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创业推进共享发展

时间:2021-05-31 作者:stone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以就业创业推进共享发展

作者:未知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就业工作佳绩连连,就业局面稳定向好。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这一成绩凸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执政为民的理念,体现了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就业政策的良好效果。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保持稳中向好态势,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增长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与此同时就业形势更加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实践证明,就业是经济发展惠及民生的重要手段。就业工作搞好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就能不断提高,社会就会更加和谐稳定,经济增长也会获得更为强劲的动力。
就业优先战略新内涵
就业新格局新特点逐步显现。就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居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将就业作为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将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采取多种措施扩大就业,取得了显著成就。总体来看,我国就业形势在稳中向好的同时呈现出一些新趋势新特点,逐步形成了新格局。
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拉动就业能力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促进了服务业发展。2012年,服务业首次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2016年,服务业增加值占据半壁江山,占国民经济比重达51.6%。这标志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进入新阶段,服务业主导的特征愈发明显。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使经济增长拉动就业的能力不断增强。与第二产业尤其是其中的制造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相比,服务业的就业吸纳能力更强,具有“就业友好”的特征。这意味着,过去需要较高增速吸纳的就业数量,现在以相对较低的增速就可以吸纳。正因为如此,高增速已经不是经济增长的优先项,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的经济增长才最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已基本同步甚至高出经济增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体保持快速增长,就业规模持续扩大。但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劳动者的工资性收入增长相对缓慢。过去5年,这一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就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劳动生产率稳步提升,居民收入也保持较快增长。这表明,我国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已基本同步甚至高出经济增速。这同时也意味着,我国经济增长的成果正在惠及全体劳动者,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更高。
新经济蓬勃发展,就业渠道更宽。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动能转换时期,拉动经济增长的既有传统动能,也有新动能。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以“互联网+”、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经济蓬勃发展,掀起了一轮创业创新的热潮,不仅成为拉动经济增长越来越重要的动力,而且创造了大量新?业新岗位。
劳动力市场不断完善,劳动者就业质量全面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劳动力市场制度建设加快,劳动者就业和社会保险各项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就业优先战略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拓展。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我国就业的总量性矛盾有所缓解。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习近平同志指出,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
为有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保障。当前,我国正在通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经济结构、培育新的增长动能。去产能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去产能的过程也是产业此消彼长、企业优胜劣汰、人员转岗分流的过程。
与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相辅相成。就业优先战略的另一个新内涵,是将就业优先战略与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的各项举措结合起来,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把稳增长、保就业作为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下限,以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为就业保驾护航。这既有利于破除“速度焦虑”、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发展质量提高,又有利于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实现就业优先战略目标。
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新的发展阶段需要有新的理论指导。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初步确立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经济政策框架,作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形成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体系,引导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需要不断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将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以新理论引领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将就业创业作为共享发展的重要内容,依托新经济、新就业激发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内在动力,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顺利实现。
激活收入增长的内生动力。居民收入增长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和就业增长的结果,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可持续增长离不开平稳较快的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要围绕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通过加快发展新经济,培育壮大新动能,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速成长,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创造新的就业岗位,确保居民收入稳定增长不断激发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切实将收入提高建立在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提升、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增长与居民增收互促共进。
依托新经济、新就业创造收入增长点。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在创造新就业、挖掘增收新渠道中可发挥重要作用。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广辟农民增收致富门路,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探索农业新型业态,鼓励农民共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引导和支持贫困青年通过发展电子商务增收致富。鼓励龙头企业与小微企业创业者探索分享创业成果新模式,支持有实力的企业承担技术服务、信息服务等公共平台功能。
通过深化改革释放增收红利。改革是最大的红利,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降成本、提效益、增收入的重要途径,特别要在减税、降费、降低要素成本上加大工作力度,降低各类交易成本特别是制度性交易成本,提高劳动力市场灵活性,推动企业降本增效。通过改革激发创业动力和经营活力,降低创业成本,优化审批流程,对创业失败人员及时提供就业服务。加快消除各种隐性壁垒,鼓励民营企业家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减少对企业点对点的直接资助,增加普惠性政策,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降低劳动用工成本以及阻碍劳动力流动的制度成本。细化和落实承包土地“三权分置”办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大力支持返乡创业,推进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试点,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利。打破关键群体的增收瓶颈。不同群体的人力资本水平差异较大,就业方式和收入来源结构不尽相同,收入增长的关键问题必然有所差别,激励方式和政策着力点也需要差别对待。明确以群体为对象、分群体施策的政策路径,尤其要重点抓住技能人才、新型职业农民、科研人员、小微创业者、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基层干部队伍、有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体等关键群体。
准确把握不同群体收入增长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障碍,提出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和措施。比如,有些群体面临的增收困境是技能不足问题,尤其是难以适应全球化和经济转型升级的技能需求;有些群体自身属于高技能、高素质人才,但面临体制机制约束,难以发挥其潜在的生产率;有些群体具备良好的创新潜力,但受制于市场经营环境不健全。对此,应遵循“对症下药”的原则,针对每个群体找准政策切入点。如,对技能人才关键要完善多劳多得、技高者多得的技能人才收入分配政策;对新型职业农民关键要加大培育支持力度、加快职业化进程;对小微创业者关键要进一步降低创业成本;对科研人员关键要实现工资性收入、项目激励、成果转化奖励一体化激励;对企业家关键要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保护企业家精神、支持企业家专心创新创业;对基层干部队伍关键要完善工资制度;对困难群体关键要提升人力资本。通过“量身定做”的政策措施,既补硬短板也补软短板,既补发展短板也补制度短板,突破关键群体的增收瓶颈,在充分发挥他们带动能力和引领能力基础上,实现全体居民收入增长。
建立居民增收的支撑体系。促进居民收入增长需要全体劳动者的投入和经济的发展,但创造有利条件、促进居民增收离不开有效的政策和有为的政府。各级政府要深入贯彻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把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到促进城乡居民增收工作中,做到稳定大局、不断进取、奋发有为,要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推进政策协同配套,提高政策精准性和有效性,扎实地把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处,全面加强城乡居民增收的各类支撑条件。
从城乡居民增收的支撑条件来看,首先,要强化基础支撑,通过促进就业从根本上解决收入之源;其次,要加强能力支撑,通过强化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人力资本;第三,要加强托底支撑,通过建立社会保障安全网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第四,要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合理平衡劳动和资本的分配关系;第五,要加强环境支撑,通过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最后,还要加强技术支撑,通过完善收入统计监测系统为收入分配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