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吸引了大量新生代农民工就业
产业集聚区是一种高效率的产业组织形式,它的产业密度高,相关性强,规模大,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的联系紧密。产业集聚区在促进企业发展和产业集聚的同时能够带动人口集中和服务业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据中华全国总工会2011年发布的一份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全国大约有1亿名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约占农民工总数的60%。产业集聚区具有企业规模大、现代化程度高等特点,企业对于就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较以往有大幅度提高。根据罗山县产业集聚区人力资源现状及需求调研报告数据,截止2011年10月份,产业集聚区从业人员达到41360人,从人口构成上来看,农业人口36156人,非农业人口6204人;从年龄层次上来看,25岁以下12408人,25-45岁20680人,从学历层次上来看,初中及以下仅占7696人。可见在产业集聚区工作和生活的企业职工具有学历较高、年龄较轻、多数具有农村户口等特点,这些特点对应的人群正是新生代农民工。
二、产业集聚区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关怀需求得不到满足
(一)产业集聚区新生代农民工有着迫切的人文关怀需求
在改革开放的新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生代农民工与他们的父辈不同,他们不愿意再走“打工-挣钱-回家”这样的老路,因为他们相对于老一代农民工,有着较高的文化程度、职业期望和精神追求,他们期望通过在城市就业能够最终在城市安家落户,期望得到城市人的身份认同,希望通过技能培训得到更稳定、收入更高的工作,渴望能够在城市有自己的“话语权”等等,能够在城市中找到友情、爱情,实现理想,因此相比较老一代农民工,在社会的多重压力下,新生代农民工在精神情感关怀方面的迫切需求甚至超过了他们在经济物质方面的迫切需求。但是在当前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大环境下,这些需求还不能从制度上得到很好的解决。2010年初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及“新生代农民工”,明确提出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因此,在产业集聚区经济蓬勃发展,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愿望和精神追求逐步增强的环境下,产业集聚区文化的发展和对集聚区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关怀成为重要议题。简单来讲,人文关怀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中共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二)产业集聚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关怀明显不足
首先,当前的制度和文化环境建设相对滞后。从制度环境看:新生代农民工仍然受制于户口制度的掣肘,无法真正像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到城市化的成果,在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平等待遇;在职业生涯发展方面,新时代的农民工多数仅被当成社会化大生产链条中的一个螺母,职业发展路径不清晰,对于未来充满迷茫和无助。从文化环境看:新生代农民工生活圈单一,多以老乡、工友等为基础,缺乏不同文化的交流;产业集聚区以工业化生产为主,图书馆、文化馆等大众文化设施配套不足,不能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需要,低俗文化在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快速渗透。有调查显示,80%的农民工业余生活是“睡觉”和“闲聊”。
其次,企业内部存在片面强调生产效率,强调服从制度等做法,同时对新生代农民工又缺乏心理疏导,因此出现了诸如富士康员工跳楼、企业员工罢工威权等极端事件。据调查,富士康跳楼员工多为“80后”或“90后”,大多入职时间不久,面临着工作、生活方面的较大压力,在适应社会、处理情感问题方面缺少经验。2010年国家统计局惠州调查队针对当前“农民工特别是青年农民工的思想动态、利益诉求及工作待遇、工作环境”等情况进行抽样调查。调查显示:农民工队伍呈年轻化,80至90年代出生的占六成以上,这部分农民工表示要赚钱更要人文关怀。
三、解决产业集聚区新生代农民工人文关怀问题的对策
(一)政府角度
1、发挥党、团、工会等社会团体的作用,吸纳优秀新生代农民工加入党、团、工会组织,让广大新生代农民工对产业集聚区的归属感落到实处。加强工会组织建设,将农民工更好地团结起来,从而更好地增强他们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和能力。
2、加强领导,将丰富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纳入城市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增加对农民工技能培训、文化、思想道德、法律法规教育等方面的投入。同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共建、社会参与”的农民工文化工作机制。加强农民工文化需求调查,引导农民工参与健康文明的文化活动。将农民工文化工作日常经费纳入常住地公共文化服务经费统筹,建立农民工文化工作经费保障机制。
3、规范企业行为,不仅要求企业能够在工资、福利方面优先满足农民工需求,同时要求企业通过企业文化建设、班组建设等方式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归属感,集聚区政府也可以通过统一组织验收的方式对此工作进行督促和推进。
4、集聚区政府要建立统一、规范的招工就业渠道,为农民工找工作和安家保驾护航。一是对招工企业严格要求,在劳动合同、社会保障、劳动保护上进行规范;二是设立“绿色通道”,积极快速的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各种问题,让新生代农民工从各种“后顾之忧”中解脱出来;三是建立培训机构,开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知识水平和就业能力,同时降低市民化门槛,给新生代农民工相应的市民待遇。
5、对于在产业集聚区建设过程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农民工给予物质上、精神上和职业发展上的倾斜,并且大力宣传,让“明星”农民工发挥标杆作用,让其他农民工看到希望。
(二)企业角度
1、做好职业技能培训。产业集聚区的新生代农民工大量直接来自于学校,这部分新职员缺乏工作经验,对于企业的管理环境、生产流程、安全要求等不够熟悉,在入职初期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这就要求产业集聚区的企业在入职培训上进行重点安排,通过一对一帮扶、轮岗培训等方式,尽快使新入职的员工完成角色转换,适应所在企业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2、创造优美的工作生活环境。一方面主动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保证工作场所卫生整洁、工作条件良好等,同时要建设好工作外的生活、休闲环境,让他们有排遣闲暇时间的有效途径,比如创建学习屋、休闲活动室、技能培训班等等,美国闲暇教育专家J.曼蒂说:“无能力处理好闲暇是造成酗酒、吸毒、自杀、趋从社会上不良行为以及其他种种不良变态疾病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积极的推进班组建设,鼓励创造良好的员工工作关系,形成和谐的企业小环境。
3、解决员工实际问题。企业所有的决策如果不能落实到员工身上,不能化为基层员工的行动,就不能落到实处。只有从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的角度出发,主动解决员工困难,才能调动员工积极性,忠实地为企业发展服务。对员工提出的合理要求应尽快解决,对于一些情况比较复杂、涉及面比较广、群众普遍关心、反映强烈的问题,要通过努力去及时解决;对应该解决但由于受客观条件限制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要明确时限,逐步解决。在员工和企业之间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
4、员工参与管理。参与管理是企业兼顾员工需求和企业效率、效益的基本方法。员工通过参与企业管理,发挥聪明才智,得到比较高的经济报酬,改善了人际关系,实现了自我价值。而且由于员工的参与,改进了工作,提高了效率,从而达到更高的效益目标。产业集聚区企业员工文化素质较高,参与管理的意识强烈,通过有效的模式让他们参与到企业管理中来,不仅提升了他们的归属感,还能够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5、注重沟通交流和心理健康教育。沟通必须是双向互动的,既要求企业管理者能够创造轻松的沟通氛围,让员工无拘无束,打开心扉,也要求员工能够开诚布公、畅所欲言。通过沟通交流,既能够让员工更好的理解和认同企业的各项制度及政策,也能够成为化解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矛盾的有效路径。同时,加大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投入,帮助他们搞好自我管理、自我调适,缓解心理压力,提高耐挫能力,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社会角度
1、营造以人为本的城市环境。长期以来“二元化”社会结构带来的民众心理和思维定势是对新生代农民工歧视的思想根源,这一根源决定了在很多环境下对新生代农民工歧视的错误行为,给城市人和农民工贴上了不同的社会标签。社会媒体要注意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一方面大力宣扬新生代农民工对于产业集聚区建设和所在城市经济建设做出的重大贡献,树立典型人物;另一方面引导城市居民主动与农民工进行交往,关怀农民工,在全社会倡导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营造关心新生代农民工的良好社会环境。
2、发挥社会文化教育功能。通过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和社会教育,让产业集聚区的新生代农民工打破原有的“友缘”、“地缘”关系,建立开放的心态,不断提高文化知识水平,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各层次的社区图书馆、社区文化机构可以提供很好的环境和途径,对农民工进行文化素养、职业技能和法律法规方面的教育和引导,是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社会教育的有效平台。
3、推进公益法律服务。一方面要更加灵活、有效地做好新生代农民工普法工作,切实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法律意识;另一方面要让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公益法律服务的重要对象,农民工法律帮扶既是政府有关部门的分内事,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律师、志愿者、公益法律服务团体等社会力量要自觉参与到这项事业中去。
总之,为了保证产业集聚区的和谐健康发展,政府、企业和社会需要从多方面着手重视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情绪和心理需求,共同构建适应新时期要求、体现人文关怀的政策机制和管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