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主义、反帝国主义与冷战
作者:未知从1945年“二战”结束到1991年苏联解体的四十多年里,“冷战”是世界历史的一条主轴。“冷战”结束之后,福山的“历史终结论”认为,“冷战”结束表明意识形态的对抗已经终结,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将会成为所有国家政府的唯一形式,也是最后的形式。
福山的“历史终结论”一度影响甚巨,但很快被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所取代。亨廷顿认为,随着“冷战”结束,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对于国际体系来说已经不再重要,世界冲突主要源自不同文明之间的对抗。
这两套理论都回避了“二战”之后世界历史的另一条主轴:第三世界的非殖民化和反抗帝国主义。福山把西方政治制度概括为自由民主制,掩盖了西方国家的帝国主义特征;而亨廷顿将世界冲突归结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抗,无视大多数国际冲突其实都是西方国家在非西方世界推行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所导致的症候群。如今“历史终结论”早已无人问津,“文明冲突论”也不能解释如下事实:同样属于伊斯兰逊尼派中的瓦哈比教派,为何沙特王国是美国的坚定盟友,极端组织“伊斯兰国”(IS)却是美国在中东的头号敌人?
美国历史学家嘉治(EdwardJudge)和兰登(JohnLangdon)的著作《反抗帝国主义:反殖民主义与冷战》(TheStruggleAgainstImperialism:AnticolonialismAndTheColdWar),正是将前述两条历史主轴“整合叙事”,展现了“冷战”如何与非殖民化和反抗帝国主义的进程相交织,为理解全球体系的演化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坐标图”。
两位作者首先回顾了西方殖民主义的发展史,将其分为工业革命前、后两个阶段。在工业革命之前,西班牙、葡萄牙和英国等欧洲列强主要是通过奴隶贸易在美洲建立殖民帝国,进入19世纪后,欧洲殖民主义在西半球走向衰落。但是,新兴的美国随后对北美的印第安人展开了殖民进程,大多数新独立的拉美国家也是由欧洲殖民者的后代占据统治地位。《反抗帝国主义:反殖民主义与冷战》作者:[美]爱德华?嘉治(EdwardJudge)、约翰?兰登(JohnLangdon)出版社:Rowman&LittlefieldPublishers出版时间:2018年6月定价:35.00美元爱德华?嘉治和约翰?兰登是美??莱莫恩学院(LeMoyneCollege)的历史学教授。
西方殖民主义在工业革命之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工业革命使得英、法等欧洲列强彻底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同时也逐步确立了自由民主的政治制度。这一时期的殖民扩张主要是面向亚洲和非洲,受到工业资本主义的强力驱动,旨在控制资源、市场和航线。欧洲国家的民众把殖民扩张视为国家荣耀,随着越来越多的民众获得选举权,他们也用选票支持和推动政府通过战争手段来开拓殖民地。殖民扩张被选民们美化成传播基督教和先进文明的善举,殖民主义其实是这一时期西方国家自由民主制的背面。
1902年,英国经济学家霍布森(JohnHobson)出版了《帝国主义》一书,将工业革命之后的西方列强在非西方世界建立经济、文化、政治霸权和殖民统治的行为称为“帝国主义”,并将帝国主义视为工业资本主义的必然后果。在霍布森的启发下,列宁于1916年出版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将非西方世界民众反抗西方殖民霸权的斗争和西方国家工人阶级反抗资本主义的斗争相结合,对20世纪全球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列宁提出上述帝国主义理论的时候,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方酣。前所未有的血腥杀戮不仅给欧洲列强造成了重创,彻底打碎了欧洲白人文化先进性和种族优越性的神话。1917年,列宁发动十月革命,推翻沙皇俄国,随即宣称“一战”是“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新成立的苏维埃政权退出这场战争,并呼吁全世界被压迫人民反抗作为资本主义最高阶段的帝国主义。同一年,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了“民族自决”的原则,虽然其目标是通过召唤作为敌方的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境内的弱小民族的民族主义来摧毁这三个帝国,但是结果导致非西方世界的民众以这项原则为武器,反抗作为美国盟国的英、法等国的殖民统治和帝国主义。苏联和美国就这样举起了反帝国主义的旗帜。
“一战”结束后的“巴黎和会”根据“民族自决”原则在欧洲建立了不少新国家,但是并没有把这项原则推广到非西方世界,只是把战败国的殖民地以“托管”的形式转让给战胜国。1930年代,日本、意大利和德国分别建立了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和纳粹主义的极右翼帝国,最终导致了“二战”的爆发。“二战”不仅摧毁了日本、意大利和德国的帝国,也令英、法、荷兰、比利时等欧洲列强的殖民帝国摇摇欲坠。苏联和美国成为战后超级大国,它们都号称自己反帝国主义,支持民族自决。然而,两者实际上都是追求霸权的新型帝国。
苏联和美国在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上的尖锐矛盾引发了“冷战”。一方面,美国以“自由民主”为旗帜,对苏联采取“遏制”政策,尤其是通过支持东欧国家的民族主义来对抗苏联帝国;另一方面,苏联以“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积极在非西方世界寻求盟友抗衡美国。“冷战”遂与非殖民化和反抗帝国主义的进程相交织。
在亚洲,各个新建立的国家在摆脱旧的殖民帝国的控制之后,又在寻求苏联或美国援助的过程中被卷入“冷战”。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成立初期实施对苏联的“一边倒”外交政策,反对“美帝国主义”,后来与苏联关系破裂,称苏联为“社会帝国主义”,最终在美苏之间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朝鲜半岛被“冷战”分裂成两个国家;巴基斯坦加入美国阵营;印度虽然并非共产主义国家,也不和任何国家结盟,却接受苏联援助,疏远美国;印尼在苏加诺时代亲苏联,在苏哈托发动政变上台之后转为亲美;越南、老挝和柬埔寨则成为“越南战争”的战场,“冷战”在这里成为白热化的丛林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