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农民走出乡村来到城市寻求就业,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民工潮”。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民工群体开始代际更替,生于20世纪80年代并于90年代末开始进城务工的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农村外来务工队伍的主力军。新生代农民工虽然具有进城—返乡的流动性,但当前一个明显的趋势是他们在城市里滞留的时间越来越长,甚至不再返乡,这样,如何更好地完成城市融入就成为他们的一个共性问题。
本研究借鉴人口迁移的相关理论,从社会学的视角,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以辽宁省作为研究区域,以辽宁本地和从外省来到辽宁打工的新生代农民工作为研究对象,从经济(包括职业、经济收入、居住条件)、社会(包括闲暇时间、消费方式、生活习惯和人际交往)、心理和文化(包括归属感和价值观)四个层面设计调查指标,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4年2月至4月,对在辽宁省沈阳、大连、丹东、本溪、朝阳、铁岭6个城市工作的2500名新生代农民工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500份,收回问卷2391份,其中有效问卷2316份,问卷有效率为96.8%。同时,我们又对15名新生代农民工进行了深度的个案访谈,在此基础上,对辽宁省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特点进行归纳分析。
一、教育程度多层次,就业范围以低技术含量为主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民工几乎占了一半,还有15.8%的人只有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这说明绝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仅接受完甚至还未接受完义务教育,就已经开始外出打工。但也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农民工接受过高中、中专教育,这是第一代农民工所无法比拟的。农民工的教育程度呈现出多层次的特点。
在就业范围上,他们首选的是服务业,占50%;其次是制造业,占25.9%;第三是建筑业,占15.2%。三个行业的就业人数达总人数的90%以上。这表明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领域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第二产业和以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进一步的访谈发现,出现这种状况的最主要原因与农民工的受教育水平密切相关,他们绝大多数外出前没有掌握必要的专业技能,不了解工业生产的基本规范,因此只能从事低技术含量的工作,并逐渐成为就业人员主体。
二、经济收入增加,但仍不具备与城市人相当的生活水平
调查显示,2013年,辽宁省新生代农民工人均月经济收入为2384元。比我们2010年时的调查增加了809元。另据国家统计局辽宁调查总队2014年5月29日公布的辽宁省城乡居民收支情况的数据显示,2013年辽宁城镇居民人均每月可支配收入为1734元。两者相比较可以看出,目前新生代农民工的月平均收入已经高于辽宁省城镇居民的月可支配收入。
这个调查结果引起了我们的重视。通过进一步的个案访谈,我们了解到,很多雇主觉得现在要找到合适的工作人员比5年前要难得多,新生代农民工对工作待遇、工作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在节假日时如果不提高工资,还会出现“用工荒”。究其原因,是经过近30年的持续转移,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剩余劳动力正在被吸纳殆尽,而城市的不断发展,对农民工的需求却在不断增加,因此只有通过不断提升农民工的工资来进行调整。
但这个数据不能说明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水平已经高于或等于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
第一,他们经济收入的增加是与不断延长劳动时间成正比的。有41.1%的人平均每周仅休息1天,还有27.2%的人根本不休息。每天工作8—10小时的占56.1%,10—12小时的占31.9%,12小时以上的占1.6%。他们收入的增加是靠着不停歇地工作换来的,它们的劳动投入与收益报酬呈现出非均衡性。
第二,他们需要支付比当地市民更多的生活成本。住房是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41.4%的人单独或与他人合租住房;医疗卫生方面,他们也享受不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政策与服务。
第三,每个新生代农民工背后都有一人到数人等着分享他们的劳动收入。父母需要赡养,孩子需要抚养,没有成家的年轻人还要攒钱成家,这些都给农民工带来了沉重的生活压力。因此,虽然收入有所提高,但他们仍然保持着最低消费,无暇享受收入增加带来的生活质量的提高。
三、生活方式受到城市影响,但与城市生活仍有很大差距
在生活方式上,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已经具备了城市色彩,他们通过“逛街购物(36.1%)”、“参加培训(4.4%)”、“参加社会活动(3.7%)”、“卡拉OK(2.2%)”等活动感受城市文明;但对于大多数农民工来说,生活方式仍然比较单一。在人际交往方面,8.2%的新生代农民工已经开始与当地居民展开交往,但大部分的交往程度较低,还处在起步阶段。其人际交往圈子仍然带有相当大的封闭性,主要交往对象多为和自己身份相同或近似、有着同样生活经历的农民工(80.4%);在生活习惯方面,大部分的新生代农民工正处在接受城市规范、逐步走向适应过程的过渡时期。
由以上几个方面不难看出,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愿望非常强烈,他们正在努力适应城市生活。但他们的生活方式与城市生活仍有很大差距,其原因在于:
一是新生代农民工没有能力和精力消费。城市里的文化以消费主义文化为主,而农民工大部分的收入都寄回农村,除了最基本的生活消费,他们对城市中的很多娱乐休闲项目都消费不起。同时,他们劳动强度大,基本上处于吃饭、工作、睡眠这种最原始、最单调的生活状态,没有精力娱乐。
二是与城市居民的互动存在障碍。一方面,他们与城市居民缺少感情互动的基础,有的农民工说:“城里人瞧不起我们,觉得我们脏、不文明,跟他们在一起总觉得不是一样的人,还是和老乡在一起舒服!”另一方面,城市生活、交往、教育等方面受到的制度性歧视也妨碍了他们向城市社会靠拢,使他们在城市中无法与市民进行深入的互动。
三是缺少消费、休闲引导。新生代农民工与当地人接触少,其消费方式几乎是沿袭早来一步的朋友、亲戚的,很少真正受到城市的影响。
四、对城市的归属感增强,但仍徘徊在城市与乡村之间
对于“您是否感到自己已经是城里人了”这一问题,56.3%的人回答“有点是”;25.9%的人认为自己“完全不是”;17.7%的人认为“除了没有城市户口外,我觉得自己已经是了”。可以看出,超过70%的人在不同程度上已经对城市产生了归属感。我们进一步测量了其对单位的归属感(59.9%),两组数据对比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的归属感要高于对工作单位的归属感。
在访谈中,他们都表达出“城市除了空气差点,别的都比我们农村好,生活方便,钱也好赚。至于工作,这家不行还可以找别的工作,没什么大不了”这样的观点。可见,打工赚钱已经不是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的唯一目的,实现自我价值、开阔眼界、享受文明生活等成为他们选择留在城市的主要原因。
虽然对城市的归属感增强,但新生代农民工日常的交往对象仍不是城市主流人群,在城市中,他们还处于边缘状态;同时,由于长时间的空间阻隔,除了与亲人的联系,他们也渐渐远离了农村主流人群。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何去何从,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和敏感的社会问题。
五、希望寻求社会支持,但相关正式组织提供的帮助远不能满足需求
目前,能够为新生代农民工代言的正式组织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工会,一个是共青团。我们给“您最希望工会或共青团组织帮助您解决什么问题”列出了十三个选项,排在前五位的回答依次是:“自身技能的培训”、“工作中的不平等待遇”、“精神文化生活缺乏”、“人际网络的建立”、“解决心理问题”。可见,在这些方面,新生代农民工迫切需要寻求社会,特别是正式组织的支持。
工会组织的支持主要集中在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提高他们的地位,促进他们生产的积极性方面。从2003年至今,全国总工会积极组织农民工入会,虽然农民工入会的数量逐年增加,但目前各级工会组织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导致新生代农民工通过工会有组织地与企业主的平等协商机制尚未形成,他们在工资、劳动安全等方面的权益受损害的现象普遍存在。
共青团组织对新生代农民工提供的帮助主要集中在代表和维护青年利益、职业技能培训、文体活动、婚恋指导、树立积极健康的心态和精神追求等方面。几年来,共青团组织在这些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65.8%的新生代农民工“不了解共青团组织”。究其原因,一是共青团组织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覆盖率只占30%左右,无法对所有新生代农民工产生影响;二是共青团作为一个群众团体,其行使政府青年事务的法律合法性和社会合法性均面临诸多挑战;三是新生代农民工对活动效果和针对性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的工作方式对他们的吸引力减弱。
总之,社会各界需要针对辽宁省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特点,积极消除相关的制度障碍,把新生代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各级政府加强公共管理,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发挥城市的接纳功能,给予农民工市民身份认同和市民待遇;正式组织和非政府组织要共同发挥社会支持的功能。只有这样,才能让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受到应有的尊重,真正成为城市的主人。
参考文献:
[1]简新华.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民工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陆学艺.中国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探索发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3]Aaron,C.,M.E.J.NewmanandC.Moore,FindingCommunityStructureinVeryLargeNetwork[J].Phys.Rev.e.,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