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随着大中城市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汽车保有量急剧增长,而道路交通设施的建设却滞后于人们日益增长的交通出行需求,因此,城市交通拥堵成为了我国大中城市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有调查显示,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型城市,市内汽车平均时速已从过去的20多公里降至10公里以内。大中城市交通拥堵的情况日益突出,有效解决交通拥堵,是当前城市发展要解决的重大难题。郑州地处中原,是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是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物流、商贸中心[1]。近年来,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机动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供求矛盾进一步加剧,郑州市的交通拥堵问题日益突出,这不仅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而且制约着城市的发展。因此,加快城区道路建设和路网改造,改善居民出行环境,是一项刻不容缓、长期艰巨的工程。
一、郑州市城市交通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日益加剧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的购买力水平也不断提高。截至2014年1月,郑州市机动车保有量达到2435978辆。其中,市区机动车达到1286456辆。2007年初,郑州市机动车保有量突破100万辆,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2007年,郑州市机动车保有量增长到第一个100万辆用了58年的时间。从2007年1月到2012年8月,郑州市第二个100万辆机动车增长仅用了5年多的时间。与机动车保有量急剧增长相比,道路资源的增长却长期滞后。到2014年年初为止,郑州市区面积1010.3平方公里,道路总长度1262公里,其中快速路17条、主干道109条,市区机动车泊车位总数10万余个,目前地铁线路一条[2]。郑州市小客车年平均增长率为29.9%,而城市道路面积年平均增长率仅6.23%,显然难以承载车辆增长的通行需求。这种增长差异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供需矛盾在短时间内将会加剧,导致城市交通结构进一步恶化。
(二)路网构成和资源分配不合理
城市的路网结构与交通的通行效率有着密切的关系。城市道路网的结构形式分为:(a)棋盘形;(b)梯子形;(c)斜线形;(d)放射环状形;(e)复合形。复合形道路网可以理解为“棋盘形+放射环状形”,尤以北京为典型。郑州位于陇海铁路和京广铁路的交会处,道路网结构也属于复合形。郑州的复合形道路网结构仍以方格为主,我们知道方格形容易判断方向,但是增加了两点间的距离,造成了城市中心的拥堵。同时,由于铁路线对城市的分隔,导致贯穿城市的主干道较少,断头路多,路网结构极不完善,给城市主干道带来过大的压力。
城市道路资源的分配不均表现在大部分路面资源都分配给了机动车,导致非机动车和行人车道过窄。并且随着主干道交通压力的增大,比如金水路,还有正在扩宽的文化路,非机动车专用道甚至消失。这种方式在短期内可以缓解主干道的交通压力,然而长期将导致非机动车违规占用机动车道,甚至在高峰时段占用快速公交专用道,这已经成为影响郑州城市交通最棘手的问题,这种代价是惨痛的。
(三)静态交通管理不当,阻碍动态交通
城市道路交通是“动静结合”的整体,静态交通的管理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动态交通的运行速度和通行效率。静态管理主要指停车管理,停车位供给严重不足,导致车辆违规占用道路交通资源,严重影响动态交通。根据国内标准,每百辆车需配30~45个停车位,按照市区机动车保有量128万辆计算,郑州最少需要38万个停车位,目前缺口还有10万~15万个。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加,这个缺口将逐渐增大,必将对动态交通带来不利的影响。
(四)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滞后,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不健全
由于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和计算机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各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加快了信息系统建设的步伐,在交通事故处理、机动车与驾驶员管理、被盗抢机动车核查、交通违法信息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郑州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却相对滞后,交通指挥中心功能不完善,特别是针对区域性的交通诱导、指挥系统等功能开发应用较少。全市灯控路口400多处,仅有50%的信号灯实现了联网控制,剩余50%的信号灯仍未单点控制。在第三次产业浪潮中,信息是我们进行分析、研判和决策的基础,闭塞守旧的工作方式难以实现信息共享,这也是阻碍交通管理的原因之一。
(五)交通参与者安全意识淡薄
我国交通参与者的安全意识淡薄,机动车驾驶人都经过驾校法律法规的学习,严格按照交通法规行车的意识仍然很差。据统计,我国交通事故原因中人的主观因素占97%,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交通事故中,人的因素占75%。非机动车和行人参与者,交通安全意识更为淡薄,非机动车占用机动车道,行人闯红灯的现象屡见不鲜,屡禁不止。显然,过快的机动化进程暴露了我们在安全教育、执法管理、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社会化体系建设等方面的不足。
二、交通阻塞的分类和处置原则
下面,我们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对交通阻塞进行了分类,以便从中找出形成原因,才能有的放矢地研究缓解和消除交通拥堵的对策。
(一)突发性交通阻塞
所谓突发性交通阻塞,指因交通流中的突发事件,导致本向及各向通行的交通流停滞而形成的交通阻塞。这类交通堵塞的特点是突发性强,没有预见性。处理此类堵塞的原则是“快速处置,恢复畅通”,以最大程度地减少阻塞事件和阻塞程度。突发性交通阻塞分为以下两类:
1.事故性交通阻塞:由于交通流中发生车与车、车与人碰撞的交通事故,因保护现场或报险的需要阻断交通的情况。缓解此类交通阻塞,需要建立快速处理事故现场的机制,对于符合当事人自行解除现场和简易处理程序的情形,做到三个最短,即“最短时间赶赴现场,最短时间处理现场,最短时间解除现场”。
2.故障性交通阻塞:包含两个方面,(1)车辆故障性交通阻塞:因交通流中的某一车辆发生故障,导致该方向交通滞留形成阻塞。(2)交通信号灯故障性交通阻塞:这种情况最常发生在恶劣天气环境下,交通信号灯故障引发路口各方向交通流失去路权时空指示,导致交通混乱形成堵塞。缓解此类交通阻塞,需要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建立快速的施救机制,在最短时间内恢复通畅。
(二)非突发性交通阻塞
非突发性交通阻塞是指道路交通中的各要素由于多种原因,造成交通流滞留而形成的阻塞。这类阻塞的特点是有一定的预见性,处理此类堵塞的原则是“快速处置,指挥诱导”,现场疏导和指挥为主,尽可能降低阻塞时间和程度。非突发性交通阻塞分为以下两类:
1.饱和性交通阻塞:当交通流量大于道路所能承载的最大负荷量时,各向交通通行缓慢或停滞造成的阻塞。由于城市机动化进程过快,这种阻塞在大中城市最为常见,解决此类阻塞的原则是“路网改造与行政管理并举”。通过对传统的路网结构进行改造,优化城市交通组网模式。通过行政管理的手段规范交通活动参与者,疏堵结合,综合治理。
2.违法性交通阻塞:交通活动的参与者,由于违反道路交通条例,使交通出现中断,引起的交通阻塞。处罚要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加大纠正违法行为的工作力度,加强安全文明出行的宣传力度,惩罚为手段,教育为目的,营造安全、文明、畅通的交通环境。
三、缓解交通拥堵的应对措施
针对郑州城市交通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完善城市路网结构,提高道路有效供给
《畅通郑州白皮书(2012—2014)》中提出:要以建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城市路网为目标,加快城市快速路、次干路、支路等各等级道路建设。到2014年,中心城区通过“环形+井字”快速通道和次干道、支路网建设,10条快速廊道、16个高速公路出入口等建设项目,初步形成功能完善、级配合理、运行高效的路网结构。目前,郑州轨道交通一号线已建成并投入运营,轨道交通二号线正在开工建设中。三环快速化工程、京广快速路二期工程,陇海路高架快速路工程、金水路和花园路准快速化工程均在积极建设中,这些市政工程建设短期内会使原本拥堵的交通“堵上加堵”;长远来看,合理的路网结构将对畅通郑州的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二)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积极倡导绿色出行
温家宝同志曾指出,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符合中国实际的城市发展和交通发展的正确战略思想。近年来,郑州公交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郑州市《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实施意见》和“十二五”发展战略,深化企业改革,创新发展模式,为实现郑州公共交通“便捷、安全、舒适、经济”的目标努力奋斗。《畅通郑州白皮书(2012—2014)》中提到:每年新增500—600台空调舒适型公交车辆,优化公交信号系统,提高准点率,确保80%以上的线路高峰期发车间隔在3分钟内,增强公交乘坐舒适度。提高新能源公交比例,加快充电站配套建设。郑州快速公交于2009年5月投入运营,5年来运送旅客6.82亿人次,已成为市民出行的重要工具。郑州轨道交通一号线自2013年12月28日开通试运营以来,截至2014年9月4日,已安全运送乘客4156万人次,日均客运量约17万人次。建设便捷多样的公共交通方式,将为市民提供更多的出行选择,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一项有力措施。
(三)针对“停车难”现象,加大建设和管理投入
加强停车场规划,在城市总体发展中,科学合理规划规模适宜的停车场,同时,改建、新建住宅小区、商务写字楼、营业场所等要提高停车位配置标准,不能挪作他用。调整交通结构和停车策略,充分利用市区立交桥下的空间资源,探讨作为公共停车场的可行性;对于高峰时段和商圈等拥挤路段严格把控,调节路内和路外停车收费标准,鼓励车辆使用路外停车设施,充分发挥停车管理在缓解交通拥堵中的重要作用[3]。
(四)加快建设和完善智能交通管理体系,为传统模式插上“科技的翅膀”
建立完善的郑州市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全面推进智能交通“一个中心、两个平台及十大系统”建设[2]。“一个中心”指交通指挥中心;“两个平台”指交通信息平台和指挥调度平台;“十大系统”指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可变标志交通诱导系统、智能卡口系统、电子经常违章检测系统、交通流检测系统、交通事件预警系统、交通信息服务系统、交通管理信息系统、交通帮助决策管理系统、电子勤务系统。以互联网为平台,依托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建成能够适应郑州城市发展,快速高效联动的交通管理体系,为市民的安全畅通出行提供引导和参考。信息技术引领警务工作,为传统的工作模式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四、结束语
治理交通拥堵是一项系统性和长期性的工程,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需要每一个交通参与者的积极配合。在《畅通郑州白皮书(2012—2014)》中我们看到了政府治理交通拥堵的决心和信心,同时,市民作为交通的参与者,应当增强交通安全意识,遵守交通规则,文明礼让,这样,和谐、畅通、便捷的出行环境将不再遥远,绿城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年)[Z].郑州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2]畅通郑州白皮书(2012—2014年)[Z].郑州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3]代小瑞,余丰茹,魏琳.郑州市交通拥堵分析及对策研究.中国学术论文在线[EB/OL].[2014-07-02].http://wenk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