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_行政管理论文

时间:2020-08-08 作者:poter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摘要: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本质,知识经济的发展必将深刻影响着经济结构、人类生活、教育方式的变革。作为传播知识重要基地的高校一方面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保持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另一方面,在面对由经济结构与社会就业结构的变化所引发的教育、教学种类结构的不断转变,这就迫切要求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的体系和机制上进行根本的转变,强化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应用型创新人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1-0125-02
加强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素质,造就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已成为当今国内外高校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和协调能力三位一体综合素质人才发展的趋势。我国对日益增长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和传统模式的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已成为我国人才市场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从而造成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和高等院校的传统的人才培养之间严重脱节。因此,如何适应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企业发展的要求,改善高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已成为我国高校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应用型创新人才应具备的素质特征
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社会历史性决定了不同时代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具备不同的素质结构。这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和教育的全过程,着力于德、智、体、美等有机结合。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确立自我、实现人生目标的关键时期。因此,高校一定要帮助受教育者建立起四个人生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强调“做人”与“做事”相结合[1]。我国心理学家林崇德先生将“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作为创新人才不可缺少的方面。创新不仅只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社会文明的重要力量。应用型创新人才必须把创新活动同社会发展、人类进步有机联系起来。
经济信息时代发展所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人才,不仅要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需要健全的人格、较高的人文素质和较强的社会应变和创新能力以及一定的人文关怀精神。大学生作为国家最为重要的资源,只有不断加强价值观的认同,才能使得他们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等院校通过一定的教育模式,使在校大学生接受相应的社会规范,从而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实现其内在的道德自律性,最终能够实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现代人”和合格“公民”的德育目标。故此,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既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要保持其内在的特点,实现其存在的价值。
二、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学科发展不平衡,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许多的技术需要复合型的技术人才应用多个学科的知识进行产品的技术开发,即社会经济与技术的发展对人才产生了较大需求。这直接影响着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和能力与素质的提高。但是由于高校教育模式狭窄,学科发展不平衡,使得先进的科学前沿理论和技术成就与高校教学内容体系以及教学方法的陈旧落后的矛盾。大学生在实际的就业过程中,所学过的知识转化不出来,造成企业负责人对大学毕业生工作能力的偏见,出现了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供求矛盾。一方面大学生就业困难,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多层次的需求。
(二)教师重科研轻教学,本科教学被忽视
我国高校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重科研,轻教学,由于科研活动具有高产性、直观性能很快为学校和个人带来效益和荣誉。使得高校教师为了自身的利益通常会将大部分精力放在科研活动和论文的撰写方面,由于精力有限,无形中使得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本科生的教学上。最终使得教师一本讲稿教几年,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必然培养不出高素质、高质量的复合型创新人才。相对于科研,教学则具长效性和内隐性,如果专心从事教学,在科研著述方面投入的精力自然就少,成果有限,在评定职称等方面就处于不利地位,鉴于这种压力一些教师也会无奈撇下教学去从事科研。
(三)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不利于创新思维培养
当前,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上普遍模式单一化、固化,从而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良好的发展。虽然各高校都在实施学分制,但是由于这种学分制限制太多,多数学生未能按照自己的个性发展去选择自己热爱的专业和课程,由于单一的教学模式,高校普遍对在校的学生采用统一的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的评价标准也往往采取统一的标准。在这种单一、同质的培养模式下,使得学生个性得不到发展,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和眼界,压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形中造成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是被动的接受,最终遏制了对学生的自主选择性和主体性的培养。
(四)校企之间联系较少,不利于学生的实践训练
由于这种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得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课堂教学。这样就导致高校在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估时也总是追求课堂教学内容和过程的完善性和系统性,而忽略了学生在实际应用方面的能力以及市场发展的需求。必然导致学生因为被动的接受教育而存在的知识面过于狭窄,实际应用能力不强等问题。这种情况的存在与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形成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指导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样不利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2]。而校企合作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能力的平台,也能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转变教育思想,更新传统教育观念
我国传统文化形成了重理论、轻实践,重学术、轻技术,重研究、轻应用,重知识、轻素质等教育观念。在这个观念的影响下,导致学校培养目标的单一、忽视了学生潜能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严重制约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摒弃以课堂教学为主的传统的单一教学理念,逐步建立起以人为本,以教学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思想。在保证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试验操作和实践应用方面的教学环节,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相结合的新思想。
(二)创新学科体系,优化专业结构
学科专业水平和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校的办学水平,决定着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的能力。但是大部分高校现有的学科门类比较多,设置的专业所涉及的往往是相应学科内部范围较为狭窄的内容,不能真正体现此学科的较为丰富的内涵,学科与学科之间、专业与专业之间缺乏交集,难以真正“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高校的学科建设应遵循以社会需求为原则,打破原有学科间的壁垒,注重学科之间的相互交融,即能使学生具有牢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能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为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多学科融合的学科专业环境。
(三)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该按照学生本身的知识储备和智能水平,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挥起自主能动性,从而处理好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与学生的主体性的关系,以达到每一节课各个环节都能处理得当;同时,教师也应该发挥个人魅力,运用语言艺术来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在教的过程中也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运用讨论、案例、启发等教学手段,把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以一种双向互动的方式结合起来。这种双向互动的教学方式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更能够激发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教学相长。
(四)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提倡师生共同研讨问题
教师应采用师生互动的启发式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摒弃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模式,建立平等的、动态的师生互动对话模式。通过平等的研讨、自由的双向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引导学生学会创新,学会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观念上坚定“学生主体”的思想,让学生在自由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从而挖掘其创新潜能。
四、完善大学生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系统的建议
(一)高校应根据本校的学科情况,努力发展优势特色专业
高校有不同的类型,有科研型大学、科研教学型大学,还有一些技能型的高职院校等。各类学校因此在培养规格、层次和目标等方面也应不一样。所以,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利用自身的优势、师资、教学设备等,从而形成本校的比较优势,发挥出自身的特点。以自己的优势学科来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推动学校的发展。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和独特优势发展适合本学校特征的重点学科,并发展成为优势学科,进而在自己的优势学科中做出显著的成绩,这是每个高校目前办学应该考虑的重要切入点。
(二)高校应从本校的优势专业出发努力探索新专业的发展方向
高校的专业应该按照符合对社会不同领域和岗位的专门人才的需要来设置的,不仅要考虑现当代科技的发展水平,同时也要兼顾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学科的专业设置不仅要适应教育教学的外在环境,把本校的优势学科置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动态系统中去考察,同时也要遵循教育教学的内在环境,适应学科发展的规律和人才培养的需要,特别要适应多学科的复合发展,在努力革新传统教学和传统学科的同时,要积极扶持和兴建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形成学科之间的交叉性学科。从而使得各个学科之间交叉渗透、资源优化配置的学科发展的新局面,使学科的发展和设置更为灵活开放,更能适应市场发展的运行机制[3]。
(三)构建全方位的高校质量评估体系
大学生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艰巨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的质量评估也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机制,通过高校设立的质量评估系统,能够很好地在教学体系中检验教学质量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问题,从而在动态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推进学校的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和提高。通过建立高校质量评估体系,能有效地激发高校自身的内在动力,有利于高校的自我发展、自我创新,不断提高高校的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92-195.
[2]高小敏.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研究[J].知识经济,2011(10):149.
[3]刘红.新专业建设的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2(10):51-52.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