给予奖励,因为有“外部经济”的性质:有利于民生安乐,创造和谐社会;有利于提升人民素质与体质;有利于未来生产力的提高。换言之,相关的政策配套与倾斜,既能拉动总需求,又能促进总供给。
(三)微观思维。原则上政府不必对个别消费行为给予政策鼓励,但能产生“外部经济”者除外,例如对参加教育培训,参与社会公益,参与维护环境等等行为,均可以政策鼓励之,理由类似。
总之,“消费”需求是中国经济软着陆及再度快速增长的最大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