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系列”将成为贵州民族文化名片
作者:未知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少数民族人口数为1255万,在常住人口中占比36.1%。千百年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苗族、布依族、侗族等17个世居少数民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也让贵州拥有“文化千岛”之美誉。
2018年5月20日,贵州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副主任、贵州省打造“黔系列”民族品牌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徐飞在接受《中国名牌》采访时表示,?F州省委省政府正积极打造“黔系列”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品牌,对“黔酒”“黔茶”“黔药”“黔银”“黔绣”“黔织”“黔艺”等展开产品认定、宣传推介,助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进一步提升贵州企业规模和知名度,最终造福百姓,打赢脱贫攻坚战。
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是贵州最为珍视的宝贝。徐飞指出,从文化传承角度看,“黔系列”是文化的瑰宝,传承、保护和发展着民族活态文化;从文化产业角度看,“黔系列”在省政府层面的顶层设计下,有利于推动民族地区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培育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名片和新增长点。
如何让贵州原生态产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走出大山、走出贵州、走向世界,是品牌工作重点议题之一。徐飞称,通过企业自身宣传总有“王婆卖瓜”之嫌,而通过政府去推动企业提升产品质量、达到标准,形成品牌效应,就能更好地提升企业品牌影响力和产品知名度。
要成为“黔系列”品牌成员的企业,要综合考虑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一要符合贵州的生态、绿色、民族特色的生产理念;二要具备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的品质;三需由企业申报,省级主管部门组织专家严格按照品牌认定标准和程序评选,才能授权并使用“黔系列”品牌标识。据悉,“黔系列”标识(LOGO)已于2016年12月向国家工商总局申请商标注册共41类,已成功注册商标12类,正在复审29类。
按照“黔系列”品牌1+N的模式,会选出各系列中的最大品牌。“比如,‘黔酒’中‘茅台’目前排名第一。经过专家评审后成为子系列第一品牌的企业,会得到相应资金政策支持,这会对企业起促进激励作用。”徐飞介绍说。
在“黔系列”品牌打造过程中,百姓也获得了切实利益。贵州推出的“锦绣计划”就是一例。“‘黔绣’产业精准面向贫困少数民族区域。20万绣娘大多是少数民族贫困群众,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通过参与‘黔品牌’的打造,实现了技艺传承,又把产品推向市场,相得益彰,百姓也能够真正脱贫。”徐飞说。除黔绣以外,黔银、黔参等产业也直接带动贫困群众真正受益。
可以说,贵州是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但现在当地的居民甚至开始说起英语,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贵州脱贫工作的新风尚。徐飞认为:“早前的扶贫往往是输血式扶贫,效果有限。后来倡导造血式扶贫,即通过产业扶贫。如今,贵州脱贫工作将更多地迈向开放式,如借助‘黔系列’品牌推广,实现民族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促进、双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借力“黔系列”实现脱贫只是第一步,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才是题中之义。截至2017年底,贵州省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低碳清洁型、节能环保型的绿色经济“四型”产业已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3%。徐飞称,打造“黔系列”民族文化产业品牌,就是通过品牌知名度来壮大相关产业,也成为贵州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四型”产业的具体路径。
“一般来说,支柱产业在GDP的比重要达到5%左右。目前‘黔系列’品牌中,‘黔酒’‘黔药’等几项都已经发展成为支柱产业。”徐飞表示,“未来随着‘黔系列’品牌产业的发展壮大到一定程度,将成为推动贵州民族地区加快经济发展的基石,而这一点也是我们希望的。因为这些产业基本无污染,代表着高质量的发展方向。”徐飞说。
事实上,贵州省委省政府近年来高度重视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品牌建设工作。自2015年省政府提出打造独具贵州特色的“黔系列”民族文化产业品牌,2016年12月省委省政府提出要以工匠精神精心打造“黔系列”民族文化产业品牌后,贵州省政府与新华社日前决定联合打造民族文化产业集群――“黔系列”民族文化产业品牌,同时启动“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黔系列’民族文化产业品牌行动”。
对此,徐飞指出,希望搭载新华社覆盖全球的新闻信息采集和传播系统,依托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力量,让民族品牌做优做强,走出贵州、走向世界。近年来,新华社在响应国家“品牌强国”战略,打造民族品牌工程上取得显著成效。此次合作将有力推动“黔系列”民族品牌打造工作上台阶、上水平,见成果、见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