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西汉帝陵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研究
作者:未知摘要:西汉帝陵在咸阳文化资源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当前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背景下,如何保护与开发利用好帝陵文化资源,推动咸阳地方经济快速发展,是各界人士共同关注的话题。本文在对咸阳西汉帝陵展开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应用文化产业开发理论,把握帝陵文化特征,结合西汉帝陵目前景区开发管理、市场发展、消费需求等方面对西汉帝陵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现状进行详尽分析,并针对现状不足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西汉帝陵文化资源文化产业保护与利用
咸阳自古帝王都。作为第一批国家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魅力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咸阳,拥有厚重精致的历史文化与古风淳朴的民俗资源,伴随西部大开发的契机,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旅游业。目前初步形成以历史文化为主体,养生保健和休闲娱乐为支撑,其他旅游项目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但看似发展一片大好的旅游产业却未在全省旅游发展规划、品牌景区制定中体现出与其自身文化资源相匹配的地位。咸阳五陵原上自东向西一字排开的九座西汉帝陵旅游产业发展亦是如此。
一、西汉帝陵文化概述
历史上长期处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咸阳积淀了相当丰厚的文化底蕴。1904年,美国一支飞行队飞越西安上空时,意外发现渭河北原数座形似埃及“金字塔”的建筑“一”字形排列,绵延百余里,气势宏伟,被称为“东方的金字塔”。事实上,这些“金字塔”即中国汉唐帝王陵墓。除位于西安市东郊白鹿原以北的文帝霸陵和南郊少陵原上的宣帝杜陵,西汉其余九位帝王均安葬在咸阳五陵原上,西起兴平市豆马村,东至咸阳正阳乡张家湾依次为汉武帝刘彻茂陵、汉昭帝刘弗陵平陵、汉成帝刘骜延陵、汉平帝刘?b康陵、汉元帝刘?]渭陵、汉哀帝刘欣义陵、汉惠帝刘盈安陵、汉高帝刘邦长陵、汉景帝刘启?陵。
(一)历史文化深厚,文物种类繁多
秦始皇大一统建都咸阳,华夏民族灿若星空的历史文化由此发端。咸阳所在关中平原,历经沧桑,遍地秦砖汉瓦,文物景点多达4951处。厚重历史留给人类最为真实的古迹瑰宝当属历代帝王陵墓。每个朝代帝王陵墓的修建都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充分体现着这个时代精湛的建筑技艺、深厚的文化内涵、雄厚的经济实力,同时也彰显着一代帝王的雄浑魄力。换言之,帝陵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高度浓缩,是了解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最直观、最真实的依据。“事死如生”理念的盛行使西汉封建统治阶层构建的庞大帝陵群高度再现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特征与繁荣景象,呈现出时代和地域特征鲜明、文物种类繁多、地上地下遗存丰富等特点,具有极高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
(二)丧葬文化成形,典章制度完善
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缔造了西汉初年的强盛。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革促进了各种典章制度的确立、完善和巩固。封建社会对礼仪典章制度极其重视,衣食住行各方面都有详尽的要求、规范与讲究。汉武帝在位54年,茂陵的修筑花费了53年,几乎伴随始终。上行下效,大批皇亲国戚、文武大臣、商人富贾也耗费巨额财富来营建自己的地下墓室。但丧葬文化成形,典章制度完善使上至君王、下至百姓陵墓的等级、规格甚至每一件陪葬品的样式、质地、数量等都有详尽的限制与要求,不得随心所欲。
二、西汉帝陵文化资源现状分析
西汉帝陵除汉武帝茂陵和汉景帝阳陵有对外开放的博物馆,能够通过门票获得收入外,其他几座帝陵及周边陪葬墓群基本处于保护不利、破坏严重,荒草横生、无人问津的状态。
(一)西汉帝陵文化资源保护现状
1、盗墓活动猖獗,经济损失严重
自古至今,盗墓活动从未停止。《晋书?索绋传》云:“汉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天下贡赋三分之一,一供山庙,一供宾客,一充山陵。”也就是说,汉武帝动用全国赋税总额的1/3作为建陵和征集随葬物品的费用。而在茂陵修建的最后几年,国家财政开支的1/2均用于此。西汉末年,赤眉军入侵长安,除汉文帝霸陵外,将西汉其余帝陵全部盗掘。数万士兵,数十天时间,从茂陵中搬运出的陪葬品数竟不及1/2。直到西晋时,帝陵中的奇珍异宝还未曾被盗殆尽。东汉末年,汉献帝被董卓胁持南迁长安,“又使吕布发诸帝陵,及公卿以下冢墓,收其珍宝”。现代盗墓者更是利用洛阳铲、地下金属探测仪等便捷科学的工具,猖獗的榨干了原本即将耗竭的地下陪葬文物。今天,雄伟高大的西汉帝陵向人们展示的仅是帝王墓葬上厚重的封土,至于墓室大多早已面目全非,地下文物遭到严重破坏,造成的巨额经济损失。
2、缺乏全局规划,整体惨遭破坏
西咸一体化建设加快,大大带动了咸阳经济发展,接踵而至的便是地产业的开发与涨幅。近几年,原本发展较为滞后的五陵原也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而变得高楼林立。但五陵原上处处坟冢帝王墓。除景帝阳陵和武帝茂陵外,其余几座帝陵及周边大规模陪葬墓的真实性、整体性和完整性皆因缺乏全局规划,保护管理缺失,核心区、缓冲区划定不明,城市化进程加快,农业用地扩张等原因而被肆意蚕食。甚至部分帝陵遗产因遭到不可逆破坏而永久消失。
3、出土文物珍贵,专业保护不当
帝陵出土发掘的文物蕴含不可估量的历史文化价值。五陵原上的九座西汉帝陵出土文物主要来源于景帝阳陵与武帝茂陵。阳陵斥巨资引进先进科技,就地建馆保护,开创了多个第一,但其余8座帝陵仍长久受到忽视,急需投入人、财、物加以保护。茂陵及其陪葬墓出土的大量石刻,充分展现了我国西汉石刻艺术魅力,具有极高的艺术观赏价值。但在茂陵博物馆中随处可见散落在院落里的珍贵石刻,由于缺乏专业性保护而被忽视,长期经受着风吹日晒、狂风暴雨的洗礼。
(二)西汉帝陵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调研发现,咸阳为顺应城市转型发展潮流,结合自身特点,建立了以休闲养生、文化旅游为发展重点的旅游产业。但目前西汉帝陵文化旅游开发还处于最初级阶段――旅游项目单一、产品缺失、发展滞后,无法适应市场需求。1、景区资源丰富,旅游项目单一,综合竞争力弱
五陵原上每座帝陵的历史重要性和影响力都不可忽视。但由于各帝陵景区分布较为广泛,隶属县镇政府机关不同,自主规划开发,独自经营管理导致景区开发管理模式雷同,毫无生趣、创新、特色可言。与相邻较近的兵马俑、秦始皇陵、乾陵相比,西汉各帝陵景区缺乏整体宏观规划,市场吸引力、综合竞争力弱,除出土文物陈列馆外再无其他旅游观赏、体验项目且存在对已出土文物保护不当或缺少有效保护等现象,极大破坏了帝陵景区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致使景区难以盈利甚至接连亏损。
2、“大”交通网发达,“小”交通网滞后,缺少周边联系
“关中―天水经济区”是国家级的重点建设经济区,也是重要的历史文化基地。咸阳正处在其核心位置,陇海铁路贯通东西,咸(阳)铜(川)、西(安)韩(城)铁路与陇海线在此交汇;西(安)兰(州)、211国道、咸(阳)宋(家川)、西(安)宝(鸡)、西(安)铜(川)等公路干线四通八达,县县、乡乡实现了油路化。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截至2017年11月有国际、国内航线313条。可以说,咸阳“大”交通极为便利。但西汉帝陵大多分布在乡镇村庄之中,由于村镇交通的复杂性和滞后性,使得去往帝陵景区的“小”交通极不便利。同时缺少周边联系,故步自封、闭门造车也使得各帝陵景区保护管理理念落后,经营模式单一,市场影响力弱。
三、加快西汉帝陵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议
(一)整合优势整体开发,加快加强申遗步伐
咸阳西汉帝陵群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都是无愧于世界文化遗产之列的,但因经营管理不善,资金不足,极难形成具有影响力的旅游品牌。加快“申遗”步伐是提升文化遗产品牌影响力,将文化遗产及遗产地推向世界的有效手段。但需正确认识“申遗”的目的不是让文化遗产成为地方政府的摇钱树,而是要高效、全力、科学地保护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规划、管理带来更多国际化的先进理念与技术。
目前“西咸一体化”步伐加快,全力“申遗”、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为咸阳融入西安国际化的旅游市场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帝陵资源独特的个性为发展咸阳旅游业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此机遇下,咸阳西汉帝陵景区二次开发应避免盲目经营、高度雷同、项目单一等问题,结合市场发展的新需求、新要求,以遗产保护为中心,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充分整合利用西汉帝陵地上地下文物、建筑资源,打造精品旅游项目及线路,集中力量分得更多市场份额。同时咸阳市相关部门应认真借鉴周边市区旅游开发经营方面的成功经验,改变滞后的思维方式,以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处理好保护、开发间的关系,将资源优势整合为经济优势,加强经济区域合作,强强联手,与西安共同打造大长安国际古都旅游圈核心区。
(二)结合帝陵资源特色,丰富创新旅游项目
目前西汉帝陵除个别景区带有博物馆外,大多数景区仅有一座未开发的帝陵供游客参观。而在景点所在地建立博物馆,将其历史文物通过展览的方式直观地展现给游客这种传统模式也随着博物馆向社会免费开放,以及旅游市场需求与旅游活动参与方式的不断更新,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它不仅无法满足消费者的文化需求而且还制约着文物遗址类旅游资源自身旅游经济效益的实现。
西汉帝陵景区二次开发的主要目的是结合帝陵特色资源,丰富创新旅游项目。这首先需要去博物馆化,即打破传统的博物馆式开发模式和运营管理模式,将文物遗址类旅游资源开发建设成为一种以文物遗址所承载多元赢利能力的综合性旅游景区。以保护文物为前提,充分利用声光电等先进的科学技术、数字化手段,将西汉帝陵出土的数量繁多、制工精良的文物,历史事件和与之相关的文化活灵活现的展现在消费者面前,最大限度发挥出土文物的价值,有效提高景区旅游项目的吸引力。其次,可以利用西汉帝陵文化资源所蕴含的“汉”文化。把“汉”文化精髓创意设计到文化创意产品当中,丰富、活化西汉帝陵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打造西汉帝陵独特文化创意品牌,延伸产业链,助推西汉帝陵旅游产业发展。
(三)专注机遇契机,直面挑战威胁
西咸新?^规划中将秦汉新城定位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秦汉历史文化集中彰显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生态田园示范新城。全区以秦汉历史文化旅游、文化产业为主,重点发展行政商务、生态休闲、房产开发、都市农业等产业,形成“一带十区”的产业布局,“一轴双核、三带四区”的总体结构。其中“三带”即渭河生态景观带、帝陵遗址风光带和泾河生态景观带。这恰巧给位于秦汉新城中的西汉帝陵景区二次开发利用提供了一个绝佳机会,帝陵遗址风光带和生态景观带的建设可以将西汉自东向西一字排开的九座帝陵自然衔接,建立生态走廊。充分挖掘西汉帝陵文化资源做整体开发,围绕“汉”这一核心思想把休闲养生、温泉会馆、餐饮娱乐等旅游项目适度引入帝陵景区,赋予每座帝陵景区不同主题。使各景区既相关又相异,独具特色,一陵一品,整体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例如茂陵可以突出体现“军事文化”;汉阳陵则可以围绕“汉文化”主题建设大遗址公园,另辟蹊径,将文化的时代感和历史的厚重感完美结合,开展多项文化体验活动。在充分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加强景区旅游项目的参与感,体验感与吸引力。
在西汉帝陵景区二次开发利用迎来良好契机的同时必须直面挑战威胁。将帝陵景区开发利用与秦汉新城建设最优化结合;处理好大遗址保护和城乡建设、民生改善、经济发展的矛盾,让文化遗产与城市发展和谐相融;加大政府投入和税收、金融等政策支持,完善西汉帝陵遗产保护的管理与法律体系。最终,在西汉帝陵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做到纵观全局,以点带线,以线带面,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参考文献:
[1]咸阳市文物事业管理局编.咸阳市文物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
[2]张娟飞.西汉帝王陵墓开发的SWOT分析[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1):100-102+106.
[3]梁安和.论西汉帝后陵墓文化[J].咸阳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1,16(6):29-31.
[4]杨军,樊琳.去博物馆化:大型文化遗址类旅游资源开发的一种新思路―以陕西乾陵为例[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23(4):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