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第十名现象”谈孩子的有效养育
作者:未知摘要:“第十名现象”在孩子的学习生涯中是一个非常普遍和客观的现象。全文从孩子的学习压力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分析了"第十名现象"产生的原因。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共同有效养育孩子,为社会培养人才。
关键词:第十名现象原因有效养育
我国选拔大学生的最主要的方式是高考,孩子只要考了个状元就意味着我们孩子未来的人生一定会精彩。但近年来,出现了这样的现象:香港大学在招收内地高考生源时,淘汰了11位各省市的高考“状元”,录取了学习成绩优良但其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这与内地高校争先录取高考“状元”的现状形成了鲜明对比,这启示家长、老师,如何看待孩子的成才,如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何为“第十名现象”
杭州市天长小学的周武老师在教学的近20年期间,发现了这样一??现象:当年小学时成绩在10-20名的部分学生,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成绩出色;相反,有些当年成绩在前三名的优秀学生反而业绩平平。因此周老师有意识地对1990年前后毕业的150名学生追踪调查。调查显示,54%的小学成绩在前三名的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仍能保持领先地位,而80%的“第十名”的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业绩有所上升。这就是周老师的“第十名现象”[1]。“第十名现象”的提出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尤其是引起了家长及教育界人士的思考。同样也出现了很多对此现象的争论:怎么定义成功?难道成绩好不一定成功率更高吗?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事件定会有争议的,而我们只需去看待这种现象所反映的现实问题
即可。
二、什么导致了“第十名现象”
1、狭隘的评价体系
小升初、中考、高考,通常以考试成绩的优劣来评价学生。学业成绩优异的学生必然具备良好的沟通、组织、协调、操作等能力吗?答案是否定的,沟通能力、领导力这些技能需要锻炼,并且无法通过考试来评价。家长需要更多的关注是孩子自我创造性、实践性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注重学生的学业能力,更看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学习压力、心理压力
说道学习压力,可是亲眼目睹一些孩子想成为第一而牺牲自己的周末时间。
在学校,老师更加关注班级前几名的学生,对他们的要求更高。在家里,家长对这些孩子期望更高。为了成绩第一,给孩子报各种课外辅导班牺牲掉课余时间。10个孩子有9个孩子对父母、老师的期望感受到明显压力,这种无形的压力占去了孩子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自由支配时间少之又少,更别提去发展个人的兴趣、爱好,自然生活能力、社交能力就弱。
相反,正如张千帆同学所说,我观察过班级中的“第十名群体”,发现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因为考试成绩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受老师和父母的关注、期望不像尖子生那么多,约束也没有后进生那么严,所以普遍心理压力较小,自由发挥的空间比较大;学习心态健康,大都比较活泼,灵活,有探索、追求的欲望,处理问题的思考理解力、独立自主性较强;兴趣爱好广泛,会合理支配业余时间,知识面宽,后劲充足,心理放松,学得快活。“第十名群体”因为不处在风尖浪口,也没有争什么第一、第二的奢望,所以学得就比较轻松,也不一定把注意力都放在成绩上,知识面就会更广,兴趣就会更多,基础就会更扎实。我想,这样一种健康的心态,正是奠定“第十名群体”日后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2]。
三、“第十名现象”的养育启示
1、发展的教育观
这要求教育工作者理解并运用发展观,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成长,每个学生的智力水平都处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中,同时也需要教育工作者拥有新型的人才观,鼓励学生发展个性。哈佛大学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认为,孩子天生具有“语言、数理逻辑、音乐、视觉空间、身体运动、自省、人际交流和自然观察”多种智能,只是表现出来的强弱各不相同[3]。有些人善于写作,有些人擅长演奏,有些人对数字特别敏感,有些人在视觉艺术上有天分,有些人有体育潜能。但你想想,这些人在学校读书的时候,会不会总是弄个第一、第二呢?
2、有效的评价机制
推行教育改革以来,似乎传统的评价机制改变了,殊不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还是以小升初、中考、高考的升学率,来衡量一个地区、一所学校的好与坏,以及教师水平高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怎么能一个标准衡量呢?对学生毕业、工作、学习的调查与评估,可以用人才的使用成果来评价一个地区、一所学校教育教学的工作质量。对于教师,不仅仅是看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还须考查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满意程度以及教师布置课堂作业与家庭作业是否科学合理等。在评价情境中,不论评价者还是被评价者,不论老师还是学生,都是平等的主体。在这种情境下学生才能在学习上处于主动、自由的地位[4]。
3、注重孩子能力的培养
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性格形成、发展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父母在家庭教育上,关注孩子成绩,关注孩子健康快乐,关注孩子行为人格吗?积极倾听孩子,尝试用非暴力沟通中的四个步骤:观察,感受,需要,请求与孩子沟通,试想大人都只有在被倾听了才愿意说出自己的心声,孩子更是如此。这样能给孩子自由时间,在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动脑的时候才能提供支持和力量,孩子才会用自己最大的力量来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真正做到让孩子去体会、实践、创造、想象与探索。如今社会需要适应能力强、应变能力强、处事能力强、沟通协调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人才。因此学校、教师、家长,需要在第十名现象的启发下,在实践中,不断努力与探索符合孩子发展特点的道路,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王曦.“第十名”现象的调查与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1):32-35
[2]张千帆.我乐意做“第十名”[J].中国校外教育.2010(10:166
[3]R.J.斯滕伯格.成功智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王静波,刘善仕.社会对大学生能力的认知及其对素质教育的启示[J].现代大学教育,2003(5):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