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武高铁给湖北特色文化旅游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作者:未知摘要:在建的十三五重点项目“西武高铁”,是贯通西北地区与中南地区、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大动脉,必?⒏谋浜?北、陕西乃至整个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格局,成为未来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新引擎。本文基于西武高铁给湖北文化旅游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针对性地对湖北省内高铁沿线区域的文化旅游进行调查研究,分析现状,揭示问题,寻求对策,供湖北文化旅游和社会经济发展决策部门的参考。希望湖北能抓住“西武高铁”建设的大好机遇,直面挑战,合理规划设计,开创湖北文化旅游发展的全新局面。
关键词:西武高铁特色文化旅游文化联动机遇与挑战
西武高铁起于关中平原的西安市,进入湖北的鄂西北地区,经十堰,随后到襄阳,至随州,后沿武汉东西湖区方向直达武汉市。途径武汉、西安两个特大城市和7个大中城市,建成后,西安到武汉将从现在的10多个小时缩短至2个小时。连接20多个县市。所覆盖的区域,皆为重要的人口集聚区、旅游资源富集区,优美的自然风光与灿烂的历史文化交相辉映,高铁沿线的文化旅游前景十分广阔。西武高铁的修建,将成为贯通西北地区与中南地区的交通大动脉,是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桥梁,必将改变湖北、陕西乃至整个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格局,成为未来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新引擎。但与古城西安相对发达的文化旅游相比,湖北的文化旅游存在诸多问题。
一、湖北特色文化旅游的现状分析
(一)优势
根据湖北省旅游委向外发布的2017年度全省旅游发展主要经济指标来看,2017年全省接待旅游者6.39亿人次,同比增长11.5%,实现旅游收入5514亿元,同比增长12.8%,其中接待入境旅游353万人次,排列中部第一。全年完成旅游投资1034亿元,同比增长16%,增速高于同期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带动相关行业投资4250亿元以上。当年新签约旅游项目513个,总投资5011.63亿元。2017年全年旅游综合消费5500亿元,即省内外游客在我省花费5500亿元,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1.2%,同时带动相关行业消费3.85万亿元。我省人均旅游消费从2011年的411元上升为2017年的877元。2017年,我省旅游行业新增直接就业11万人,占全省新增城镇就业人口的11%。2017年,全省旅游直接带动4.3万户、建档立卡旅游扶贫重点村实现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从以上数据分析,湖北省旅游业发展规模与效益实现双提升,旅游投资带动行业发展也取得新成效。旅游带动消费需求旺盛,旅游带动脱贫攻坚和民生发展成效明显,可见湖北省旅游发展的活力与潜力,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2017年12月8日,《2017中国旅游业发展报告》发布,(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湖北省旅游综合竞争力全国排名第14位,其现实竞争力排名第8位,进入第一梯队,从具体评价指标分析来看,湖北省的旅游需求现实竞争力、旅游目的地现实竞争力和旅行社现实竞争力,均表现较好。湖北省内旅游资源、文化形态各异并各有所长,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文化瑰宝和风景名胜。例如武当山、“郧县人”化石、襄阳古隆中风景名胜区、襄阳古城、唐城、随州烈山、编钟。省会武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发祥地,近代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光谷”创意产业基地、“汉阳造”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等已初具规模,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创意园区之新与近代历史之旧结合打造了独特的江城文化。
(二)劣势
湖北省位于长江经济带中间,旅游综合竞争力全国排名第14位,较前一年度后退了一位,而其潜在竞争力和发展环境竞争力都较弱,排名均为第18位。从具体评价指标分析来看,住宿接待业是湖北省旅游发展中的明显“短板”,其现实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表现较差,全国均排名第27名,有较大提升空间。此外,湖北省的旅游需求潜在竞争力、旅游目的地潜在竞争力、自然环境竞争力也都表现欠佳,全国排名分别为第28、21、21位。
通过对旅游产品主体构成的分析,湖北省旅游产品主要由自然赐予、历史遗留为主,而人为精深加工和在消费上具有较强参与性、娱乐性、文化性的项目较少。目前湖北省各市及各旅游景点间的联系较为松散,形成了以点状特征为主的空间分布状态。由于景点的集合性较差,游览项目单一,因此与面状空间特征分布的区域旅游相比,湖北省旅游景区对旅游主体的吸引力大大降低。其次,湖北省拥有众多的文化历史遗迹,但目前的开发仅停留于修复和重建或是修建相关类型的博物馆阶段。极度缺乏对景区背后的挖掘,造成资源的文化体现性低,旅游景区与其文化的关联度较低。
二、西武高铁给湖北旅游文化带来的机遇
西武高铁的建成扩大了游客来源范围也增强了旅游资源的可进入性。经济水平提升,市场广阔经济整体向好,各地国民生产总值连年提升,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增强。以武汉市为例:2016年,武汉市位居市民旅游消费前十城市之列,人均旅游消费9000元。居民由普通的生存型消费转变为享受型消费和提高型消费。
任何旅游者要实现从定居地到目的地之间的旅行,都必须借助良好的交通条件和运输工具这两个载体。旅游交通是旅游业发展的首要条件,交通条件的改善能进一步完善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使得游客增加,从而带来名声和经济效益的增长,同时,景区经济效益的增长又能为景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资源开发提供资金,促进景区文化内涵独特性的发掘与发展,从各个方面促进旅游景区的发展。在机遇方面:
(一)区域合作增强,文化景区高度串联
在对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上,西武高铁延线城市中,景观差异性较大。高速铁路将导致游客在更大范围内流动,也必将推动区域间旅游合作的进程
十堰市以自然风光为主又辅以“郧县人”、七夕文化、武当功夫等享誉海内的历史文化,同时在省内独有的武当国际滑雪场满足了年轻游客游客的娱乐需求。襄阳随州以历史文化为主打,古隆中、襄阳古城、随州曾侯乙编钟等历史遗迹、文化遗产都传统文化“活”的教科书和历史变迁的见证者,《妖猫传》的热映再次为襄阳旅游造势,随州炎帝祭祀大典更赋予了随州文化旅游深刻意义。武汉作为西武高铁的终点,以其现代文化之“新”――光谷”创意产业基地、“汉阳造”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与“码头文化”、“朝宗文化”、“市民文化”之旧以及“辛亥革命”、现代工业之变化融合多方,形成今日独有的大江大湖大武汉,更具历史文化魅力与旅游特色。武汉高铁将带动高铁沿线城市之间的旅游合作。西武高铁的建成,不仅将陕西省与湖北省各地级市连成一线,更有利于各市区之间不同文化的交流?c融汇,使各地区之间的文化旅游景区形成线路开发,加强文化联系,以多样化的特色文化吸引游客,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陕西省是著名的文化旅游大省,但其在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上主要以“秦”为主,以帝王文化为主,与湖北相比,文化的多样性表现不足。因此,在文化旅游方面,两省也能互相借鉴学习,在更大范围内整合旅游资源,进行合作性的开发。
除此之外,高铁对城市产业发展的影响特点是缩小了时空距离、增强了城市间的交流与合作,加速了人力资本、信息、技术、物质资料等经济要素的流动,有利于带动产业在空间上集聚,能促进景区将旅游业与其他服务业、制造业和农业进行产业融合,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使景区内的商业业态摆脱单一化模式,逐渐向多样化发展。
(二)体验“快旅慢游”,满足个性化要求
“快旅慢游”是指游客花费在旅途中的时间越来越短,留在景区景点的时间越来越长。西武高铁的开通,将让西安武汉之间变成名副其实的“短途游”。实现早上在武汉街头体验五花八门的“汉式”早餐,感受武汉市民“过早”的热情。随后在随州烈山脚下共同拜谒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炎帝神农,下午漫步在唐城之中,感受大唐文化的浪漫与恢弘,晚上驻足武当山下,身临道教文化之境。以此畅想,西武高铁建成后,游客们可以逐渐告别“走马观花”的时代,告别以往旅游如打仗的形式与劳累,真正享受文化带来的身心愉悦与放松,将脚步放慢一点,感受湖北特色文化旅游中的“诗与远方”。
西武高铁的建设对于湖北省文化旅游景区的发展来说也是如此,在给沿线文化旅游景区带来大量游客、增加景区经济收益、扩大景区知名度的同时,它也会给景区的发展带来一些挑战,使景区发展中的一些问题暴露,若处理不好则会阻碍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关于湖北文化旅游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西武高铁的建成,一方面,西武高铁会为两地带来省外游客数量的增加;另一方面,由于陕西省旅游资源富集、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与湖北省旅游文化差异明显,故而会对湖北省省内游客形成强大的吸引力,交通的便利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促成湖北省省内游客向陕西省的流动,减少湖北省旅游景区中的省内游客数量,对湖北省的省内旅游客源提出挑战。
(一)政府主导,政策支持
在政策扶持上,政府应为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便利。制定出台景区相关文化保护工程实施方案、文化建设方案、文化景区合作方案等纲领性文件,明确景区文化保护内容、保护方式以及保障措施,强化对景区文化保护传承及开发利用的工作责任,为景区文化保护的科学化、规范化、长效化提供有效保障;在资金扶持上,政府在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通过调整经济利益来落实产业政策。首先,制定相对统一严格的行业入门标准,避免景区内文化资源过度开发、同行不正当竞争;其次,制定有效可行的价格政策,防止出现不合理的价格垄断行为;第三,政府可通过发放补贴或设立特色文化专项保护基金的方法予以扶持并在税收政策上适当倾斜。其他方面,政府要加快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保护民俗文化创意成果,为景区品牌商铺的稳定发展提供环境。
(二)旅游升级,企业主角
相关企业应主动面向市场设计具有特色文化主题的旅游路线,将几个区域的文化景观纳入同一个发展规划内,建立跨区域旅游联盟,实施共推产品、互送游客,走“无障碍”旅游区域合作之路。注重产品的创新和设计,研发新品,为“老字号”的长远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从根本上和持续发展上巩固“老字号”品牌,扩大差异化竞争优势。其次应该主动完善景区基础设置,利用大数据等互联网工具对景区进行升级,在规划时不可盲目跟随大流迎合群众趣味,要在保障活动文化内涵的基础上,适当采取能够吸引群众眼球的方式,形成智能化、人性化、现代化的智慧景区。对景区内工作人员,开展专题培训,建立长效的服务评价机制,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认知认同、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
(三)“精准扶贫”,增产创收
以“旅游+商贸”的模式促进景区及景区周边其他产业发展。游客既赏过美景又带回一份记忆与风俗。在景区周围借助景区的影响力和自然环境开发有当地特色的农场品、手工艺品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延长产业链,增加原材料的附加价值。以此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就业岗位,让农民工兄弟在家门口就业,吸引青年学子回乡创业。
在距离主城区较近的景区引进适合人民群众的休闲娱乐设备,更具时令季节的变化,适当的更改景区模式,让旅游不再是小长假的专属,使放松成为周末的常态。例如:植物园在百花齐放时是花博会,在夏季时可变成露营地,在秋冬时可变成野炊地。
(四)特色品牌,文化主打
以文化为主的旅游路线设计,显然难以满足多样化的游客人群和游客需求。形成特色品牌路线也不能仅仅依托于文化本身,应以特色文化为主导,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优”。
全方位、多角度的整合景区资源形成文化旅游品牌,首先可通过创新宣传手段吸引潜在游客,丰富宣传渠道,结合多种媒体优势,扩大传播效率和受众范围,针对不同消费群体作出调整,提出更加切实有效的宣传营销方案。组织文艺创作活动,以景区文化内涵为主题进行创作,以文学艺术成果的形式如歌曲、影视和文学等进行展现和宣传,增强景区、商户与游客三者之间的互动,提高文化景区对游客的吸引力,力争在游客群体中形成口碑,在同行业竞争中形成优势。
参考文献:
[1]李翠军,熊丽,李春洋[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3月第16卷第1期
[2]长江日报《2017中国旅游业发展报告》在汉发布,2017年12月10日http://www.wuhan.gov.cn/whszfwz/xwxx/whyw/201712/t20171210_145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