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与幸福的向往
作者:未知1816年7月,由于缺乏有实际能力的舰长,又加上指挥错误,法国政府的巡洋舰“美杜萨号”酿成了惨重的灾祸。当席里柯的画作《美杜莎之筏》出现后,人们仿佛穿越时空,再次看到了那波涛汹涌的场景,再次看到了那士兵们濒临绝境时的孤立无援。画面展现给人们的不是一首平淡的叙事诗,而是画家独具匠心的布局和震惊世人的描绘,极大地激发了观赏者情感。
我们可以通过这幅画来回顾一下当时的场面。你看,无情的大海上一只危在旦夕的木筏漂浮着,床单做的桅帆被海风吹得鼓起,在巨浪的拍打下,木筏不停地颠簸。木筏上的难民,命若悬丝,不过有的还在极目远眺,寻找希望。被拥举在高处的那人不停地舞动着手中的红、白色布巾,呼号着莫须有的希望。整个画面上,船帆、木筏和幸存者恰好构成了一个稳定的三角形,在画面中心,向观众展现那飘摇的一幕。
1816年,英国为了交好波旁王朝,把西非的圣路易港(现属塞内加尔)归还法国。因为圣路易港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欧洲和好望角之间的重要中途港,所以,法国政府派遣了一个舰队前去接收,这个舰队由美杜莎号护卫舰带队,另外三艘战舰护航,一同前往的还有法国驻塞内加尔大使、政府官员和一些贵族,这些重要人物都在美杜莎舰上。舰长是一位刚刚被任命的子爵肖马雷,这个舰长20多年没有下过海,从来没有指挥过一艘船,唯一跟“海”沾点边的是曾经做过海关的文官,大海中的航行经验等于零。1816年6月17号,舰队从法国出发了,起航时海上天气不错,为了赶时间,也为了出风头,无知而又自大的肖马雷下令美杜莎号全速前进,把另外三艘航速没它快的战舰,远远地抛在后面。悲剧终于上演了,先是导航出了问题,美杜莎号渐渐偏离了航线一百多海里,到了7月2日,战舰搁浅了。开始是被礁石卡住,进退不得,后来开始慢慢进水,无奈之下只能弃船了。可是,6只救生船只能乘250人,船上却有400来人,于是肖马雷船长下令官员和贵族先走,船员殿后。于是剩下的147名船员用船上的木料临时制作了一个救生筏(美杜莎之筏),由肖马雷所在的救生船用绳子拖着走,但肖马雷感觉救生筏会拖累他,下令砍断了拖绳。美杜莎之筏顿时成了无根的浮萍,漫无方向地在海面上漂泊着。更可悲的是留给他们的食物也十分短缺,第一天就分光了。在没有食物、没有淡水、没有希望的绝境里,人性的罪恶展现出来,不幸的事不断发生,有的人因为打斗被扔下海,有的人因为绝望而自杀,有的人因为病饿而死亡,更有甚者为了生存开始吃尸体。13天后,这个可怜的救生筏才被路过的船只营救,这时候,幸存的人只剩了15个。
在席里柯的画作《美杜莎之筏》中有这几个令人震撼的画面:救生筏在海面上上下起伏,海浪不断拍打在筏上;右边第一人身后有一把砍刀,隐喻有人为求生而吃尸体;右下角是已被海水浸泡得?色的尸体,代表遇难者;画面左边坐着的老者则抱着儿子的遗体绝望地等死;画面的右上以一个名叫卡勒斯的非洲水手站在木桶上拼命地摇动布巾,大声呼救,对应远方的海面上一个若隐若现的船只(初稿里那只船画得比作品要大很多),这个高举红巾者代表着幸存者,更代表着人民争取自由的斗争,对正义和幸福未来的向往。
《美杜萨之筏》的画面构图形式是两个倾斜的三角形,体现了人生中悲痛境遇和一线生机的对立统一。而为了表现落难船员们各种不同的心态,展现他们的复杂的情绪,席里柯综合运用了线与形的综合视觉效果。并且通过人们肢体的不同姿态形成上升的金字塔形构图,以从下而上的递进结构,把人们由死亡、绝望、痛苦挣扎的负面情绪升华到希望得救的激情上,他们之间错落有致,动静结合,对比分明。辅以森严的色彩运用、强烈的光影对比,加强了这一悲剧事件的气氛和令人震撼的力量。
向往是美好的,虽然在人生的最后并不一定能实现,但人生的价值已在这追求的过程中得到实现。马丁?路德?金曾为美国人向往的自由而奋斗一生,就如观赏《美杜萨之筏》这样的名画,也能让人体会到人们对正义和幸福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