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及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清真寺作为联系回族穆斯林社会内外部的纽带,除了作为宗教活动的场所外,也逐步显现出为城镇回族穆斯林提供日常生活服务的功能。通过对清真寺一般功能、社会功能延展及其原因的分析,重点研究了现代化进程中新疆回族穆斯林传统文化变迁的进程、原因以及对时下回族穆斯林群体的互动影响。
关键词:城镇回族;清真寺;社会功能
中图分类号:C95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2-0093-02
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将习惯法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场所。清真寺能将聚居于寺周围的回族“结成一个个群体,通过信仰制度和仪式的一致性,可以把不同地区的回族统一在伊斯兰文化的生活方式之中,为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稳定性和连续性”[1]。可以说,回族的婚姻、庆生、节日礼庆、宰牲、丧葬、纪念亡人等日常生活都离不开清真寺,或都与清真寺密不可分。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及现代化进程加快,作为联系社会内外部的纽带,清真寺除了作为宗教活动的场所外,也逐步显现为城镇回族穆斯林提供日常生活服务的功能,尤其在捐助贫弱、文化教育、婚丧嫁娶等服务社区方面拓展了新的功能。
目前,新疆城镇回族居民选择婚礼场所的变化是其婚俗变迁的新动向。就城镇回族而言,除肉孜节、古尔邦节等传统节日和葬礼外,因个人家庭事由去清真寺参加活动的机会(相对农村)并不多。2012年7月至2014年8月,《现代化进程中新疆民族文化变迁研究》课题组对在玛纳斯县、石河子回族清真寺举办的五场回族嫁女婚礼的调研发现,在清真寺举办婚礼已逐渐为人们所接受。由于传统婚俗、婚礼时间、婚宴饮食以及婚礼费用的考虑,一些回族家长尤其愿意选择在清真寺为孩子举办嫁女婚礼。这样,不但增加了亲友们的联系聚会,也使不同民族宾客能够进入清真寺待客厅里,共同见证一对新人的“尼卡”结婚典礼,延展了清真寺的社会功能。
一、嫁女方选择在清真寺举办婚礼
在对玛纳斯县X大寺、石河子L街回族寺里举办的四场婚礼的调研中发现,在清真寺办宴席的都是女方出嫁婚礼。虽然在随机访谈中也有15%的家庭成员认为婚礼“尼卡”仪式可以在清真寺办,但接亲最好从娘家接走,比较合乎习俗。而事实上,由于在清真寺待客便利及场地大,以及让更多宾客都能见证和祝福新娘和新郎的人生重大时刻,取其利弊,更多家长选择接受了在清真寺办嫁女婚宴和送亲。
二、选择在清真寺办嫁女婚宴的原因
新时期,由于回族婚礼重视念“尼卡”,即请宗教人士主持、念经、祝福的结婚仪式。能为接亲、待客合理安排时间,为迎合多数人群的饮食习惯,以及费用少又实惠等原因,嫁女方选择在清真寺里办婚宴。具体原因如下。
(一)在女方家里念“尼卡”的传统婚俗
回族婚礼重视在女方家念“尼卡”,相对于回族农村传统婚俗,可以请很多宾客在自家院子中念“尼卡”,城镇回族则因为亲戚数量多、居住分散,宾客来源地多,自己家住房、场地有限,为了让更多宾客见证“尼卡”,在清真寺里念“尼卡”成为嫁女方结婚场地的新选择。
“尼卡”仪式的大致过程有:阿訇询问新人名称(经名)并当众解释名字的含义;询问新人(主要是来接亲的新郎)是否自愿结婚;考问新人(主要是新郎)是否会念清真言或其他基本宗教知识(如不会,阿訇会教其念一遍,并不当众严苛指责);然后当众问媒人关于彩礼方面是否一切谈妥;询问众人对这对新人结合是否有人不同意;请新娘的父亲或舅舅、叔叔将新娘许给新郎,问其是否接受;新郎当众表示愿意结婚迎娶新娘;有些阿訇还会告诫讲解婚后夫妻相互尊重、珍惜缘分和维系家庭和睦的人生礼仪。待新郎带走新娘的时刻,娘家人会撒一盘阿訇念过“尼卡”的核桃、红枣等干果,这些带着幸福祝愿的果品被赋予新的、神圣的含义,很多人都会抢着抓,并认为拥有它也可以得到更多祝福和喜悦。
(二)为更好招待各方宾客
回族结婚讲究待客要周全、有诚心。为了更好招待不同地方、不同民族、不同层次的宾客,也使得在清真寺举办婚礼成为可能。其一,回族的亲戚朋友多,清真寺有足够的场地容纳更多人。其二,清真寺有比自家更宽敞的厨房,有待客的餐厅和休息厅,桌椅碗筷齐全,只需自己拿干果、蔬菜、肉等食物在此处加工、烹饪,成本少,而且更受欢迎。其三,相比在饭店待客可省很多事,如禁烟酒,可招待一些在饮食方面传统讲究的人,尤其是有威望的老年人。其四,场地费用较低,并且自家做席待客,婚宴要早早准备,考验亲属们的协作力,既热闹又有回族的加沙、丸子、手抓肉、油香特色菜品,还很实惠。其五,待客开始时间自由。回族嫁女婚礼上人们参加婚宴时间并不严格规定,除送亲的人外,其他人一般在半上午至中午都可来赴宴,招待宾客不限民族、时间,随到满一桌就招待,即便新娘接走了依旧可以继续待客,有的人来早了,主人还让着坐两遍席。
(三)婚礼既传统又热闹
城镇回族嫁女婚礼一般安排很有秩序,家里亲戚都分配有任务,参加者没有特别的约束,有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东乡族、汉族等不同民族、习俗各异的宾客,规模一般在300至500人不等。参加婚宴的宾客大多会买一套新衣裳,传统回族妇女们头戴漂亮的各色头巾,而城镇职业女性参加婚礼可以不戴民族特色的头巾;婚礼上有打扮时髦的年轻姑娘及伴娘,有手脚麻利帅气端菜倒茶的小伙;还有更多进进出出玩耍的小孩子。很多人相互熟识的人吃完宴席一起谈笑风生地“喧慌”(聊天)。众人一同见证“尼卡”后,抢核桃、红枣,与新娘新郎合影照相,有些孩子们拦住接亲的新郎、伴郎,抢着要红包、散红包,红包面值有2元、5元至100元不等。因此在清真寺办婚宴并不拘谨或受到约束,相反也很热闹。
(四)为送亲做好准备
回族婚礼很讲究送亲,一般由女方父母外的长辈或同辈家庭各选一些代表,根据男方接亲车辆决定人数。送亲时间依据婆家远近,要求去送亲的人要早早准备好,一般婆家婚宴都在中午,因此,娘家婚礼时间一般选在周末或节日,开始的时间也较早,可以不等新人到场就开始,新娘有时间去化妆、换衣服。回族嫁女婚宴最早始于阿訇和坊民做完晨礼(班达),持续到中午前,基本依据男方婚礼开始时间和送亲路程而定。另外,送亲的人比一般宾客来得早,入席早。吃完宴席,一同接“杜瓦”(阿訇念完经,双手抹面,感谢)、后见证“尼卡”。“尼卡”待新郎等接亲人员来到女方家后就可开始,念完后,众人抢核桃、红枣、喜糖,再同新娘照完相后、匆忙上车。如果婆家远,一般在早上11点左右出发。因而,相比在饭店等地办婚宴,在清真寺待客可以随接亲时间做好准备。
三、从新疆城镇回族婚礼场所变迁看清真寺的社会功能延展
历史上,清真寺既是宗教活动场所,也是一所学校和贸易场所。穆罕默德圣人在此率领穆斯林礼拜,给穆斯林诵读《古兰经》经文,传授伊斯兰知识;同时,这里又是政治活动中心,穆罕默德和他的弟子们在此商议处理重大事宜;另外,穆斯林在此做生意(后来因影响礼拜,而专门在寺的另一角辟出一块场地,供人们办理世俗的事务)。这样,由于清真寺的出现使穆斯林由分散走向集中,由散漫走向统一[1]。因此,在传统观念里,清真寺的社会功能主要有:进行宗教活动、宗教教育和发展清真寺经济。而新时期,社会功能的多样化已成为中国清真寺的一个特点。
(一)清真寺是城镇回族进行政治、经济、文化和各种社会活动的中心
中国的清真寺既是基层社会实体,又与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密不可分。在政治上,清真寺历来有主动与主流社会相适应的、并传承着中国穆斯林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在经济上,清真寺从传统的通过“瓦克夫”(公产)制度和天课制度来获得收入,已在国家宗教制度民主改革和落实宗教政策的背景下,走向通过兴办各种工商业、服务业的自办自养道路,并积极参与社会慈善事业;文化教育方面则从最初简单地讲经说道逐步走向开展颇具特色的经堂教育,进而注重复合型穆斯林人才的培养,对教学方法、制度、教材等不断进行改革。而在社会生活方面,城镇回族社区庆祝开斋节和古尔邦节、纪念先知诞辰、庆贺婴儿出生、举办婚礼、悼念亡人等许多重大活动都以清真寺为中心。而且,一些清真寺里通过财务信息公开、法治宣传栏、现代文化图书馆等,也为更好举办这些活动提供了便利,进而为建设文明回族社区,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城镇清真寺的宗教功能已发生变迁
传统意义上,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宗教活动的场所,宗教功能是清真寺的基本功能。回族穆斯林(主要是男性)进行的五次“拜功”、每周五一次的主麻日“聚礼”都在此举行。而现实中,清真寺的宗教功能悄然地发生变迁。但随着城镇化、社会经济发展及文化生活的丰富,宗教面临着世俗化、社会化的挑战。如今,一方面,由于城镇生活和工作压力增大,城镇回族居民除了重大节日及丧葬活动外,真正虔诚地去清真寺礼拜的人逐渐减少。而另一方面,由于清真寺给人们敬畏神秘的感觉,很多城镇回族年轻人因为较少去清真寺,并不了解清真寺及其社会功能。
(三)城镇化、社会化趋势下清真寺服务社区的社会功能将不断拓展
在多民族地区,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生活习俗是增进民族关系的重要前提。新疆有十个民族信仰伊斯兰教,由于长期的历史社会等原因,宗教文化已渗透各民族文化生活当中。如今,随着城市化和宗教社会化发展趋势,曾经浓厚的宗教传统色彩,也已在社会变迁中有所变化。清真寺作为宗教活动场所,已不同于以往给人禁忌、神秘的印象而更加贴近生活。新时期,清真寺已在对外交往、民族团结、民族认同等方面显现出重要而独特的功能。因为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进入清真寺,参加给亡人念“苏热”(亡人的头七至周年或忌日的悼念仪式)、给孩子做“颂乃提”(割礼仪式)、接“哈吉”(接朝圣回来的人的聚礼)以及当下新人婚礼。不同民族能在清真寺交流、交往是其功能变迁延展的前提条件。尽管在现实中,依然有人对在清真寺举办婚礼等活动持不同意见,但毋庸置疑,不论是对传统的尊崇,还是对现实的适应,清真寺里的婚礼因为有了不同民族、不同信仰参加者而拓展了增进交流交往的功能,这是其发挥服务社区功能的崭新体现。此外,城镇回族社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清真寺,清真寺在培养居民社区意识增强社区凝聚力方面的优势更是其他社会力量所不能比拟的,也使清真寺不断拓展服务社区的社会功能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谭万全.清真寺社会功能初探[J].中国宗教,2007(9).