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实施路径研究
作者:未知中国正面临着严峻的老龄化问题。步入高龄的老人,尤其是失能、半失能老人不仅在精神方面缺乏慰藉,而且生活上也得不到科学、完善的基本照料。在这样严峻的背景下,加速建立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便成了积极应对老龄化,促进我国老龄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首要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人口、需求、保障制度、其他地区经验等社会背景,讨论了甘肃省实施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的必要性:甘肃省人口严重老龄化的刚性需求;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沉重负担,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保障缺失,结合甘肃省实际,就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的开展提出几路径探讨:探索基金管理新型模式,着力引进商保支持;强化老年护理队伍建设,提高护理队伍素质技能;以商业护理保险为补充,普及长期照护保险意识。
一、研究背景
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到来。人口老龄化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演变为势不可挡的?y涌大潮,成为所有国家关注的热点与焦点问题。1999年,我国就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国家行列,目前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2亿,占总人口的14.9%,预测未来老龄人口数量将从9.01亿增长到14亿,占比从2015年的12.3%到2030年的16.5%。预计到21世纪中叶,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为20%,人口老龄化有可能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社会趋势之一。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远远超过了老龄化的一般标准。随着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高龄化趋势对经济社会的影响越发凸显,尤其是在“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国情影响下,已经连续实行35年的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导致的“4-2-1”家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老人赡养与护理压力。
老人护理需求的提升。在老龄人口不断增长的同时,笔者发现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家庭结构趋于萎缩,呈现“4-2-1”、“4-2-2”的模式,因此供养老年人的压力逐步增大。此外,青年人中还有很多人在外务工,不能经常陪伴在老人身边,家庭养老的能力较以前相比,有所减弱。而老年人由于疾病和活动不便利等原因,对于护理照料有着很大的需求,但是随着医疗费用的不断上涨,一般家庭很难长久的进行支付,基于这种现状,使得护理保险势在必行。
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有待完善。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健全完善,尤其是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及医疗保险制度中有关老年人护理保障的缺失,使得我国老人特别是中低收入老人的护理状况不容乐观。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自理能力随年龄增长将不断下降,甚至可能完全失去自理能力。日益庞大的空巢老人(在?r村称之为留守老人、独居老人、失独老人群体深刻地将老人长期
护理问题摆在了全社会尤其是每个家庭的面前,老年人长期护理问题从家庭的责任转变成了现实的社会问题。
发达国家与地区的成果探索。一些发达国家较早地进入老龄化社会,对于老龄问题也十分的关注。其中一些国家启用了护理保险制度,一直沿用至今,有着多年的实践经验。我国部分试点地区也相继开展了老年人护理保险方面的服务,经过几年的运行,也有着一定的经验。因此,他们在护理保险方面的做法,可以为甘肃省提供一些借鉴。
综上,由此,基于我国较低生产力水平下的老龄化国情,建构符合中国特色的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成为建立健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必然要求与紧迫任务,也是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全面深化改革的题中之义。及时分析与总结发达国家及地区长护制度模式、运行现状及实施成效,不仅有利于促进甘肃省老年护理保障体系的深入发展,更有利于进一步探索我国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以下简称老年长护制度)的建构,为我国其他地区的普遍实施及科学运营提供必要的实践参考。
二、甘肃建立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人口严重老龄化的刚性需求。甘肃省2005年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据甘肃省年鉴统计,自2012年以来,甘肃省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8.6%。65周岁以上的人口为226.77万,占总人口的8.41%,比重提高0.09个百分点。在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同时,该地区也呈现出了严重的“高龄化与空巢化”态势。而全省失能老人人数逐渐增加,其中完全失能老人照护问题已成为严峻的老龄化问题,催发了巨大的老年长期护理刚性需求。据统计,在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中需要长期照护的达到5.5%,而80岁以上老年人口需要长期照护的达到25%-33%。在“空巢化”、“独居化”问题日益凸显的背景下,老年人的长期护理刚性需求更加强烈,与老年长期护理服务供给不足的矛盾愈发突出。对于这些失能、半失能老人而言,医疗护理与生活照料更成为有所养、有所安的关键。
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沉重负担。我国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行,使得人口生育模式正在发生转变,生育年龄、生育间隔、生育数量呈现出“晚、稀、少”的特征。由此导致我国的家庭结构由传统的主干型、联合型家庭向核心家庭、丁克家庭转变从而出现了更多的“4-2-1”、“4-2-2”甚至“8-4-2-1”结构家庭。新型的家庭结构常常使得空巢化现象愈发严重。受传统观念“养儿防老”的影响,家庭养老一直是老年人依赖的主要方式,但随着高龄化引发的失能与半失能问题以及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养老模式正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失能、半失能老人的长期护理首先是时间长,数月到数年不等,有的甚至是几十年。这就使得单一的家庭照料体系更加脆弱,使得老年人的护理服务社会需求日益增长。据有关研究显示,照料老人的负担会显著降低子女的周工作时间和劳动参与率,在老龄化日趋严重的背景下,这种机会成本更大,因为大量的成年子女需要减少工作时间甚至退出劳动力市场来照料父母。尤其是在子女数显著降低的情况下,照料父母对子女的机会成本将会更大。子女不仅丧失工作上的收入来源,还会丧失与职业相关的各种保险、福利。同时长期医疗护理的技术难度大,老年疾病的复杂性、多变性使得子女即使有时间进行长期护理,但在饮食搭配、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等方面也力不从心。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保障缺失。据有关研究表明,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医疗需求约是60岁以下人口的全五倍。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种慢性病和急性病的发病率会提高,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等非传染性疾病。随着各种慢性疾病的频繁发生,老年人的失能、半失能状况愈发:严重,其医疗服务需求逐渐由住院治疗转为长期的医疗护理、慢性病的管理,以改善身体的机能,减轻疾病的苦楚。但传统的医疗保障模式,并没有将长期护理费用涵盖在内。无论是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还是职工医疗保险,其保障范围仅限于参保人的住院治疗、门诊大病治疗,从而造成护理需要者不得不将医院当成护理场所,医院于是承担了大量的长期医疗护理责任。j大多数患有严重慢性疾病的老人,通过医院的治疗可以保全生命,暂无生命之忧,但还需要日常的医疗护理,此时子女无法提供全方位照顾且不专业。S另外,专业护理机构和养老机构收费不菲,老人因为家属不懂医疗护理或者家中无人照料,在没有恢复自理能力的情况下常常选择继续住在医院,造成了医疗资源的紧张和老人医疗费激增等各种问题,这种现象被称为社会性住院即“并非需要治疗而因需要接受照顾而住院”。尤其是一部分属于临终关怀的患者,在二、三级医院乃至重症监护室长期占着床位,造成本已紧张的医疗资源更加缺乏,这不仅违背了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主旨,使得那些真正需要医疗服务的患者得不到及时救治,而且巨额的医疗费给医疗保险基金的支付带来了压力。
三、甘肃省发展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的路径探讨
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归纳起来是人、财、物等资源的整合与配置问题,其核心是资金问题。同时还需要运用政策法规的力量使之成为一种稳定的制度安排。因此,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老年护理保险制度,除了探讨制度本身的发展模式、保险责任人、保险对象、给付方式等问题(现已出台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还需要从人、财、物对制度运行的支撑路径方面加以探讨研究。
探索基金管理新型模式,著力引进商保支持。经办经验不足时甘肃省长护制度施行过程中面临的首要问题。面对日益增长的护理需求,甘肃省相关部门经验人手紧缺,将会延缓护理保险申请、审批的工作周期。积极引入第三方管理,通过政府招标确定商业保险公司,参与护理保险基金的管理、运营、支付等工作,提高基金使用效益和工作效能,成为了深化长护制度改革的首要之举。
护理保险社会化不仅意味着个人和企业要承担护理保险责任,它还标志着国家不再需要事无巨细的承担护理保险的各项行政管理工作。政府要深化行政机构改革、转变政府工作职能,坚持放管结合,把社会能办好的事情交给社会去办,而自身只需肩负起宏调控与监管的职责。这样可以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和创造力,也能缓解政府管理大包大揽、力不从心的处境。
强化老年护理队伍建设,提高护理队伍素质技能。老年长护制度的良性发展离不开支撑老年护理体系的专业化护理队伍。但由于养老护理机构“微利”的性质和工作特点,目前我们面临着护理人员难招紧缺、专业技能与素质较低、薪资福利待遇不高、工作强度大、精神压力大等一系列问题。调查了解,很多护理员缺乏必要的医疗护理知识,不具备岗位要求的职业资格,“持证上岗”政策落实不到位,养老护理员流失现象比较严重。按照我国老龄化节节高升的趋势和养老护理服务业的发展形势,在未来社会中必将形成非常巨大的护理人员缺口。因此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多种形式的护理教育、培训,努力打造一支素质高、技能强、有爱心的高水平护理队伍成了当务之急。
以商业护理保险为补充,普及长期照护保险意识。我省“未富先老”的经济现状也决定了不可能完全依赖政府解决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问题,应发挥商业护理保险的有益补充作用,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和发展商业护理保险。目前省保险市场也推出了部分护理保险,如太保人寿、中国人寿、人保健康等均推出护理保险,这些产品有的以主险形式上市,有的则是附加在长期寿险之上为客户提供健康护理保障。这些商业护理保险开办以后会使全社会对该险种有一个普遍认识,并逐渐提高政府、居民、雇主、雇员等各方的意识,参照基本医疗保险的做法,尽量把该险种在全社会普及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