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之困

时间:2021-05-15 作者:stone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转型之困

作者:未知

??过去的周末,2018年6月9日和10日,《第一财经周刊》在上海举办了首届未来商业秀,同时,这也是创刊10周年的一场生日party。
一如既往,在这次持续两天的活动上,我们再次做了一下创新。在主题上,我们打破了行业话题的区隔,而是以时间的价值、空间的未来、个体的意义3个议题,组织了13个主题演讲,以及3场妙趣横生的论坛―在严肃地讨论商业如何改变生活的内场活动之外,超过1000平方米的外场,分割为拾光馆与未来馆,我们设计了20个创意互动区,各种有趣的互动游戏令人们流连忘返。
我们自己也沉浸在这全新空间所建构的欢乐氛围里,在那面集合了10年500期精美杂志封面的背景前,我们没完没了地合影。活动上,我还见到了从武汉特意赶来的读者,也终于和邮件往来很久的“网友”读者直面交谈。快乐的时光总是转瞬即逝,大家相约来年再见―转眼到了周一,无论是我们、嘉宾,还是读者,都回到了忙碌的现实之中,以实际行动回应了这次活动的主题:“去你的未来”。
一本新刊又要出街了,日复一日的新媒体更是马不停蹄记录着我们生活的种种变化。作为媒体人,我们有时候难免自怨自艾所在行业的变化,但是看到这期封面的主角,本处于产业链底端的制造商们,如何举步维艰追寻自己的品牌之梦,我意识到,很多行业在过去10年都经历了巨大的挑战与危机。
外贸制造商们的转型起点也是2008年,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在全球蔓延,曾以“中国制造”为标签,站在跨国品牌背后的代工厂们,经历了惨痛的订单下滑,利润减少。制造基地逐渐朝着东南亚等价格洼地转移,不可逆转的困境几乎是逼迫着代工厂们主动谋求自己的未来。
互联网带来了新的渠道和新的机会。一些代工厂得到了本土品牌的更多订单,另一些选择和网易严选这样的精选电商合作,产品上线出售,其销量和品牌效果在互联网公司巨大流量的裹挟下被进一步放大。
最值得关注的是那些不甘于固守在产业链底端的代工厂的经营者。他们渴望从工厂的流水线边走出来,走到消费者面前,从无到有地创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品牌―和前两种选择相比,这是一种更具挑战的抱负,也是一条远比我所在的媒体行业的转型更为艰难的道路。
借助互联网,比较容易实现大规模销量的爆款产品,不少转型中的品牌也做到了。然而,在实际运转中,更大的挑战在于持续做出好产品。丰富的代工经验使他们明确知道,成功的产品有赖于一系列严谨的研发流程,某个环节的工艺是否成熟,某种原材料能否符合要求,产品最终能否量产,从立项到上市,这个过程差不多要耗时3年。但在如今快速变化的中国商业环境里,消费者随时都有可能失去兴趣,对手也随时会从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现。谁还等得起3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呢?
权宜之计已有盛行之势:将以往产品做些修改,依靠电商平台提供的大数据研发爆款营销方案,而这些时间,本应该是分配在产品研发之上的―这大概是我们所在的加速的商业时代,最难逾越的障碍。令人鼓舞的是转型的动力,令人担忧的则是转型的速度与方向。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