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editRisk+模型及其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适用性
作者:未知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新巴塞尔协议对各商业银行信用评估体系管理要求的增加,我国一直沿用的传统的质量分级评估方法日益展露出其落后性,不仅局限了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也影响了我国金融业的进步。基于此问题,笔者在分析研究国际各个较为成熟的模型后,决定以CreditRisk+模型为主体,研究其信用风险评估原理和内容与其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适用性,以期对解决我国现今的信用风险评估不够准确问题做出一定贡献。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CreditRisk+模型;适用性
一、研究背景
金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银行更是在其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而具有调节经济和信用创造等职能的商业银行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中之重。商业银行的活动受诸多风险因素的影响,信用风险是其中导致资金链断裂的首要风险因子。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是指贷款人因各种原因不愿偿还或因意外导致其丧失偿款能力所导致的商业银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因此,能够准确完整地衡量与评估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然而,在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体系中,仍然沿用最传统的质量等级划分方法,并不能有效地量化计算出贷款人的信用风险。当前,经济全球化浪潮不可逆转,且国际间商业银行竞争激烈,我国商业银行若想提高自身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顺应国际商业银行发展潮流,有必要借鉴国际上较为成熟的信用风险评估管理方法来优化自身信用风险评估体系。在国内,使用违约模型方法评估信贷组合收益及风险的EDF模型和基于VAR方法CreditMetrics盯市模型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由瑞士信贷银行提出CreditRisk+模型还未在商业银行风险评估体系中得到实践。因此,本文着重介绍CreditRisk+模型以及探讨该模型是否适用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
二、CreditRisk+模型内容--风险贡献
CreditRisk+模型是由瑞士信贷银行提出的比较成熟的评估信用风险价值的模型。
风险贡献是指每增加一单位债务人所造成的银行违约风险的增量。设EA为某一债务人A的风险暴露规模。
风险贡献公式如下所示:
由上述可知,因风险因子大致相同,故各债务人相关,所以,总体方差可表示为:
为求出A的风险贡献,我们设E(z,x),Ux,σx分别为x条件下的违约概率函数,函数均值,函数方差。设f(x),uf,σf为x的概率函数,函数均值,函数方差。F(x),G(z)分别为违约概率函数,基于风险模型的概率函数。
在这里,k组的违约事件的预期损失和均值分别为εk和uk,即:G(z)=F(P(z))
对z微分得违约事件分布的均值和方差。然后代人εk,再将各组相加,则实际违约损失的标准差为:
结合前式得出债务人A的风险贡献:
这样,我们就计算出债务人A的风险贡献公式。
三、CreditRisk+模型的评价
1.模型的劣势
(1)模型假定导致的局限
CreditRisk+模型实际上假设了信用风险同市场风险水平之间是没有关系的,这与我国现今金融情况不相符。如今,在我国金融行业中,银行业已经成为一大巨头,发展已经相对成熟,虽然信用风险是其主要风险,但是受利率市场化影响,市场风险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而且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信用风险的发生会使人们对市场产生怀疑,从而引发市场风险,而市场风险的增加又会反过来提高信用风险。
CreditRisk+模型只考虑了违约或不违约两种形式,同时假定了违约率是随机的,并且以此为前提计量预期损失和未预期损失及其未来变化,但没有涉及到信用资产组合的价值变动。其次该模型假定的各频段违约率以及每一个债务人的风险暴露是固定的,忽视了各个频段级的违约率的变动,例如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等因素对各频段违约率的影响。再者CreditRisk+模型固定了债务人的风险暴露,导致模型对所有债务人未来信用质量的变动敏感性降低,即模型对远期利率的变化不敏感。基于此种假设,该模型忽略了信用转移的风险。
(2)历史数据缺失导致的局限性
CreditRisk+模型是基于违约事件发生的随机性建立的。且违约事件是由于经济状况等其他经济因素影响导致的小概率事件。但用于计算违约相关性以及影响违约概率变化的国家和行业等宏观因素的历史数据资料的缺失,并且违约事件发生频率较低,所以违约风险模型的精确性无法得到充分证明。并且模型用资产价格间变化的相互关系替代了无法计算出的违约事件的相关性进行演算,即模型又依赖了资产价格间变化的相互关系与违约事件概率的相关关系是基本一致的假设,由此加大了模型的误差。
(3)该模型计算的关系存在不稳定性
首先,依据各种历史金融数据得出的关系就存在不稳定性,因为历史金融数据不能反映最新的金融情况。其次,违约比率的波动也是不稳定的。再次,该模型计算出的关系十分依赖时间区间,时间如果发生变化,不稳定也就会随之产生。最后,就算能算出一种把违约比率和某种变量联系在一起的关系,这种关系也存在不稳定的可能。
2.模型的??势
(1)数据简单、计算便捷
相较于CreditMetrics+需要应用转移矩阵、资产特征等较为难得的数据,以及KMV模型需应用只有授信水平较高的客户才能得到的长期过往违约率数据,该模型采用数据较少,仅需应用风险暴露数据和违约率数据,故此在模型的计算方面十分容易和便捷,模型的运用较为简单。
(2)对信用风险评估较为准确完整
该模型计算出的信用资产组合的违约概率和损失分布较为全面,它假设违约率是随机的,所以对市场风险的作用考虑全面,可以更为完整地评估信用风险。同时,该模型假定借款人之间相互分离,能够较为准确地管理各类消费者的信用风险。四、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我国近阶段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且利率市场化发展缓慢,基准贴现利率的准确性较低,所以很难精确地对企业信用资产进行估值。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与国际金融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新巴塞尔协议提倡各国商业银行采取更为尖端有效的风险评估模型,对模型的改进和优化可以更好地方便商业银行完善风险评估体系。所以参考应用国际上较为成熟的信用风险评估模型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尤为重要。
我国商业银行在《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贷款质量被分为五级,分别管理,依照授信人的风险等级进行划分,即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后三类为不良资产,此分类管理是选取一定定性指标如财务指标,通过设立各指标权重,由相关人员打分,以此确定其信用等级。此方法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所采取的方式,尽管该方式操作容易,易于??用,然而其未有效量化各行业动态因素,如宏观经济因素、政府支持力度,且侧重于对授信客户历史数据的分析,忽略其未来发展能力,所以对偿债能力的预测并不完全准确。
因我国商业银行可以一定程度上参考CreditRisk+模型来优化其风险评估体系,故下面我们将分析该模型在我国风险评估体系的适用性。
五、模型在中国商业银行运用
1.适用性
CreditRisk+模型主要运用了概率论中的泊松分布模型进行基本推导从而得到了违约概率分布,且模型假设了违约率是随机的,既违约行为发生原因是任意的。因此CreditRisk+模型计算所用数据只与每笔信用贷款的违约率与违约损失率相关,计算便捷,运用数据较少,适用于我国市场机制以及商业银行信贷资产数据资料不完善的现状。
CreditRisk+模型是一种以定量分析为主的模型,所以可以帮助我国商业银行积累定量分析信贷风险的经验。而且该模型在传统信贷风险控制方面的针对性强,所以CreditRisk+模型较为适用我国在当前发展状况下的商业银行。
2.局限性
因为CreditRisk+模型考虑的风险仅为债务人违约风险,并未注意到债务人信用风险的变化,即信用等级的降级,这种情况确定了每个债务人的风险敞口,也未将债务人以往的信用等级纳入考虑范围,这不利于我国商业银行对授信人信用风险的动态监控。
随着各种复杂的金融衍生品的出现,中国商业银行的信贷产品种类越来越丰富,而CreditRisk+模型适用范围仅为简单的线性模型,对于新型金融衍生品的非线性定价并不适用。
虽然CreditRisk+模型所要求的计算数据较少,但其要求输入授信人的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然而在我国现行条件下对违约概率的估计是难以实现的,故该模型对实际情况的适用性还有一定差距。
六、启示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管理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所采用的五级贷款质量分类方法难以适应经济全球化新背景下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体系的要求,而我国企业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数据单一且严重缺失,国际上较为成熟的部分模型在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管理的运用中存在诸多限制,虽然CreditRisk+模型也在应用中有部分局限,但其在很多方面较为适应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体系。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结合我国国情和自身特点,吸收借鉴CreditRisk+模型其中的先进思想和优势,优化出一套可以适应自身发展的得力模型,促进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和我国经济进步。
参考文献:
[1]程细玉.一种确定最优组合投资权重的新方法[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02).
[2]董颖颖,柯孔林.信用计量技术及其在我国的应用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